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2篇
  免费   927篇
  国内免费   1180篇
测绘学   207篇
大气科学   2998篇
地球物理   356篇
地质学   1462篇
海洋学   28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44篇
自然地理   1321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352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282篇
  2011年   301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67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247篇
  2001年   235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47篇
  1998年   139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112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7篇
  1938年   2篇
  1937年   3篇
  1936年   7篇
  193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流域编码是以子流域划分进行流域相关研究的重要内容。Pfafstetter 流域编码以编码唯一、顾及流域拓扑关系及编码效率高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本文在流域相关研究的分析范围不断增大、数据精度越来越高的需求背景下,以Pfafstetter 编码为基础,对流域编码并行化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Pfafstetter 编码不全面和码位不一致的问题,改进了Pfafstetter 编码规则;然后,从数据并行的角度,讨论了并行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划分及并行化策略,进而设计了流域编码并行算法;最后,利用长江中上游流域SRTM数据,在集群系统上对流域编码并行算法的正确性和并行性能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实现的流域编码并行算法可获取与实际较为一致的计算结果,且提高了编码计算效率,可为基于子流域划分的流域分析并行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2.
<正>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在6.76亿千瓦以上,为世界之最,有"中国水电甲天下"之说。而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在2亿多千瓦,占全国的约30%,居各省区市之首,可以说"西藏水电甲中国"。西藏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干流。其中,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能资源最丰富,理论蕴藏量1.14  相似文献   
953.
蓝颖春 《地球》2015,(1):18-21
<正>2014年12月12日,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之际,习近平主席作出重要指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标志着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成果来之不易。习近平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希望继续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  相似文献   
954.
正中国是农耕国家,水利对农业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国是河湖众多的国家,所以治水在我们国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我国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在三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发生洪涝灾害的年度有两千两百多年。在传统社会,治水关系民族生存和国家兴亡;在现代社会,水是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中国历史上,治国与治水始终紧密相关,管子有言: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正因为治水的重要性,中国的传统社会又被称为"治水社会",治水对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塑造产生了深  相似文献   
955.
正《湖泊科学》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报道反映湖泊(含水库)及其流域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资源、生态、环境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刊载与湖泊科学有关的各学科(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地理学等)以及湖泊工程、流域综合管理的理论性或应用性研究论文、简报和综述.《湖泊科学》目前为双月刊,每1、3、5、7、9、11月6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56.
鄂西清江流域滑坡崩塌致灾背景及成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西清江流域是我国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易发区。在该区域11个县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基础上,运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对区内2 276个滑坡和567个崩塌(危岩)的要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总结了区域滑坡崩塌的基本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并从构造作用、岩性组合、河流地貌演化、人类活动、降雨等几个方面,分析多种致灾背景对滑坡崩塌的不同影响和控制作用;继而根据主控因素归纳分析了区内滑坡具有的降雨型、箱形(紧窄)背斜型、宽缓向斜型和水库型等4类主要成灾模式,以及崩塌(危岩)具有的宽缓向斜型和岩溶石柱型两类主要成灾模式;指出了今后需要重点防控的三种类型滑坡崩塌风险。  相似文献   
957.
桂江流域土壤侵蚀估算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桂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研究对珠江三角洲的水生态安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了桂江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与年侵蚀总量,分析流域内土壤侵蚀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影响该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结果表明,桂江流域51.8%的地表都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从全流域平均土壤侵蚀强度来看,属于中度侵蚀。从土壤侵蚀面积来看,约85%的地表处于微度、轻度与中度侵蚀。4-6月的全流域平均土壤侵蚀强度最大,侵蚀总量也是最大的。流域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高程在30~600m的低山丘陵-高地地貌区内的林地与耕地中。流域内岩溶区的土壤侵蚀强度随着石漠化程度从无到中度逐渐增加,轻、中度石漠化区的土壤侵蚀强度达到强度侵蚀等级。   相似文献   
958.
浙江近海夏季流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浙江近岸流场特征及沿程变化规律,于2006年和2009年夏季在浙江岸外3个固定点利用ADCP潜标进行了多个潮周期分层海流流速、流向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沿岸流在中北部海域(A和B站位)为旋转流,流向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南部(C站位)涨潮流方向基本为北向,落潮方向为东偏北向;各站位海流在垂向上流向较一致。(2)3个站位垂线平均流速相近(44.4~51.1 cm/s),但平均流速的垂向分布差异明显;各站的最大流速均大于110 cm/s,且均出现在大潮涨急时刻。(3)观测期间,A(北部)、B(中北部)和C(南部)站位平均余流的大小分别为21.9,12.3和22.3 cm/s;受长江冲淡水影响,A和B站位中上层余流为西南向,从中层向底层流向呈逆时针方向偏转,下层流向呈东南向,可能为台湾暖流牵引所致,C站位余流流向在垂向较为一致,均为东北向,主要受季风影响。(4)夏季浙江沿岸流在沿浙江沿岸北上的过程中,在浙江中部(B和C站位中间)逐渐向东偏转(可能受台湾暖流的牵引),流经海域水深变大。(5)在夏季长江径流量偏小时段,浙江中北部近岸海域也存在向南的沿岸流(同冬季),其范围从长江口以南一直至浙江中北部。浙江近岸海流受季风、长江冲淡水和台湾暖流共同制约,但各区域的主要受控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959.
近40 a来天山台兰河流域冰川资源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台兰河流域作为阿克苏河的支流,是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域面积为1 324 km2。结合1:5万地形图、Landsat ETM+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数据,通过综合计算机自动解译及目视解译的方法,将面向对象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应用到该流域冰川信息提取中,并以影像叠加数字高程模型来提取表碛覆盖区的冰川末端边界,最后参照专家指导意见进行边界的再次修订,得到1972~2011年该流域的冰川变化数据,并分析了过去近40 a来冰川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972~2011年,台兰河流域冰川退缩明显,冰川总面积从435.44 km2退缩到385.38 km2,减少了50.06 km2,退缩率为11.50%,年均减少约1.25 km2,平均单条冰川面积减小0.31 km2;冰川总条数从113条减少到109条,消失冰川10条,有3条冰川分离成了9条,其余100条冰川都呈减小趋势。结合阿克苏和拜城气象站气象资料分析认为,台兰河流域冰川萎缩与该地区气温快速上升关系密切,气温上升导致的冰川消融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降水增加对冰川的补给。  相似文献   
960.
中国西北地区旱涝年南亚高压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李耀辉  王式功  刘抗 《中国沙漠》2014,34(2):535-541
利用196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站点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表明:中国西北区域重旱年典型特征为3、4月南亚高压中心均出现偏西约40°;偏旱年典型特征为3月至4月出现中心位置西移之后东撤,4月至5月出现西移,或4月偏东40°;偏涝年典型特征为7月至8月东西振荡幅度大;西北区域多雨年典型特征为5月中心位置位于孟加拉湾海域,9月明显出现南亚高压东部型,12月位置偏西40°。面积距平最明显的特征是重旱年、偏旱年南亚高压面积偏小,偏涝年、多雨年南亚高压面积偏大,同样也可以看到重旱年4月南亚高亚异常特征十分明显。强度和面积与西北区域降水很好的相关性主要存在于2—4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