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50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8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51.
西藏及西南三江深断裂构造格局新认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和西南三江地区是青藏地区断裂构造最为复杂区域,历经数十年研究,对该区断裂构造的认识仍存在分歧.笔者以最新实测航磁数据并结合重力资料为基础,从重、磁场特征与地质构造研究相结合角度出发,新编制了西藏及西南三江地区的断裂构造格架图.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南三江流域的金沙江深断裂、澜沧江深断裂和怒江深断裂自南向北西延伸,没有与西藏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呈弧形连接,而是一组独立存在的北西向断裂,这是在特提斯断裂系统中新发现的一组北西向断裂,它与发育在西藏地区的近东西向断裂分属于不同的断裂系,与前人提出的金沙江缝合带、龙木错—澜沧江缝合带和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走向呈北西—近东西向弧形分布特征的看法存在差异.这组断裂的发现改变了对西藏—西南三江地区断裂构造格架的认识,这为今后大地构造研究提出新的启示.文章重点展现西南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深断裂带在重、磁场上的西延状况,并探讨了西南三江深断裂与西藏地区近东西向深断裂呈相交关系特征,同时也表明重、磁资料用于断裂构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2.
2013年8月12日5时23分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发生了一次Ms6.1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0.1°,东经97.9°。根据震后现场考察结果,宏观震中位于昌都地区左贡县嘎益村附近的澜沧江断裂带上,震中最大烈度为Ⅷ度,但考察点仅是点状分布的,因此无法按照理想图形选择出调查点而绘出烈度分布图。根据有限的调查点资料绘出地震烈度等震线为椭圆形,长轴走向为北西向,与澜沧江断裂带走向一致。本次地震的宏观震中就位于该断裂上,严重震害点也沿该断裂带分布,震源机制解表明发震断层为NWW向,结合宏观考察分析表明,澜沧江断裂带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53.
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的界线是不能回避的关键问题。借助前人已有的区域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北澜沧江带两侧的基底岩系、古生代沉积建造、地层古生物、火山岩浆弧、变质岩、变质作用、高压变质带、吉塘岩群、酉西群、构造运动分期等进行剖析,并与邻区进行了简单对比。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北澜沧江带是藏东地区连接滇西澜沧江缝合带与龙木错-双湖缝合带的纽带,是藏东地区冈瓦纳板块与扬子板块界线的倾向性意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4.
近55年来澜沧江流域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澜沧江流域及周边共30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Co-Kriging插值以及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澜沧江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分析时段内全区、北部和中部年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南部年降水量出现减少趋势。春季全区、北部、中部和南部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夏季均呈减少趋势;秋季全区和南部降水呈现减少趋势,北部和中部呈增加趋势;冬季全区、中部和南部呈下降趋势,只有北部呈增加趋势。② 近55年来,全区包括北部、中部和南部年降水都存在近29年、近22年和5-10年左右的周期,这3个周期在分析时段内表现很稳定,具有全域性。全区、北部和南部还存在明显的13年左右的周期,中部1975年前和1995年后也存在13年左右的周期,北部1975年前存在明显的7-10年的周期,1995年后,7-10年的周期表现也比较稳定。降水量变化的第一主周期是近29年,第二主周期是近22年。③ 澜沧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由南部向北部减少,流域南部降水最多,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 mm以上,中部多年平均降水量处于800~1100 mm,北部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小于800 mm,大部分在400~800 mm;澜沧江流域年降水重心和月降水重心都集中在中部,其中11月的降水重心迁移距离最大,向东南方向迁移了131.82 km。从季节来看,春季、夏季和秋季降水重心向东南迁移,冬季的向西北方向迁移,雨季降水重心相对比较集中,旱季降水重心相对 比较分散。  相似文献   
155.
滇西云县红豆山铜矿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系统总结了南澜沧江火山弧成矿带成矿条件和红豆山矿区地质特征,以1272、1220中段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依据构造岩样品采集分析数据,应用R型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圈定矿化元素组合异常,发现该异常分布在矿区NE向F1断裂和NWW—近EW向F3断裂控制的蚀变岩中,由断裂→围岩依次出现高温→低温的异常分带现象,指示成矿流体的运移方向、矿体产状信息,为深部找矿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构造控矿规律和构造地球化学研究,预测了NE向矿体产状及其深部延伸情况,在1272中段圈定了NWW—近EW向断裂控制的矿体,预测了矿体的产状及深部延伸情况,经工程验证在异常分布区及深部预测靶区取得较好找矿效果:圈定预测铜矿体且向深部延伸稳定,资源量约5万t,受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型矿体有达中型铜矿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6.
澜沧江某电站岩体质量分类中的力学参数选取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以澜沧江上游某大型拟建水电站坝区岩体质量分类中的力学参数选取为研究实例, 对岩体质量分类的本质含义, 尤其是如何选取岩体力学参数以及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7.
158.
澜沧江-湄公河开发中最令人担心的是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问题。国际航运的开发,将使这条数千年东方民族文化走廊的多国河流,升华为国际合作的经济走廊。围绕国际航运开发的各个方面,分析其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在实施航运开发过程中宜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9.
澜沧江──湄公河开发中最令人担心的是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问题。国际航运的开发,将使这条数千年东方民族文化走廊的多国河流,升华为国际合作的经济走廊。围绕国际航运开发的各个方面,分析其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提出在实施航运开发过程中宜采取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0.
依据地震活动资料研究龙陵—澜沧地震带分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强震的震害影响场及构造能流图象分析结果,提出了龙陵-澜沧构造带的分段结果,并通过带内地震迁移规律,对1988年耿马7.2级地震后未来地震活动趋势作了初步估计:永德及北西地区和澜沧及其南东地区存在发生7级及7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下次大震可能将发生于永德地区或其北西更远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