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近年来地球空间信息学(Geomatics)和对地观测学(EOS)的迅速发展, 为灾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技术, 促进了灾难管理效率的提高。在简述地球空间信息学、对地观测学和灾难管理的基础上, 综述了地球空间信息学和对地观测学中多传感技术、高分辨率、多时相的卫星遥感系统的发展不仅满足了灾难管理需求数据的多源性、实时性, 而且提高了遥感影像解译精度和增强了对自然灾害的探测、识别能力; 认为日益完善的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和软件系统功能的增强, 将有利于灾难管理需求数据的可用性、可访问性和数据共享, 加强了灾难管理中海量数据管理、处理、分析和发布能力, 提高了预报和管理决策信息系统的可视化程度, 从而提高灾难管理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效益。同时, 从技术的角度简述了当前地球空间信息学和对地观测技术在灾难管理应用中的局限性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2.
卷首     
倪庆华 《地图》2010,(5):5-5
<正>自那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2012》公映以来,人们对周围的环境和气候愈发关注。今年席卷全球的各种自然灾害,似乎也预示着2012从电影向我们生活中走来。尽管科学已经证实,2012只是玛雅历法中新时代的开启,但是遍布全球的极端气候高频发生,还是令神秘主义者对人类未来陷入忧虑之中,即便是普通民众也会对气候、环境突变造成的灾害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93.
卷首     
倪庆华 《地图》2011,(3):5-5
文明的进程留给人们的记忆既少又多。说其少,是由于战乱、灾难、宗教纷争、朝代更迭等原因,许多文明的印记都自然或人为地消失;说其多,是因为即使遭受了这些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回味几百年、几千年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4.
郭爱民 《地球》2011,(4):90-93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目前人类还不可能阻止地震的发生,只能通过震前预防、震时自救和震后救援等努力,尽可能地减轻大地震所造成的损失。那么,震前我们该如何预防?地震来临时,我们又该如何自救?《地球》独家专访了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杜品仁。  相似文献   
95.
《地球》2011,(7):49-49
四川省矿产资源种类齐全,但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警戒线,耕地承载压力极其巨大。受特殊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影响,这里还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96.
《海洋世界》2011,(3):15-17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在随后的3天时间里,共发生168次5级以上余震。强震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次生灾害更使日本民众处于更加危险的境地。  相似文献   
97.
朱瑾 《海洋世界》2008,(6):26-32
每当一次大的自然灾难来临的时候,2004年12月26日清晨8时55分发生的印度尼西亚大海啸就会被人重提。那次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海域突发的9.0级强烈地震而引起的印度洋沿岸的海啸,造成了30余万人丧生,经济损失达80亿美元。这一人类特大的灾难震撼了全世界,从此,海啸一词变得让人“不寒而栗”。  相似文献   
98.
99.
本书选取自20世纪以来发生在我国的19个灾难性滑坡为典型实例,通过现场调查和深入系统研究,针对每个滑坡的具体特点,着重从滑坡过程实录、滑坡基本特征、滑坡成因机制以及滑坡稳定性和整治处理措施等方面,对各滑坡进行了深入、系统地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0.
一个人,一座城、一个国家。历史的车轮压碎了许多画面,而年轮记录了所有悲伤。对于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我们不需要太多温情的文字来过度渲染。一个人对于一个国家的感情,不是来自于抽象的形容词,而是来自于具体的行为、事件、时缺陷的宽容。一年之后,我们对于汶川念念不忘,不仅仅是因为那里曾经埋葬了我们无数同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