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0篇
  免费   2789篇
  国内免费   1994篇
测绘学   584篇
大气科学   2342篇
地球物理   4385篇
地质学   2898篇
海洋学   1641篇
天文学   156篇
综合类   513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57篇
  2022年   336篇
  2021年   419篇
  2020年   292篇
  2019年   422篇
  2018年   298篇
  2017年   275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509篇
  2013年   455篇
  2012年   514篇
  2011年   480篇
  2010年   497篇
  2009年   495篇
  2008年   469篇
  2007年   476篇
  2006年   422篇
  2005年   408篇
  2004年   405篇
  2003年   415篇
  2002年   368篇
  2001年   378篇
  2000年   310篇
  1999年   269篇
  1998年   269篇
  1997年   280篇
  1996年   321篇
  1995年   258篇
  1994年   263篇
  1993年   247篇
  1992年   192篇
  1991年   204篇
  1990年   204篇
  1989年   149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29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6篇
  1976年   10篇
  1974年   9篇
  1965年   13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989年大同-阳高地震震源机制及发震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Pnl及SH波理论地震图方法求得了大同-阳高地震前、主、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并结合发震区的地质构造,推断了这次地震的发震过程及发震构造。结果表明:前、主、余震发生在同一断层上,前、主震发生在浅层,余震发生在深层;发震断层为一具有右旋走滑分量的正断层,走向201°,倾向NW,浅层倾角75°左右,深层倾角58°左右;前、主震断层运动主要为平移运动,滑动角为—169°,余震断层运动的平移与下滑分量几乎相等,滑动角为—138°。发震区的应力场为北60°东水平向挤压,与华北地区统一应力场一致,深部应力场的P轴俯角较大,体现了发震区局部应力场的特征,并与此区域较大的形变沉降相符合。由华北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我们还推测这次地震实际上是此区域的应力场沿桑干河断裂带释放能量的结果。此外,文中还讨论了这次地震与一般地堑地震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992.
徐志纬  马安 《贵州地质》1992,9(1):87-93
本文主要介绍天生桥二级水电站地应力现场测试和室内测定情况,并根据水工布置、地质构造、地应力测试的结果,将地应力场进行划分;又以引水隧洞围岩、厂房边坡等工程区的应力释放现象,简述次级应力场是个动态的,随时间自行调整的相对稳定工程地应力场。  相似文献   
993.
剪切波分裂中的快、慢波识别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改进了两种震相识别方法。用最大特征值法可识别快、慢剪切波到时,用波形识别算子法可确定快剪切波的到时及其序列。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比较和鉴别地震波的到时及其类型,从而可以避免将转换P波误认为快剪切波,达到最终确定剪切波到时及其序列的目的。以1985年禄劝Ms6.1地震为例,用上述方法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的研究,结果与张性扩容各向异性假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94.
995.
宽频P波反演1988年澜沧地震震源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改进了Kikuchi P波反演震源时间函数方法,在最小二乘法中引入加权系数,均衡各台资料在求解地震矩中的比例关系,使之推广到不同震中距、不同方位的情况。利用我国CDSN台网长周期和中长周期资料,分别用反射率法和远场广义射线法产生了理论子波,反演出澜沧M_s7.6地震的震源参数和破裂时间过程。结果表明,1988年澜沧大震的断层面走向150°,倾角84°,位错矢量与水平夹角175°,为走滑型震源机制;地震破裂上升时间为4秒,特征时间39秒,宏观尺度130公里,总地震矩达到2.5×10~(21)牛顿·米;地震可分成三个子破裂,由东南向西北扩展,构成了P波的复杂性,基本上能与现场地表迹象和地震宏观参数对应。  相似文献   
996.
根据北京等5个地震台763和SK仪器记录的20±2秒面波和(A/T)_(max)的观测资料,比较分析了5种校准函数(σ、σ_(763)、σ_(300)、σ_N和σ_1—σ_2—σ_3)计算的M_s值相对M_(sz)(NEIS)的均方差μ和平均相对偏离D。结果表明:在20°—160°间,σ和σ_(763)较好;在10°—30°间,对于20秒面波,σ_N和σ_(763)较好;在160°—179°间,σ_(300)较好。  相似文献   
997.
湖南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地球物理场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湘雄 《湖南地质》1992,11(4):334-342
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这些特征,显然是划分不同构造单元的准则之一。湖南大地构造分区的焦点,是江南地轴的归属问题,本文根据地震和重磁资料等,论述了它隶属于扬子准地台的合理性。指出省内两个一级构造单元的分界应在江南地轴东南缘,其南西段与传统界线一致,北东段有重大改变,应将衡阳盆地和浏阳隆起包容到江南地轴区。最后,本文突出地球物理场特征,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对我省Ⅱ、Ⅲ、Ⅳ级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998.
本文介绍了太原台近几年由长周期763地震仪记录到的长周期地幔勒夫波G_2与G_3。该震相为沿上地幔顶部传播的勒夫波。其记录特征为周期长,大约50~70秒。G_2波约50秒左右,G_3波为70秒左右,G_2振幅大于G_3。太原台所记到G波的地震M_s≥7.0。当M_3≥8.0时更为显著,所记的地震大多发生在阿留申群岛、汤加群岛一带。计算该震相的平均速度V_(G2)=4.4km/s,Vn3=4.4km/s。关于它的成因,有关专家认为可能是地震发生时大量岩块崩裂错动的反应。  相似文献   
999.
赵珠  曾融生 《地震学报》1992,14(7):573-579
利用西藏高原及其邻区150个地震,西藏台网、四川台网、世界标准台网及在西藏布设的流动台网的 P 波和 S 波观测资料,得出了该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的 P 波以及 S 波的速度模型:(1)地壳平均厚度70km,可分为明显的两层.上层厚16km,P 波速度5.55km/s,S 波3.25km/s;下层厚54km,P 波速度6.52km/s,S 波3.76km/s;(2)上地幔顶层 P 波速度7.97m/s,S 波4.55km/s.140km 处出现低速层,层厚约55——62km.低速层下的正速度梯度与地幔顶部盖层相差无几.   相似文献   
1000.
运用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双随机样本检验,模拟日照时数和总辐射及其影响因子(可照时间、总云量和天文辐射、日照百分率)年值和1月值、7月值的三度空间分布场,取得了满意结果。这可应用在无测站地区,仅凭经纬度和海拔估算出上述气候要素值,估算的平均相对误差大多在5%以下(最好的达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