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太湖地区工业绿色化进程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太湖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干扰,积极推进工业绿色化,对保护太湖,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濒临太湖的无锡市为例,通过企业环境统计和问卷调查资料分析,考察该市工业绿色化进程及其与环境压力、企业性质的相关作用,得出以下结论:①无锡市工业绿色化不断发展,工业结构中高污染行业逐步缩减,企业的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环境行为有明显改善的趋势;②无锡市目前企业实施绿色化的生产行为主要压力来自政府管制,只有少部分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压力意识;③企业的环境行为与企业的规模、所有制、区位等密切相关,规模大的企业环境行为较好,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环境行为优于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④无锡工业绿色化的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发达地区要推进工业绿色化的进程,仍然要强化政府管制能力,并引导市场和公众发挥更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北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冷遥远的北极没有逃过工业文明的魔咒,曾经的“冰道玉洁”正面临着日益紧迫的环境压力。细数导致这些环境压力的原因包笑北极地区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环境破环、北极地区工业发展造成的污染以及远程污染源对北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33.
马庆斌 《干旱区地理》2007,30(2):307-310
通过研究表明,产业变动是考察城市环境演变的重要途径。依据“环境需求”和“环境压力”两个指标重新划分产业类型,并以此为工具分析北京城市环境演变的产业基础。数据显示,统计期间内,北京的产业环境总压力下降,而产业环境总需求上升,这一变化对于推动北京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相比,北京产业结构的环境竞争优势差距明显。需要逐步加大产业环保技术的引进,尽快建立环境需求高、环境压力低的产业结构,推动北京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同时,提升城市竞争力。  相似文献   
34.
江苏沿江地区工业企业环境压力的LISREL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业企业的环境压力就是企业受到的来自外部的促使其改善环境行为的各种压力。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了解我国较发达地区工业企业所受环境压力的构成、程度及其变化,以便调整和创新环境制度,推动工业绿色化的发展,本文基于企业问卷调查数据,采用LISREL模型分析了江苏沿江地区工业企业所受环境压力及其不同方面的贡献程度。结果指出该地区目前的企业环境压力仍然以政府的行政管理压力为主,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仍然主要靠政府的强力推动,市场的压力虽逐步增强,但尚未成为主导,特别是国内市场的压力不强,公众的压力也仍然较弱,与发达国家市场和公众是主要的环境压力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今后应在继续保持政府环境压力的同时,采取措施增强市场和公众的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35.
正广西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目前境内有大小矿山4600多座。为了发展绿色矿业,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不久前,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和谐矿山建设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规划》出台有一些现实考虑,广西属于西部后发展地区,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资源需求刚性上升,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资源开发和矿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36.
实现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有效脱钩是经济、资源、环境、社会、人口等要素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构建资源环境压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脱钩理论、结构分解模型分析2000—2017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脱钩关系及驱动效应,以期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经济增长整体尚未完全摆脱“自然消耗增加型”模式,且区域内部城市差异较大,大部分发达城市人均资源环境压力持续降低,其它城市资源环境压力仍随经济增长而加剧;②随着时间的延续,整体上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资源环境压力增速,全区以弱脱钩类型占绝对优势,强脱钩区域范围先扩大后缩小,中心地区的城市实现了良好的脱钩状态,仅少数边缘地市资源环境压力依然呈现较快增长趋势,未实现有效脱钩;③结构分解模型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资源环境压力增加的直接效应,且边缘欠发达城市的经济驱动效应强于核心发达城市,而经济发达城市的人口驱动效应高于欠发达城市,技术效应驱动了资源环境压力的明显下降,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37.
基于产业环境耦合类型的沿海地区产业绿色转型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丽 《地理研究》2018,37(8):1587-1598
沿海地区高速和高度集聚的产业发展导致其面临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切实需要在综合考虑地区产业转型特征和环境压力变化规律及其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绿色转型路径和环境管制政策。以沿海地区地级市为空间单元,构建了产业绿色化转型系数,从结构转型和效率转型两个方面对沿海地区2005-2013年产业转型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刻画,并以产业绿色化转型系数和环境压力系数为指标进行二维四象限划分,将沿海地区114个地级行政单元划分为压力降低产业绿色化转型区、压力降低产业非绿色化转型区、压力加大产业绿色化转型区和压力加大产业非绿色化转型区四种类型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产业发展和环境压力特点,提出对应的产业绿色转型和环境管制建议。  相似文献   
38.
工业绿色化:工业环境地理学研究动向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工业绿色化是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是工业企业面对日益增强的政府、公众、市场等环境压力,为减少污染而做出行为决策的响应过程。西方国家企业对环境压力的响应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抗拒回避的基本不合作转变到90年代的主动为之,并逐渐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主动行为。我国经济与环境的基本状况也赋予工业地理学家新的使命,即要积极参与到工业绿色化的研究中,探求环境压力与企业环保行为转变的内在关系,开展工业绿色化的评价、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探索经济与环境双赢的途径。  相似文献   
39.
定量评价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区域地质环境压力及其动态变化,是当前我国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效应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首先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我国1997~2006年,我国各省域地质环境压力均呈增加趋势,但增长速率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地质环境压力重心在过去10年中发生了东移,从中部的山西能源基地转移到了东部沿海的环渤海湾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降低地质环境压力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地质环境开发活动;二是控制废弃物对地质环境的污染,而重点在于前者。  相似文献   
40.
唐志强 《干旱区地理》2017,40(4):860-865
以甘肃河西走廊为研究对象,定义了由资源能源约束压力和生态环境压力共同构成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并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城市化水平和资源环境压力水平,利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显示:(1)2000-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2000-2005年上升趋势较为平缓;从2003年开始,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的上升有所加快,尤其是2007年以后,该指数年均增长率达到4.4%,表现出资源环境压力逐年上升,资源环境恶化的速度在加快。根据估计的回归方程预测,河西走廊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指数将于2026年变为压力"很大"。(2)2000-2015年河西走廊地区的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和环境污染分指数变化趋势对比明显,其中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增速较快,年均增长率达到5.9%,2012年计算的压力值已达到77.12,2013年突破80的分界点,进入压力"很大"的状态,而环境污染分指数变化不大,在28~33之间波动,压力状态为"小"。(3)从资源能源消耗分指数和环境污染分指数的数据点分布来看,所有数据点都分布在对角线的上方,说明工业污染并不是造成该地区资源环境压力的最主要原因,河西走廊地区资源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于资源能源消耗。因此,未来该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城镇化协同发展,走自然资源"低耗高效型",生态环境"低压强保型"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