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33篇
地质学   225篇
海洋学   159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1篇
  1948年   3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海南岛西南部莺歌海水域生物污着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严涛  朱金龙 《热带海洋》1997,16(4):41-48
1986年5月-1988年4月海南中莺歌海水域布设4个浮标上,以了解该海区生物污着状况,结果表明,该海区污着生物群落的厚度及生物量主要取决于双壳类软体动物和无柄蔓足类等硬性污着生物,而海藻、水螅、苔鲜虫及有柄蔓足类则是生物污着的重要种类。此外,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加,污着生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数量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32.
海南岛博鳌港沉积物的沿岸输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分析了博港沿岸沉积牧粒度参数的沿岸变化,并应用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模型(GSTA模型)对沉积物运动趋势进行了分析。GSTA模型结果表明,博鳌港沿岸的泥沙在横向上表现为:万泉河口以北岸段为由海向岸运动,近期处于淤积状态;万泉河口以南岸段即玉带滩大致以NNE走向到NE走向的转折点为界,北部主要是由岸向海运动,是侵蚀岸段,而南部则主要为由海向岸运动,有少量的淤积,博鳌港沿岸泥沙输送在纵向上表现为:万泉河口以北由南向北运动,万泉河口以南,北部是由北向南运动,南部是由南向北运动,其次还运用了经验公式对GSTA结果进行了验证,得到了通过万泉河口南部(玉带滩)3个断面的沿岸漂沙量,其沿岸漂沙方向主要为南北向,以上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和当地的许多地貌证据基本符合,而GSTA模型在玉带滩北部泥沙纵向输运方向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所表现出的一些差异,主要是由于研究时间尺度和所用的资料特征的差异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33.
海南岛海岸环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南岛虱热带季风岛屿型气候,为南海大陆架岛屿,中央为山地,临海为多种类型海岸,以处于动态平衡的海蚀-海积型海岸为主。海南岛主要是基岩岬湾海岸,潮汐属日潮型,东部与南部为不规则日潮混合潮。海岸构造运动与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更新世初期,海岸属基岩港湾型,晚更新世构造运动频敏,使不少海湾底部抬升为阶地。构造抬升运动持续到全新世,使一些珊瑚抬升为高出海面数米的阶地。海岸类型按其成因与形态可分为两大类:基岩港湾海岸与砂砾质平原海岸。基岩港湾海岸分布于山地与丘陵临海处,砂砾质平原海岸(或为三解洲平原海岸)其表现形式多为沙坝与泻湖海岸,沙坝上叠置发育着海滩、沙堤或沙丘,随着海岸加积展宽或地壳上升,老的沙坝可抬高成为海积阶地。潮流作用对洪湾众多的海南岛的发育演变以及开发利用亦有重要作用。潮汐汊道港湾规模较大,水域面积达数十平方公理。  相似文献   
34.
海南岛东南部潟湖台风事件沉积记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海岸潟湖沉积记录可恢复器测记录之前和史前时期热带气旋活动的频率和强度信息。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潟湖沉积揭示南海北部地区的古台风活动信息,以海南岛东南部两个潟湖的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选取沉积物粒度、有机质和碳酸盐含量等参数建立台风事件的鉴别指标,同时借助210Pb CRS计年模式确定了沉积物柱状样的沉积速率和年代序列,对海南岛东南部的古风暴活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柱状岩心清晰地记录了海南省东南部过去350年期间的35次特大风暴潮事件。基于历史文献和沉积记录的风暴沉积事件恢复了近350年来的风暴活动历史,发现海南省东南部特大风暴事件频数与厄尔尼诺强度有显著关系,同时还可能受到太平洋涛动(PDO)、北大西洋涛动(NAO)和太阳黑子活动等多种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本文研究表明,结合风暴沉积记录和历史文献资料可为恢复海岸带地区长时间尺度高分辨率的古风暴活动规律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35.
2018-08和2018-11获取和分析了海南岛近岸海域夏(11个站位)、秋(9个站位)两个季节的样品数据,并在海南近岸海域展开了大面站浮游动物分布特征调查研究,以期深入了解不同季节浮游动物种群分布和群落结构变化机制及规律。结果表明:近岸海域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科51属69种及浮游幼体31类,共分为河口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广布类群三个生态类群,以桡足类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以简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plex)、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红纺锤水蚤(Acartia erythrae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和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等组成。同时,夏秋季浮游动物受季节和地形的影响,个体密度、湿重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呈现为秋季夏季,秋季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3. 04 ind·m-3和675. 37 mg·m-3,各站位多样性指数绝大部分均在3. 00以上,且生态类群和优势种数量分布均呈较高水平,均匀度指数则与之相反。总体而言,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能影响海洋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效率,从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因此,研究不同季节浮游动物分布特征,对海南近岸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管理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6.
根据岩性、产状和地貌等特征,对海南岛西北部莲花山周缘海岸出露的前全新世海相地层5个典型剖面进行区内对比,以恢复该套地层的产出序列,并推测海相地层的分布范围。结合海相地层的沉积时代和莲花山周缘海岸的地貌特征,探讨了该海岸带的地貌演化过程:中更新世以前,有河流自东南向西北经德义岭、莲花山入海,海相地层沉积区属于滨岸环境,是该海岸带当时受海水进退作用的主要区域,接受着波浪从北面、河流从南面带来的沉积物;中更新世至今,受雷琼地区火山活动的影响,河流被隆起的火山锥阻挡而截流或改道,海相地层沉积区则被抬升成为陆地,并在全新世海岸侵蚀作用下,形成了现今宽广的海蚀平台,海岸后退平均速率约为10 cm/a。  相似文献   
37.
通过对海南岛南部三亚湾海岸海洋和东部铜鼓岭海岸海洋环境的调查和研究,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的深刻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三亚湾岸段处于中等开发状态,存在生活污水排放和城市建筑违规等环境问题;东部铜鼓岭岸段处于初级开发状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养殖排污.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带来负面效应的同时,也在充分利用海岸海洋资源.因此,根据海岸海洋环境特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扩大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38.
海南岛沉积建造特征及大地构造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是欧亚大陆壳的南缘。作者主要依据沉积建造特征及其演化、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属性,并结合岩浆活动等重要标志,认为海南岛经历了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以岛南九所—陵水深断裂为界,岛中岛北现阶段属东南地洼区,前寒武纪一早古生代为地槽区,晚古生代为地台区;深断裂以南为南海地洼区,前寒武纪时为地槽区,古生代演化为地台区。全岛早三叠世末同时进入地洼发展阶段。岛西石碌铁矿和近年发现的戈枕金矿成矿带皆位于前寒武纪地槽构造层内,皆受地洼构造叠加改造影响,皆属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39.
海南岛受吴川—四会断裂影响,在白沙与乐东一带形成潭爷岭断裂带,将海南岛分为东西两部分。主要构造控制了金矿床的产出。海南岛金矿类型有变质热液破碎蚀变岩型、沉积岩层问破碎热液型、花岗闪长岩破碎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火山岩型和砂金矿。作者从各种控制因素探讨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0.
海南岛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久常 《华南地震》1994,14(4):29-34
海南岛及其邻近地区划分为3地震活动区和4个地震活动条带,系统地研究了各区、带地震活动的时间序列特征及空间分布特点,为海南地震时、空、强三要素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