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1篇
  免费   665篇
  国内免费   841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729篇
地球物理   209篇
地质学   2447篇
海洋学   305篇
天文学   10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216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23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72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16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4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扬子地台西缘攀西地区,晚震旦世-早寒武世为一套连续沉积碳酸盐岩,众多科研文献中时代地层、岩性地层和生物地层的划分各异。在此交变期及其近前后,随之发生诸多地质事件,成为地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于宁南等四幅1:5万区调工作中,实测灯影组麦地坪段地层剖面,采集新鲜岩样,测试碳、氧同位素,试从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角度阐述其指示意义,提供研究震旦一寒武纪交变期的地球化学资料。  相似文献   
992.
呼勒德稀土元素矿化区位于蒙古国中戈壁省南部, 区内稀土元素和金矿(化)点星罗棋布, 为蒙古中南部最重要的金属矿化集中区之一。在所有上述矿床(点)中, 稀土元素矿化在下二叠统火山-沉积岩内呈似层状、脉状和透镜体状产出, 并且与呼勒德碱性正长岩株具有密切空间分布关系。本次研究对呼勒德正长岩进行了锆石SHRIMP铀-铅同位素年龄测定, 所获同位素年龄值为(214.3 ± 2.5)Ma, MSWD值为0.52, 属中生代印支期。根据上述同位素年代学数值, 同时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化学证据, 可以推测, 中生代时期, 受古陆块内部构造应力调整作用影响, 呼勒德地区一带及东西两侧曾发生过强烈构造-岩浆活动, 并且形成碱性正长岩株及相关的稀土元素矿(化)点。印支期碱性岩浆活动不仅为稀土元素矿(化)点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动力和热力来源, 而且是成矿流体对流循环的“发动机”。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呼勒德碱性正长岩体的形成时间与南蒙古鲁金郭勒碱性花岗斑岩脉及相关稀土元素矿床形成时代大体相似, 它们均是地壳演化特定阶段混源(壳、幔源)岩浆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3.
欧美研究者一系列的实验都显示三叠纪时期泛大陆存在巨型季风;三叠纪上扬子地区位于特提斯洋北缘,其是否存在巨型季风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程度如何值得关注。一系列的沉积学记录显示上扬子地区在三叠纪亦受到巨型季风的强烈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纹层状沉积岩;2)早三叠世飞仙关期普遍存在的风暴岩;3)晚三叠世卡尼期碳酸盐生产力危机;4)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明显的化石木年轮。上扬子地区沉积记录显示,早三叠世早期和晚三叠世卡尼期是三叠纪巨型季风最为剧烈的时期,本文认为P/T界限生物大灭绝引发的Gaia效应和卡尼期特提斯域强烈的构造活动极可能是这两次巨型季风极盛发育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4.
贵州安顺旧州晚二叠世龙潭期沉积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华  牟军  黄道光  石磊 《贵州地质》2010,27(4):241-244,290
本文通过安顺旧州地区地面调查及钻孔岩性分析研究,从岩性组合、沉积构造、沉积相特征、沉积模式分析,进一步说明该区处于晚二叠世三岔河地区龙潭相区与吴家坪相区的相变位置,属于潮坪—泻湖相至半局限台地相过渡带,是具有特殊组成含义的"龙潭组"。由此推断晚二叠世龙潭期相变线(带)应为由北(遵义)向南延伸至贵阳后经林歹—平坝—天龙—旧州(研究区)一线向南西延伸到兴义,北西为龙潭相区,南东为吴家坪相区。  相似文献   
995.
对五龙沟金矿矿集区NW向韧性剪切带中金矿点中的黑云母进行40Ar/39Ar法同位素测年,结果为(242.72±1.69)Ma,表明含金剪切带韧-脆性剪切活动时代及金成矿时代为印支期.区域地质资料显示,此韧性剪切带变形运动学和变形时序与印支期构造-岩浆热液活动事件较一致,其地球动力学背景为造山带构造演化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96.
南岭燕山期构造-岩浆热事件与锡田锡钨成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燕山期发生的与岩石圈减薄和构造转折有关的壳幔相互作用,引起了地球深部能量和物质向浅部的大规模传输,造成了南岭中生代构造-岩浆热事件,从而为成矿作用提供了必需的热、流体、挥发组分和成矿元素,形成了巨量金属堆积的独特地质背景。处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中段北缘的锡田锡钨成矿区即是在此热事件作用下,形成了云英岩型、似伟晶岩壳型、夕卡岩型、构造蚀变岩型、石英脉型锡、钨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玮埔岩体两个代表性样品进行锆石的LA-ICP-MSU-Pb测年获得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29.9±3.0)Ma、(446.3±4.0)Ma,证明该岩体确实不是最早认为的印支期花岗岩,而是加里东期岩体。同时对宁化岩体一个样品的锆石LA-ICP-MSU-Pb测年结果得到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48.2±2.5)Ma,同样属于加里东期岩体。进一步对闽西南清流地区玮埔和宁化岩体的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分析表明,εHf(t)值主要集中在-0.8~-10.4之间,且Hf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集中在1.72~2.34Ga之间,表明其岩浆源区来自华夏地块元古代地壳物质。并结合其他己发表的相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可以推断包括玮埔和宁化岩体在内的华南内陆地区加里东期花岗岩很可能是元古宙基底深熔而成的产物;其形成与陆内地壳物质叠置加厚所引起的再造作用关系紧密。  相似文献   
998.
对江西金滩和湖南白马山印支期花岗岩体高精度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金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给出了(222.1±1.6)Ma的谐和年龄,属印支中晚期,而不是以往所认为的形成于海西期;白马山印支期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分别给出了(223.3±1.4)Ma、(204.5±2.2)Ma的谐和年龄。融合其他年代学数据,湖南白马山印支期花岗质岩浆可能经历了三期侵入活动:其中第一次侵入在印支早期(240Ma左右),其后又经历了220Ma左右和204Ma的另外两幕侵入活动。结合其他相关研究资料进一步表明220Ma左右华南内陆地区可能存在一次广泛的构造-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999.
中国南方夏半年湿期概率特征及其极值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华  吴息  程炳岩  丁裕国 《气象科学》2010,30(6):773-777
以中国南方诸代表站近40 a(1965—2004年)夏季(5—9月)逐日降水资料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夏半年各站湿期游程及其极端值的概率分布最佳模式。在对各站湿期游程分别验证指数分布的基础上,作耿贝尔(Gumbel)极值分布和广义帕雷托分布(GPD)拟合,进而对两者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并由此对湿期长度估计其不同重现期(如20 a一遇、50 a一遇和100 a一遇)的极端湿期长度的分位数概率。经K-S方法的统计检验,证明GPD分布拟合效果较好,能更加精确的模拟出中国南方夏季的极端连雨日数及其概率。  相似文献   
1000.
整理了克拉玛依市1960—2009年高温日数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最大熵谱等方法,分析克拉玛依市高温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高温日90%以上集中在6—8月,强高温和极端高温日数仅出现在6—8月;持续高温日≥7 d的高温期,平均每年发生一次;年高温初日50a变化呈线性递减趋势,年高温终日50a变化呈线性递增趋势;高温日数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都比较大,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克拉玛依市高温日数明显增多,且强度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