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5篇
  免费   356篇
  国内免费   569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59篇
地球物理   323篇
地质学   1162篇
海洋学   803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53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10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研究冲积性河流造床机理,基于能量耗散原理分析河床调整与水沙过程(变异特性)间的关系十分必要。以黄河游荡型河段为例,利用实测资料分析和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方法,进行了各种洪水泥沙条件下河流冲淤规律的探讨。研究发现平滩面积、河相系数与径流泥沙特征值间存在的关联性映射出冲积性河流能量关系中的制约机制;不同洪水泥沙过程的河床冲刷强度变化具有阶段性,主槽累积刷槽效应与洪水泥沙过程有密切响应关系;高效输沙的洪水过程通过塑造最适宜的河床断面形态,能实现最佳输沙效率与主槽的最大冲刷。在不同漫滩洪水条件中,综合系数Φ最大时的洪水过程具有最大累积刷槽效应,因此对应流量可作为黄河下游漫滩洪水的调控指标。  相似文献   
992.
波浪在斜坡沙质海床上破碎会加剧泥沙输移导致海床形态变化,研究破碎波作用下沙质海床形态变化机制对于岸滩演变分析极为重要。在波浪水槽中采用中值粒径0.47 mm原型沙铺设1∶20坡度的底床模型进行试验研究,测量不同波浪条件下床面形态和沙坝顶端悬浮泥沙浓度变化。通过测量和计算破碎带输沙率、沙坝尺度和沙坝移动速度,分析破碎波作用下沙质斜坡海床上床面形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破碎带沙坝顶端的悬浮泥沙浓度与水深和底部床面密切相关,在形成沙坝和沙坝水平方向移动时,悬浮泥沙浓度较大;斜坡上沙坝前后来回运动的周期大小具有随机性,沙坝既有向岸又有离岸移动;在多组波长时间作用后沙坝尺度趋于稳定,底床净输沙量趋于0。  相似文献   
993.
虎头崖滑坡位于青海贵德黄河左岸的虎头崖,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规则的"圈椅状",长约30m,宽约40m,前后缘高差20m,坡度约35°,主滑方向337°,方量约1.2×104m3,属于小型座落式黄土滑坡。滑坡顶部为大禹治水雕塑广场,底部为黄河二级阶地,滑坡发生于2013年.  相似文献   
994.
为发现宿县矿区太原组灰岩岩溶发育特征,通过对矿区内太原组灰岩厚度、钻孔岩芯岩溶发育形态描述以及井下钻、物探等资料的分析,得出太原组灰岩岩溶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为:宿东向斜内整体上来说岩溶发育较差,位于宿南向斜内的桃园煤矿岩溶发育好,祁南矿、祁东矿岩溶较发育,祁南深部、龙南及龙北矿岩溶发育较差,邹庄矿、钱营孜矿和骑路孙矿岩溶发育差;太原组灰岩岩溶在垂向上的分布特征为:在整个矿区内三、四灰岩溶发育程度和灰岩富水性较一、二灰强。  相似文献   
995.
上海口岸进口煤炭总汞含量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刘曙  李晨  诸秀芬  周海明 《岩矿测试》2014,33(5):730-736
随着我国从煤炭净出口国向世界第一大煤炭进口国转变,进口煤炭中汞成为大气汞污染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研究进口煤炭中总汞含量的分布特征,对科学评估进口煤炭中汞的迁入性风险和保护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美国环境保护总署分析固体和液体(包括土壤、沉积物、沉淀物及废水或地下水等)中汞含量的方法(EPA 7473),运用直接测汞仪法测定了上海口岸123批进口印度尼西亚、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煤炭的总汞含量。进口煤炭中总汞含量的稳健统计描述表明,上海口岸进口煤炭总汞含量中位值为0.043 mg/kg,标准化四分位距为0.025 mg/kg。依据我国煤炭行业标准MT/T 963—2005《煤中汞含量分级》,上海口岸进口煤炭主要为特低汞煤和低汞煤,其中印度尼西亚煤炭中存在高汞煤和中汞煤。进口煤炭汞含量与灰分含量、全硫含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煤炭总汞含量与灰分含量不相关,与全硫含量正相关,推断汞的赋存形态主要为硫化物结合态;进口加拿大煤炭总汞含量与灰分含量呈负相关,与全硫含量呈正相关,推断煤炭中存在一定的有机结合态汞;进口澳大利亚煤炭总汞含量与灰分含量呈正相关,与全硫含量呈负相关,推断煤炭中汞的赋存形态主要为铝硅酸盐结合态。本文建立的固体进样-直接测汞仪测定煤炭中总汞含量的方法,省去了消解样品前处理操作,较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等传统分析方法大幅缩短了检验流程,提高了分析效率,值得推广应用;运用该方法可准确评价进口煤炭中汞的赋存形态特征,针对性提出高汞煤炭的处理方法和燃煤电厂汞排放量控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6.
页岩储层研究已经成为页岩气研究的重点,页岩组构特征的特殊性使得页岩储层发育纳米/微米级孔隙。岩石及矿物中的纳米/微米级空隙是黔北黑色页岩的结构组分之一,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方法由于分辨率及放大倍数的限制无法对页岩储层的孔隙类型进行观察;核磁共振等仪器虽能准确测试页岩储层的孔隙度,但是无法获得孔隙的形貌及分布特征等信息。本文整合扫描电镜微区分析与X射线谱学分析的优点,运用Hitachi S-4800型场发射扫描电镜与IE250X-Max50牛津能谱仪组合,对黔北黑色页岩储层中矿物的分布、形态特征及矿物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发现黑色页岩中发育微裂缝、纳米/微米级粒内溶孔;通过X射线能谱发现黑色页岩矿物主要有伊利石、石英、钠长石,其次为绿泥石、白云母、白云石等。黔北黑色页岩中裂隙直径为0.1~20μm,其中主要分布在1~5μm,均大于甲烷分子直径(0.414 nm),因此可作为天然气的运移通道与储集空间。此外通过X射线能谱仪对黔北黑色页岩中的石英、方解石、白云石、伊利石等脆性矿物进行分析,发现石英的含量(9.1%~78%)较高,伊利石(17.6%~25.5%)等黏土矿物含量较低,所以该页岩具有很高的脆性,易产生裂缝,可为游离气提供运移通道及储集空间,提高页岩气的产能及储量,进而为黔北地区储层评价及预测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利用工艺矿物学研究手段,对氧化铝生产高压溶出过程硅质结疤物的形貌结构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预防和治理硅结疤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单套管预热器中硅质结疤物为钠硅质渣,呈微细粒状,与铝针铁矿一起填充在晶形规整、晶体粗大的赤铁矿晶体间的空隙里;压煮器中硅质结疤物为少量的微细粒钠硅质渣,与氢氧化镁基体共同沉积于钛的第一沉积旋回的层间局部;停留罐中硅质结疤物以水化石榴子石和橄榄石为主,它们以微细粒状填充于针铁矿晶体间隙中,有少量针状碳酸钠及钠硅渣;闪蒸器中硅质结疤物主要是铁石榴子石和Na2Ca3Si3O10相,前者与Al2O3(Al2O3·3H2O)共生成为球粒状结构中填隙物的主要成分,后者以微细粒状与氢氧化铝相混合成为纹层状结构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998.
2020年6~12月在南麂列岛采捕一种中大型章鱼44只,描述了形态特征,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了形态多样性,并比较了与真蛸的差异,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并计算了Kimura-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结果表明,此种章鱼形态特征与中华蛸基本一致,而与真蛸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其第二、三对腕的扩大吸盘位于第12~15个吸盘之间,而真蛸则位于第15~19个吸盘之间;茎化腕吸盘数少于真蛸;舌叶指数小于真蛸。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能将真蛸群体显著区分开,判别准确率为100%,而其余四个群体(南麂列岛与三个中华蛸群体)间存在重叠;聚类分析表明南麂列岛群体与中华蛸更近,二者均与真蛸存在较大距离。在遗传多样性分析中,南麂列岛群体单倍型4个,单倍型多样性水平为0.320±0.121,多态位点6个,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1 11;系统发育树表明,该群体与中华蛸亲缘关系最近,K2P遗传距离0.14%,而与真蛸复合体其他类型为2.96%~12.11%。因此,从形态和分子水平鉴定南麂列岛章鱼为中华蛸。  相似文献   
999.
本研究于2020?2021年在福建省厦门市近海水产市场采集到4尾黏裸胸鳝样品,为中国大陆近海新记录种。此前,该物种仅在澳大利亚、夏威夷等地有分布记录,并被认为是蠕纹裸胸鳝同种异名。本研究对采集的黏裸胸鳝进行详细形态特征分析,结合DNA条形码COI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及系统进化关系分析。黏裸胸鳝的主要鉴别特征:体为黄棕色,头部前端淡紫色,身体布满细长、稀疏、弥散的树枝状不规则棕色斑纹,斑纹颜色靠近尾部加深加粗,形成网格状;臀鳍边缘白色,近尾部变为一列连续白色斑点;全长为体长的1.01倍,为头长的8.00~8.39倍;上颌齿每侧8~10个,下颌齿每侧14~20个,中央齿细长,均为单行;总椎骨数为117~139,平均椎骨式为6-47-130。基于COI基因分析,黏裸胸鳝与蠕纹裸胸鳝的遗传距离为0.074,大于Herbert设定的2%(0.020)作为区分不同物种最小遗传距离,表明两者应为不同的物种。形态上,两种裸胸鳝也存在差异特征,如黏裸胸鳝的斑纹较细长、稀疏、不明显,头部前端偏淡紫色,臀鳍白色边缘近尾部断裂成系列连续白色斑点;蠕纹裸胸鳝的斑纹粗大明显、颜色较深,头部前端黄白色,臀鳍白色边缘连续至尾尖。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的系统分类及物种名录的修订提供分类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