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4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807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439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8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5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矿山安全防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而其中的地质条件和成灾机理研究是事故防控中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但是,目前还没有系统地研究安全地质的学科和工作机制。因此,提出应建立矿山安全地质学新的交叉学科。针对矿山建设和采掘安全生产的需求,介绍了矿山安全地质学的概念、内容框架、研究方法、主要矿山安全地质问题、安全地质问题风险评价等,并对矿山安全地质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防控关键技术发展趋势提出了建议和展望,同时,本文还简要综述了本期深部矿山安全地质专辑收录的主要文章在矿山安全地质方面的创新性工作,期望为深部矿山安全地质理论研究与灾害防控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02.
岩爆和冲击地压原来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完全是由于人类进行深部地下空间利用、深部矿产资源开采等工程建设时诱发产生的,两者同属于最典型的深部工程地质灾害。由于历史原因,岩爆和冲击地压长期存在概念混用的情况。本文比较详细地综述了岩爆和冲击地压领域国内早期的研究历程,系统解析了岩爆和冲击地压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研究对象(硬岩和的承载强度、储能及释能能力、弹脆性)、受力条件(地应力、扰动应力)和边界条件(开挖和开采方法及工序、扰动范围和时效性等)方面,岩爆和冲击地压均存在根本区别;在表观现象、限定对象、研究对象、赋存条件、行业领域、工程建设方法、工程建设目的、要求及支护性质、诱发机理、倾向性判据、划分类型、划分等级、等级评价方法等方面,岩爆和冲击地压也存在很大差异。综上,岩爆和冲击地压是并列的两类地质体动力破坏现象,两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综合参考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给出了岩爆和冲击地压各自的定义和内涵。岩爆的定义为发生在深埋隧道(隧洞)、深部矿山巷道及矿柱部位的硬岩弹射、爆裂或崩落现象,伴随不同程度声响;冲击地压定义为发生在深部矿中抛出现象,释放出不同程度的动能,严重时往往伴随震动、巨响、气浪或冲击波。从动力冲击破坏的现象与名称统一的角度考虑,建议用“冲击”代替“冲击地压”概念。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岩爆和冲击地压研究中的7点认识。最后,从研究对象、受力条件和边界条件等3个方面讨论了岩爆和冲击地压的关键机理问题,即从静动(或动静)组合加载力学的角度研究岩爆和冲击地压,符合深部地质体破坏的全受力路径,同时要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研究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问题。在岩爆和冲击地压的机理分析、预测预报、监测报警、调控防治中,都要科学认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辩证关系(注:本文因为无法找到与冲击地压契合的英文名称,在英文摘要中同时存在“coal burst”和“coal bump”两种表达)。  相似文献   
103.
层气是一种备受国家重视和开发利用的非常规清洁能源,层气储层物性的研究对层气资源的评价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北层气开发资料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应用层气地质理论对田内10号层气储层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0号层宏观岩类型以半亮为主,中有机显微组分以镜质组为主,无机显微组分以黏土为主;的变质程度比较高,整体进入成熟阶段;10号层储层孔裂隙发育、渗透率较低;10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较强;10号层储层压力为2.16~4.20MPa,压力梯度为0.418~0.797MPa/100m,为低压储层至常压储层;黄河北田呈单斜构造,10号层埋藏深度较深,含水性较好,有利于层气保存。  相似文献   
104.
氟是中有害元素之一,燃型氟排放造成的污染已经对人类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研究中氟赋存状态及其沉积环境,对掌握高氟分布规律及控制燃造成的氟排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沁水田内6座矿15号样品的分析发现:中氟含量与灰分显著相关,与黄铁矿硫、有机硫无相关关系,表明中氟主要以无机物形式赋存,且与含硫矿物无关;与钾、镁、硅、铝等元素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氟有可能的主要赋存形式为金云母、氟金云母等矿物,以及以吸附存在于高岭石、勃姆石、伊蒙混层等黏土矿物中;与钙、磷元素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表明氟不以氟磷灰石、含氟羟基磷灰石等矿物大量赋存。此外,通过对沁水田15号的沉积环境分析发现,弱还原环境、较低盐度、偏酸性、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该区域中氟的富集。  相似文献   
105.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coalbed methane (CBM) field, the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oal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CBM scale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solve the limitations of conventional methods for testing coal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authors used the high-tech technologies such as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technology and CT scanning technology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in-situ and integrity of rock samples and acquire th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CT scanning experiments of coal samples were carried out to rapidly obtain the pore typ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and connectivity, effective porosity,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re fissures and other refined coal reservoir physical parameters, based on the samples of middle and low rank coal in Shenfu block and high rank coal in Shizhuangnan block. So a set of quantitative characterization analysis technology that can be applied to coal reservoirs with different coal rank was formed.  相似文献   
106.
文章分析了古构造、古地理环境对百色盆地早第三纪中、晚期(始新世、渐新世)含建造的影响作用,以及百色盆地下第三系的含性、层富集地段,指出那读段、下百岗段是百色盆地含性较好的层段.  相似文献   
107.
继巨野田之后,近期在鲁西南隐伏区又相继发现了单县田和曹县田。它指示着隐伏区赋规律及找方向是:掀斜断凸的北缘,大型潜凸的周边,凹陷中的凸起,凸起中的凹陷。表明山东省深部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应系统开展曹县一鄄城、阳谷一茌平、黄河北、章丘田深部、淄博田外围、单县一嘉祥6个含预测区的深部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08.
文章介绍了广西晚二叠世的种类及分布情况,并对变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认为变质程度是由桂西向桂中、桂东以及桂东南一带呈逐渐减低趋势,平面上变质规律明显,影响变质有三大因素即深成变质、动力变质、接触变质,以区域性深成变质为主。  相似文献   
109.
该文以准东东部库兰喀孜干勘查区田钻探资料和勘探成果资料为基础,对区内炭资源分布特点、赋存特征和赋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区内主要含地层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含层23层,西山窑组19层,平均厚度45.55m,八道湾组3层,总厚度7.30m,其中2,9,13,15,17,21,23层为可采层,结合层厚度、岩性特征和测井结果,对区内层进行了对比。同时,从剖面纵向上总结了西山窑组和八道湾组层的垂向分布特征、含特征,总结了二者的平面展布特征,认为西山窑组层总厚度呈中间厚、四周薄的趋势,八道湾组层仅分布在井田中部和南部,厚度由南向北逐渐变薄。在此基础上,从沉积学特征、构造环境和沉积环境方面,对赋规律进行了浅析,认为层发育总体受沉积环境和基底沉降等地质条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10.
运用传统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理论知识,通过野外实地观测和钻井资料分析,对东胜地区延安组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识别出两个三级层序(层序Ⅰ、层序Ⅱ),三个沉积体系域(低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在延安组识别出两种沉积相——曲流河和湖泊三角洲。同时对延安组的层进行显微组分定量统计,研究显示研究区相主要为潮湿森林沼泽相。研究区构造稳定,相的垂向演化主要受湖平面波动的影响,而湖平面的波动受气候约束,显示气候是相演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