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5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540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907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160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在准两年尺度上ENS0与亚洲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对ENSO过程中的准两年振荡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ENSO与亚洲季风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在准两年尺度上亚洲季风对ENSO循环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亚洲季风爆发南下到热带西太平洋,激发出那里的强对流,进而影响到ENSO循环,这种现象不仅仅反映在准两年模态中,在实际亚洲冬季风的年限变化中也较突出。  相似文献   
962.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进展》2002,19(6):1113-1126
利用变换欧拉平均方程讨论了行星波动力学,观测和模拟结果都表明,在北半球冬季准定常行星波的经向传播存在两支波导。一支为高纬度波导,另一支则为低纬度波导。这些结果与理论分析相当一致。通过对EP通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平流层爆发性增温是沿高纬度波导传播的异常行星波与平均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热带风场的准两年周期振荡(QBO)是低纬度平流层下层大气纬向平均流的一个重要年际变化,它可以影响行星波沿低纬度波导的传播;此外,由一个行星波-平均流耦合模式模拟的结果表明,这个热带风场的变化还可以通过波流相互作用调制行星波沿高纬度波导的传播。行星波对臭氧的输运作用在中也进行了分析,行星波强迫出的剩余平均环流表明,耗散的行星波有强的输运作用;向北的涡动热量输送可以强迫出一个正的输运环流,其在低纬度上升并在高纬度下沉。同时研究还表明,热带风场的QBO对行星波传播的调制对输运环流也有重要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在QBO的东风位相期间行星波引起的输运作用明显增强,其结果可用于解释平流层高纬度臭氧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963.
中南半岛地区热力特征对南海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1998年5月1日-8月31日南海季风试验(SCSMX)产1980年1月-1995年12月NCEP/NCAR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1998年和多年平均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中南半岛地区热力特征,揭示该地区热状况的异常与南海夏季风爆发之间的可能联系,从而讨论引起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机制。结果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附近地区存在较强的持续地面感知加热并具有显的低频振荡特征,低层大气在中南半岛地区出现较强的暖中心,由此导致局地强的水平温度梯度和位势高度梯度,有利于加强该地区的西南风。南海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地区低层出现较强的辐合风,高层出现较强的辐散风,这种低层强的辐合,高层强的辐射散配置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降水的加强,进而触发南海季风的爆发。对多年平均资料的分析也证实了1998年南海季风爆发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并进一步发现南海季风爆发前中南半岛地区850hPa温度是逐渐增加的,且增温幅度大于南海地区上空,由此加强了中南半岛与南海之间的温差。另外,比纬圈温度偏差和位势高度偏差的分析中发现,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南海和中南半岛地区的副高东撤与中南半岛地区的增温和孟加拉湾低槽的向东扩展有关。  相似文献   
964.
南海年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分析了南海海洋大气系统短期气候变化中存在年际振荡的若干观测事实,提出了局地尺度南海海洋与低层大气相互作用的一种可能机制。针对南海表层水温距平和低层风场异常的相关,设计了一个类似与McCreary和Ander-son(1984)模型的简化海气耦合模式。大气部分为随下垫面海温变化而变化的异常风应力阶梯函数与季节性风场的联合;海洋部分为非线性β-平面的约化重力模式。考虑南海海洋大气相互作用中存在的海温与低层大气风场变化之间反馈过程,耦合模式在气候积分中表现出一类约3a的周期性年际振荡。说明这个区域SST、低层大气风场年际振荡是南海海盆尺度的海气相互作用的反映,改进了关于南海SST年际振荡是海洋对大气应力甚低频强迫响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965.
利用功率谱、交叉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气温民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序列的周期振荡及其相互关系。结果发现,东北气温存在3.5年的显著周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也有3.5年的振荡周期。二者在2.3年振动周期附近有很好的关系,且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超前于东北夏季气温0.33年。  相似文献   
966.
DH3913型卫星云图接收机原使用恒温介质振荡器,因其振荡频率不稳,后改为恒温晶振锁相介质振荡器。该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为10(-6),若发生小数量级(10(-6)~10(-4))的漂移,可微调振荡器内部的可调电容来修正;若偏移量在10(-3)以上,则无法用微调电容的方法来校正。由于工厂不提供振荡器的电路图等有关技术资料,且连内部主要集成电路的型号都已磨掉,所以一般用户无法修理。这种振荡器由福建南安通信器材厂生产,价值千余元且不易购买。为此,我们试着用以下两种方法解决:一是用降压法修理一本振;二是用彩电高频头组成…  相似文献   
967.
该文利用冬季500 hPa的欧洲中心(ECMWF)网格点逐日资料,分析了30—50天振荡的E矢量分布、动能特性及平均气流的正压不稳定能转换特征,从而得到:30—50天振荡的能量传播与西风急流的位置有密切的关系,在西风大风速区作纬向能量传播,在小风速区作指向赤道的经向传播;在急流的出口区有较强的正压能转换,低频振荡从基本流中获得能量,使这里的低频动能最大,并表现出较强的正压特性,与低纬度的斜压特性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968.
采用低通滤波和功率谱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旱、涝年500 hPa高度场的30—60天周期的低频振荡。从1986年和1988年的分析结果看出:在旱年的夏季,乌拉尔山地区的低频振荡周期短、谱值高;贝加尔湖地区的低频振荡周期长、谱值高;副热带地区的低频振荡周期短、谱值低。相反,在涝年的夏季,乌拉尔山地区、贝加尔湖地区和副热带地区的低频振荡具有与旱年相反的特征。  相似文献   
969.
970.
向外长波辐射(OLR)与广东降水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OLR资料以及广东降水资料,分析了广东各季降水与OLR场的关系,探讨了热带低频振荡对广东后汛期降水的影响。主要结论是:来自北方的天气系统影响是广东前汛期降水的基本条件,而后汛期降水则以来自东南方向的热带系统为主。另外,就整个后汛期平均而言,西太平洋低频振荡中心位置偏北(南)时,该年后汛期降水偏多(少);若就短期气候而言,则低频振荡处于不同位相,相应副热带高压、ITCZ等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影响广东降水的低频振荡,因此西太平洋低频振荡所处的位相对广东降水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