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8篇
  免费   704篇
  国内免费   662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634篇
地质学   2203篇
海洋学   1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4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68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任树祥  张崇山 《华北地质》2002,25(3):184-189
大河南矿集区处于太行山深断裂带(岩石圈断裂)上.有铅锌、金、金银三个远景区,具有形成超大型矿床的地质条件,显示了超大型矿床的资源前景.矿化受深断裂带及其两侧次级裂隙和各种薄弱面控制.与隐伏岩枝、岩脉群、碳酸盐地层、变质地层相关,显示地球化学异常.进一步找矿方向1) 在重要地段勘查深部资源;2)沿岩体接触带找新区.“大调查”工作突破点是加强勘查力度;加大勘查深度.  相似文献   
42.
43.
胶东超大型金矿的形成与中生代华北大陆岩石圈深部过程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成矿年代学研究表明胶东地区超大型金矿形成于(120±10)Ma范围内.典型金矿Sr,Nd和Pb同位素组成反映成矿物质来源具有多元性和幔源物质参与成矿的信息.研究表明胶东地区之所以在中生代发生成矿大爆发,有其深部地质作用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可能是中央造山带大陆深俯冲的后效作用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由此诱发深部的岩石圈剧烈减薄和壳幔相互作用、浅层次的伸展和大型控矿构造的形成.  相似文献   
44.
华北板内深部构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华北板块的形成经历了早前寒武纪、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3个主要构造发展期,由于华北板块自身运动及所受应力场的作用,加之上地幔岩石圈的不均一性等因素,在中、新生代形成许多特殊的板内构造块。综合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成果,对华北板内深部结构进行了研究。从深部构造角度划分出6个金及金金属成矿带、4个金刚石成矿带,并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及地热资源与新生事大陆裂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5.
豫西南铅锌银矿集区深部构造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燕长海  刘国印  邓军 《华北地质》2003,26(4):221-227
豫西南地区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多金属成矿远景区,找矿前景巨大。本文中利用重力、航磁和深部地球物理剖面资料,解析研究区三维岩石圈结构,揭示深部构造特征,进而探讨深部成矿作用。结果表明,研究区莫霍面顶面形态基本上呈东高西低,地壳厚度由东向西增大。壳-幔结构的不均一性制约着成矿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矿集区位于幔向斜内,其地壳增厚处、莫霍面的梯度变化处或变形部位成矿强度大。幔背斜与幔向斜之间过渡带有走向超壳型深大断裂(如栾川断裂和朱阳关断裂),其与次级断裂的交汇处,岩浆、变质与成矿作用十分强烈,深部通道为成矿物质来源提供了较好的成矿条件,因此是形成大型、超大型矿床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46.
滇西北石鼓片岩变质变形特征及其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昆琼 《云南地质》2003,22(3):329-335
滇西北金沙江结合带东侧的石鼓变质岩系,可划分为石鼓岩群和巨甸岩群。石鼓岩群受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改造,主期变形环境为中、深部构造相;巨甸岩群受区域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改造,与之相伴的构造形迹属中、浅部构造相。石鼓岩群包含羊坡岩组和露西岩组,巨甸岩群可进一步划分为陇巴岩组和塔城岩组。同一岩群的岩组,变质作用、构造变形特征相同,但变质岩石组合及原岩特征却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7.
论上海软土地基⑦⑧⑨层压缩模量Es的定值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地区深部土层⑦⑧⑨层埋深在30~70m。对其压缩模量Es的定值问题,现行《上海市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GJ08 11 1999)(后文中简称《规范》)长期以来确定室内试验E0 1~0 2值为沉降计算值,导致沉降计算值与建(构)筑物实际沉降量之间相差2~8倍。为符合规范的变形要求,设计人员不得不采取桩加粗、加长、加密的办法,从而造成桩基投资的极大浪费。为了正确认识深部土层的Es值,上海岩土工程界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试验研究。近年来,笔者结合上海高、大、深、重建(构)筑物的工程实践,深入进行上海深部⑦⑧⑨层压缩模量Es的试验研究,获得许多新的认识,对其定值问题作了研究,提出⑦⑧⑨层的建议值,供同行参考研讨。  相似文献   
48.
地球深部物质的某些物性测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中介绍了地球深部物质实验室近 2 0年来开展高温高压下地球深部物质物性实验研究过程中 ,在测量方法方面的进步和应用情况。这些测量方法包括了高温、高压下弹性的超声测量方法、高温高压下电性的测量方法、高压差热分析法和高压下热学Gr櫣neisen参数的测量方法诟呶赂哐瓜卵沂涂笪锏牡猿饬恐?,我们由超声脉冲透射方法改进为超声脉冲透射反射法 ,克服了样品室中压力和温度梯度对样品的影响。在高温高压下岩石和矿物的电学性质测量中 ,我们由直流法发展为阻抗谱法 ,不仅克服了样品极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还可以获得离子在溶液中的多种物理化学参数 ,以及监测含水矿物在高温高压下的脱水动力学特征。在固体传压介质中建立的高压热学Gr櫣neisen参数的测量方法 ,由于升压速率比较小且叶蜡石在高压下的热导系数增大 ,其测量结果需要进行校正 ,其测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49.
中国大陆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成因及唐山地震机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徐常芳 《地学前缘》2003,10(Z1):101-111
文中首先给出了中国大陆上地幔高导层埋深图 ,对其物理成因作了解释。然后给出了中国大陆壳内高导层分布埋深图 ,因人们对壳内高导层的成因有多种看法 ,所以文中进行了讨论 ,并认为卤水成因说更有说服力。文中对壳内与上地幔高导层构造成因作了简要阐述。最后 ,由于壳内和上地幔高导层分布埋深与强地震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作为实例 ,文中给出了唐山地区地壳结构 ,阐述了地壳内深部流体在地震中的作用 ,并给出了主要证据。  相似文献   
50.
中国油气储层地质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论述了我国采取“稳定东部 ,发展西部”的油气战略后 ,油气地质所面临的形势 ,以及油气工业的发展对储层地质提出四个领域的挑战 :深部储层、挤压盆地储层、低渗透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 ;这些都是石油勘探开发中久攻不克的难题。根据我国陆上东西部油气区的勘探开发实际和近年的储层研究实践 ,文章系统多视角地分析了这四个难题 ,并提出了相应客观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