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546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本文研究了黄土崩塌的典型实例,通过各方面详细分析,认为霍县电厂贮灰场黄土坝肩滑坡是由于灰场灰、水并贮,导致黄土湿陷底垫层软化,子坝施工质量差造成决口破坏坡脚则是产生崩塌的触发因素。文章提出了一些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92.
金沙江向家坝库区长约150km的沿江地带,共发育102个变形破坏体(含滑坡、崩塌和变形体),总体积15.65×108m3.据统计岸坡变形破坏密度D和模数E分别达0.34个/km和524.93×104m3/km.对崩滑灾害所处的环境特征研究表明,滑坡、崩塌与所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及近期河流地质作用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93.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成灾特点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简称:崩滑流)成灾特点和防治能力,笔者认为:实行灾害分级管理,推进减灾社会化,是防治崩滑流灾害的根本出路;建立新的减灾体系,必须与深化改革及山区脱贫致富相结合,才能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694.
1994-04-30的11:45,四川省武隆县兴顺乡核桃坪村境内乌江左岸鸡冠岭一龙冠嘴(107°29′27″E,29°28′06″N)发生了特大型滑坡→崩塌→碎屑流→堵江灾害链,其碎屑堆积物方量530万m ̄3.崩塌滑坡发生区海拔500─850m。崩塌滑坡物质解体、破碎后,又呈碎屑流作顺坡运动,其中30万m ̄3泻入乌江(江面海拔150m),堵断江流时间达30min;这次灾害链致死4人,失踪12人,伤5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发生区后缘坡体上还有地表裂缝在不断扩展,潜在性灾害威胁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695.
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基本特征与防治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1949—1990年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基本情况,介绍了其主要危害方式和破坏程度;根据灾害分布特征和形成背景条件,将我国分为三大灾害区;分析了年内和多年灾害发育规律;论述了灾害形成条件,并分析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灾害的促进作用;预测了灾害未来发展趋势和主要危险区;提出了灾害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96.
张梁  张业成 《中国地质》1994,(12):18-20
我国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严重的国家,同时又是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在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难以投入足够的资金开展全面防治.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建立社会化减灾系统,并且根据崩滑流成灾特点,制定和实施防治对策,才能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取得充分的防治效果,实现减灾目标.  相似文献   
697.
大厂地质灾害由崩塌、滑坡泥石流三部份组成,是我省已知规模最大,损失最严重的综合性地质灾害。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它们的形态特征,成因机制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698.
王翠珀 《辽宁地质》2000,17(2):150-155
质量指数模型是一种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它是建立在多种环境要素和多种影响因子复合作用基础上,充分兼顾了各项评价因子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动态特点和程度,在实际应用中,它的运算结果较为理想准确。本文阐述质量指数模型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并引用该模型对辽宁省省东部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进行危险性预测。  相似文献   
699.
周绪纶 《地质通报》2009,28(7):970-978
从长海湖堤堆积物的结构、终碛堤缺少上游连续的冰碛层、长海地区成坝时没有冰川作用、终碛堤论无法解释如何形成湖库的机制、53.6万年古老的湖堤与仍处于幼年期的湖泊这种有悖于自然演化规律的现象等方面否定了长海冰川堰塞湖论。长海湖堤堆积物与两侧基岩的岩性相同,具有垂向堆积结构、与崩塌型堰塞湖相同的边坡特征,并有产生崩塌的地质背景和形成湖堤稳定的地质因素,从而确认长海为崩塌型堰塞湖。  相似文献   
700.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西秦岭是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非常严重的地区,科学认识这些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形成机理和控制因素,对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中地质灾害的科学防御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对西秦岭地区的断裂构造格架和活动特征及其与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和发育强度研究表明,虽然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复杂耦合作用之结果,但区域断裂构造格架和活动特征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空间和强度分布具有主导控制作用,其主要表现在:1)滑坡、崩塌、泥石流多沿区域断裂带呈带状发育,断裂构造活动强的地段是地质灾害发育强烈的区域 2)断裂带的长期活动造成的岩体破坏和复杂的构造结构面体系不仅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物源条件,而且提供了地质结构条件 3)断裂构造突发活动,即地震活动是诱发大规模区域滑坡群和崩塌灾害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研究,不应孤立地探讨其中单一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发展,而应把它们放在区域地质构造环境演化过程中统一认识,尤其是应把区域断裂格架、断裂带结构和断裂活动性作为地质灾害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