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84篇
  免费   1750篇
  国内免费   1501篇
测绘学   511篇
大气科学   754篇
地球物理   3841篇
地质学   4477篇
海洋学   685篇
天文学   331篇
综合类   1570篇
自然地理   1266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16篇
  2022年   275篇
  2021年   344篇
  2020年   271篇
  2019年   303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29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811篇
  2013年   625篇
  2012年   590篇
  2011年   604篇
  2010年   576篇
  2009年   658篇
  2008年   653篇
  2007年   515篇
  2006年   499篇
  2005年   538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530篇
  2002年   478篇
  2001年   520篇
  2000年   378篇
  1999年   323篇
  1998年   313篇
  1997年   293篇
  1996年   268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201篇
  1993年   155篇
  1992年   217篇
  1991年   195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29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0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石绍符 《地震研究》1998,21(3):227-235
本在原有单项预报指标的基础上,研究西地区(N23°48′-26°20′;E97°00′-99°30′)M≥5.0级的地震。  相似文献   
992.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8,20(4):444-445
本目录中的地震参数来自“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简称“月报”).其中,国内及邻区给出M≥4.7的事件,全球给出M≥6的事件.“月报”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按月做出.本目录中的发震时刻采用协调世界时(UTC);为了方便中国读者,也给出北京时(BT...  相似文献   
993.
陈培善 《地震学报》1998,20(6):663-664
  相似文献   
994.
1927年古浪8级大震地表破裂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康明 《地震地质》1998,20(1):20-26
野外考察结果表明,1927年古浪8级大地震造成了6段不同规模、不同方向、不同力学成因、不同等级的地表破裂,构成了呈面状分布的复杂地震破裂带,与我国西部地区由走滑断层运动形成的破裂带相比具有较大差异。其中的4段破裂与极震区及余震分布的位置相重合,主体散布在冬青顶北麓一带,沿皇城-双塔活动断裂的东段和武威-天祝活动断裂北段分布,是1927年古浪地震的主破裂带。其余两段分别分布在Ⅸ度区内的皇城-双塔断裂中段和西山堡-滴水崖断裂带上,是高烈度区内的次级破裂。4段主破裂是在统一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产物,具有统一变形机制。其中冬青顶张性破裂带是发育在山前下方寨-严家新庄逆断层上盘的次级张性破裂,而主破裂是由逆断层运动在寺儿沟滩等处的山前洪积台地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995.
震群活动和地震预报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震群和大地震的关系、用前兆震群预报未来地震的发生,是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课题之一。文章例举了震群的一些指标以说明前兆性震群的预报意义,并从大范围的众多震群活动阐述大震前震群活动的一些特征。根据震群的分布可确定未来大震的发生地点,并解释不同类型震群的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996.
山西静乐井水位高值异常及其与华北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英  张淑亮 《地震》1998,18(2):201-205
静乐井是山西省地下水观测网中的一口地震观测井。从1983 ̄1996年的14a观测中,水位动态变化出现过3个高值时段,水位的高值虽有降雨渗入的影响,但主要可能是反映区域应力场加强的变化过程,因此3个水位高值时段与华北地区中强地震的活跃时期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97.
新的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六盘山东麓断裂是一条第四纪以来的活动逆断裂构造带。根据断裂走向、活动时代及活动性质的变化,可把该断裂带分为北、中、南3段。北段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中、南段以倾向逆冲运动为特征。活动时代北新南老,水平位错北强南弱。晚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特征的这种变化与西华山 六盘山条形地块东向滑移受阻及断裂走向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98.
山东中部一条明显的北西向中强地震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清-临沂地震带是山东中部一条明显的北西向中强地震带,由9次中强地震组成。这些地震沿北西向展布,主要分布在四个震源区,大致呈50 ̄55km等间距分布。除1668年郯城地震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有关外,其它地震受北西向蒙山断裂控制,是该断裂各为层段新活动的结果。另外,该地城带内地震的发生还有一定深部构造背景。未来应注意研究该带内再次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999.
地震活动的标度性表现出与统计物理中处于临界点及附近的其他复杂系统的显著的相似性。这导致了作为临界现象的孕震过程的各种物理模型的发展,包括由大量离散单元组成的物质中存在的局部非线性动力机制,表现出不稳定性和雪崩式过程的简化的流变性。特别是有人认为,地震可作为“自组织临界现象”的一个例子,类似于沙堆在持续地从顶部供应砂粒的情况下自然形成临界角的情况。在这个处于稳定边缘的状态下,雪崩能量的分布满足幂律,等价于古登堡-里克特频度-震级定律,并且其动力学行为对于动力学细节相对不敏感。在此我们回顾了以下几种不同尺度的模拟孕震过程的复杂物理模型的结果:(1)断层上的动态滑动;(2)断层扩展;(3)断层形成。每个物理模型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比如在常应变率构造加载作用下的动态能量流、强烈的局部相互作用和由动态的或固定的物体不均匀性产生的涨落。但是它们在假定的动力机制细节上和数值方法上差异显著。然而,所有这些模型都存在临界或近临界特性,定量上具有与所观测的脆性断层及地震的分维或多分维标度律相吻合的性质,包括古登堡-里克特频度-震级定律。有些结果对于动力机制细节很敏感,因此不是自组织临界性的严格例子。不过,这些不同的物理模型的结果具有一些普遍的统计特性,类似于在许多临界现象中所见的普适性。这些普适性在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估的实际问题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各种自组织临界性(或近临界性)概念为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作为第一步的“稳态”的假定提供了一个科学基础。无论是在观测中还是在模型中,古登堡-里克特定律(能量或地震矩的幂律)只适用于有限尺度范围。相应地,频度-震级分布可以用能量或地震矩分布的伽玛函数来表示(其中包括了一个幂律和一个指数衰减的尾)。这允许频度-震级分布的外推和由所测地震矩或构造矩释放率来估计最大可信震级。对提出的其他问题的回答不太清晰,例如在有强烈局域相互作用的系统中预先作泊松过程假定有何影响,以及用光滑的多边形对多分维的震中分布进行分区的影响。有些模型的结果给出了可以作为主震前兆的地震活动性的预警图象。然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对于可靠的中期预测的可能性及有关问题,仍没有达到共识。  相似文献   
1000.
发展了一种用记震记录寻求和和滤波预报特定地点未来大地震地面运动的简便方法,并用洛马普列塔地震(M=7.0)同一地点的余震(M=3.7 ̄4.0)记录模拟主震强运动试验了这一方法。选用凹凸体破裂模型,其中断层面上平均的均方根应力降下随地震矩改变而改变。观测谱表明从3级余震直到7级主震的应力降均不变,而地震矩相关约6个量级。每次模拟对一个个余震图引入与传播破裂相对应的时间延迟后求和,并体现方向性和场地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