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8篇
  免费   933篇
  国内免费   1172篇
测绘学   203篇
大气科学   2994篇
地球物理   356篇
地质学   1443篇
海洋学   283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42篇
自然地理   1318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203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67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7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3篇
  1936年   7篇
  193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01.
近50a东北地区夏季气温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2000年中国160个站月平均气温资料,选出东北地区20个代表站,在分析东北气温季节一年际变化特征的基础之上,着重分析了东北夏季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发现:夏季气温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前略偏高,50年代中期以后至70年代最低,80年代开始缓慢回升,90年代增暖程度加大,50a来有增暖的趋势;气温异常存在3a、4a、7a的年际周期和16a的年代际周期;东北地区夏季升温趋势与中国黄河以北地区是一致的,而与黄河以南-江南地区是反位相的,东北地区是我国夏季升温最显著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2.
利用1965~2000年华北5省市及相邻省73个地面观测站逐月平均降水场及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北太平洋海温场资料, 采用奇异值分解 (SVD)、奇异交叉谱 (SCSA) 分析方法, 将华北夏季降水场分别与1月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冬季北太平洋海温场进行了诊断分析, 得出奇异向量分布型及相互作用的耦合周期信号。在对前4对奇异向量的分析中发现, 华北夏季降水全区域为正距平时与1月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PNA遥相关型关系非常密切。ENSO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确实存在, 但华北夏季降水全区域为正距平时与冬季北太平洋ENSO关系并不明显。同时还找出了华北降水与北半球500 hPa高度、北太平洋海温场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在华北各型降水与高度场、海温场关键区相互作用的耦合周期中, 前者以准2~7年振荡为主; 后者则周期较长, 最短周期仍为准2年振荡, 最长周期为准10~11年振荡。以上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华北夏季降水短期气候预测方法, 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3.
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Hadley中心提供的1969—1998年的南极海冰再分析资料和其它多种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极海冰的年际和季节变化,指出南极海冰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但与ENSO的关系则较为复杂。南极海冰维持了南半球高纬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持续性,因而对短期气候预测有较大帮助。相关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均证实中国东部夏季降水与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有关,当北半球春夏季南极海冰增多时,华北降水增多而华南和东北降水减少。研究还表明,此种雨型分布与南极海冰变化引起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4.
HUBEX强化观测期雷达测雨在水文过程模拟中的应用(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全球能量与水循环亚洲季风试验区的淮河黄泥庄水文站控制的史河流域(805 km2)为研究区域,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生成栅格水流流向,构建数字流域及空间拓扑关系;然后,将阜阳雷达观测数据经过订正校准后作为研究区内每一栅格单元上的雨量输入,并在每一栅格上应用新安江模型构建产流模型;再根据每一栅格至流域出口断面-黄泥庄水文站的距离,运用Muskingum方法进行汇流演算,从而获得黄泥庄站的流量过程。计算结果显示,从1998年5月31日-8月3日的强化观测期内模型确定性系数为92.41%,其间4场洪水的确定性系数分别为85.64%、86.62%、92.57%和83.91%,高于应用地面雨量计观测的数据计算的结果。这说明雷达测雨数据具有较高的时空分辨率,当它应用于水文过程模拟时优于地面雨量计资料,基于栅格的水文模型为充分利用雷达数据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105.
利用98’TIPEX实验资料、1998年5-8月青藏高原6个自动热量平衡站(AWS)资料、青藏高原常规观测资料、中国300多个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国家卫星中心接收的1998年5-8月OLR和日本GMS的TBB资料,研究了1998年5-8月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逐日地面总热源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对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原地面总热源与高原雨季开始有密切关系,高原雨季开始以后,高原平均的地面总热源明显减小;高原平均的地面总热源与20—30°N附近的西太平洋副热带地区的TBB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高原地面总热源可以通过某种机制影响副热带地区的对流。  相似文献   
106.
江淮流域夏季严重旱涝与大气季节内振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提供的中国台站降水资料,分析研究了江淮流域大范围严重旱涝的20-70天大气季节内振荡(ISO)特征。结果表明,对应江淮流域严重涝年,200hPa青藏高原北部存在ISO气旋性环流,青藏高原南部存在ISO反气旋性环流;大气ISO流型在对流层中低层850hPa主要是我国长江以南、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为大气ISO反气旋性环流,我国长江以北到日本地区的大气ISO气旋性环流,我国江淮流域位于这两个ISO涡旋西侧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的交汇处;旱年反之。利用向量经验正交展开方法得到,上述大气ISO环流型分别是旱涝年大气ISO流型的第一模态,并且涝年大气ISO流型的振幅强,旱年振幅弱。进一步分析揭示,严重洪涝(干旱)年分别对应对流层中上层江淮流域及其以北的中高纬度地区有强(弱)的大气ISO活动。中高纬度地区的大气ISO在严重洪涝年向南传播,与低纬度向北传播的大气ISO在江淮流域汇合;而在严重干旱年,虽然大气ISO可向北传播,但向南的传播却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7.
Along the meridian of 105°E, the Chinese region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east and w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east part of China the temperate extratropical belt, the warm extratropical belt,and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belt shift northward significantly, whereas the middle subtropical belt and the southern subtropical belt have less or no change. As for the northern subtropical belt, the maximal northward shift can reach 3.7 degrees of latitude. As for the warm extratropical belt, along the meridian of 120°-125°E, the maximal northward shift can reach 3-4 degrees. In the west part of China, each climatic belt changes little. Only in the Xinjiang area are the significant northward shifts. Correspondingly,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last 50 years the traditional seasons have changed. For Beijing, Hailar, and Lanzhou, in general, summer becomes longer and winter shorter over the last 50 years. Summer begins early and ends late with respect to early 1950s. Contrary to the summer, winter begins la  相似文献   
108.
This study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the feedback effects of vegetation cover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by calculating immediate (same season), and one-and two-season lagge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NDVI in spring and the previous winter and precipitation in summer are positive in most regions of China, and they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regions. The stronger one-and two-season lagged correlations occur in the eastern arid/semi-arid region, Central China,and Southwest China out of the eight climatic regions of China, and this implies that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has more sensitive feedback effects on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the three regions. The three regions are defined as sensitive regions. Spatial analyses of correlations between spring NDVI averaged over each sensitive region and summer precipitation of 160 stations suggest that the vegetation cover strongly affects summer precipitation not only over the sensitive region itself but also over other regions, especially the downstream region.  相似文献   
109.
杨莲 《青海气象》2003,(2):19-21,26
本文利用地处西宁市城区的省局大院观测点、甘里铺气象站、新宁广场、康乐新村4个不同地点、不同下垫面2002年7—9月的气象观测资料,探讨了城市内不同下垫面的气温特征及差异研究,并通过计算气温与不同下垫面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线性相关较好。因此通过气温经过订正后可预报不同下垫面和不同背景下的湿度,为高原城市气候深入研究、城市绿化布局、城市规划决策、城市生活环境改善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