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73篇
  免费   2010篇
  国内免费   2132篇
测绘学   2370篇
大气科学   1055篇
地球物理   2426篇
地质学   5295篇
海洋学   959篇
天文学   215篇
综合类   1327篇
自然地理   1168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483篇
  2022年   522篇
  2021年   527篇
  2020年   372篇
  2019年   484篇
  2018年   339篇
  2017年   335篇
  2016年   377篇
  2015年   482篇
  2014年   697篇
  2013年   589篇
  2012年   783篇
  2011年   745篇
  2010年   711篇
  2009年   726篇
  2008年   738篇
  2007年   512篇
  2006年   510篇
  2005年   500篇
  2004年   410篇
  2003年   468篇
  2002年   518篇
  2001年   542篇
  2000年   305篇
  1999年   300篇
  1998年   266篇
  1997年   208篇
  1996年   232篇
  1995年   169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134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00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鞍子山超单元由4个单元组成,各单元中的叶理极发育,闪长质包体强烈压扁,钾长石斑晶定向排列,以上三者均平行于剪切带分布。由早期到晚期具有叶理构造减弱,包体数量减少,压扁程度降低,斑晶定向逐渐消失的变化趋势。包体应变指数K值为0<K<1,属于压扁型椭球体。根据包体旋转指向和定向薄片资料分析,鞍子山超单元主要受北东向吴炉—郑家山—上腰岭左旋剪切带的控制,属于楔形侵入膨胀式就位机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2.
根据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地裂缝灾害的文献,综述了我国地裂缝的分布特点、发生、发展及造成的后果,指出地裂缝砂仅受地形地貌控制,而且与年周期变化、表层黄土、地面排洪方向等有关。地裂缝的成因主要由新构造活动、过量开采地下水、膨胀性土的胀缩作用、重力作用等引起。提出地裂缝应要根据划分出的地动型、重力型和膨胀型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993.
随着地勘单位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使地质勘查工作真正进入市场并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财务管理。本文就地勘单位成立内部银行的必要性,它的运行机制和业务内容,阐明内部银行对发展地勘经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4.
臧兴运 《吉林地质》1998,17(4):49-58
就位机制问题是花岗岩地区工作的一个重点,一般来说,一个花岗岩单元,其各侵入体应该具有统一的就位机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葛家大窝子单元就是一个例外,本文阐述了葛家大窝子单元综合地质特征相同的不同浸入体,其就位机制不同的情况,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衡山界牌倾滑韧性剪切带(以下简称该带)的分带、变形特征、形成环境进行了探讨;对该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点进行了分析,计算了该带的变应程度和位移量,并探讨了该带的成因及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96.
分析了1997年11~12月在广东台山市三合镇附近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1级小震群的活动特征、地质构造背景和震源机制解,并将其与1970年7~12月发生的最大震级为40级的台山震群进行了对比,计算了两次小震群的序列特征参数,结果表明,1997年震群具有前兆震群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分析了龙门山陆内俯冲带两侧岩石圈的强度结构特征及在侧向力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过程。盆地岩石圈中高强度层厚而紧凑,显示了较好的整体高强度性;造山带岩石圈上地壳具高强度,其下为低强度层。在侧向挤压力的作用下,变形主要发生于造山带一侧,最可能的变形方式是其脆性上地壳出现倾向后陆的逆冲断层,盆地岩石圈沿此断层俯冲,挤压其下部的低强度层,使之发生韧性增厚变形。  相似文献   
998.
大地测量在研究青藏地壳运动及其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对GPS和重力测量数据的分析,扼要地介绍了重力与内部构造关系,大地水准面的场源与其动力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总结了利用重力与形变资料研究青藏地区的现代地壳运动及其动力机制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99.
GPS技术在金川露天矿边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结合金川露天矿边坡变形GPS监测研究,主要论述监测基点的选择,基点WGS-84坐标的确定,变形监测网的布设,GPS数据采集、处理和质量,坐标转换的实施等,给出反演推出的若干四等三角点及其它控制点的变形数据,这些数据和造成变形的物理成因符合得很好,最后概括出GPS技术应用于变形观测的若干优点。  相似文献   
1000.
上置晕与物质的“类气相”垂向迁移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吴传璧  施俊法 《地学前缘》1998,5(2):185-194
阐明了上置晕的术语概念,指出文献中术语运用的失当之处,归纳出以上置晕为基础的各类隐伏矿化探方法。按传统的观念,上置晕主要是由不同形式的水迁移作用造成的。地气法、MFE法和离子晕法的出现,揭示出在覆盖层中存在着一种新的元素迁移机制,即元素以非常细小的固相微粒随地气流迁移。一系列实验和实测结果表明,这种固相微粒可能是纳米粒径的物质,它们具有类气相的性状,故可将这种迁移机制称为物质的类气相垂向迁移。这一机制可以说明按传统机制难以解释的现象,对相应化探方法的研制、改善和应用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