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258篇
  国内免费   53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904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160篇
天文学   74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东部降水和风场的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杨广基 《大气科学》1992,16(1):103-110
本文对中国东部台站4—9月多年日平均降水和1978年4—9月850hPa每日东西风和南北风分量分别进行了谐波分析和带通时间滤波处理.研究结果指出:内陆和东部沿海地区准90天和45天振荡的降水扰动传播方向是自南向北的,而准60天振荡的扰动是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中间地区传播.长江和珠江流域准90天和45天振荡的扰动具有相反的传播方向,而它们准60天振荡的扰动具有相同的传播方向.此外,在华南汛期、长江中下游梅雨期和华北雨季,一些地区大雨期的出现常常和正降水扰动从不同方向传播到该地区有关.关于1978年4—9月中国东  相似文献   
992.
准两年振荡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李崇银  龙振夏 《大气科学》1992,16(2):167-176
通过多年资料分析,本文研究了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的演变特征及其对东亚及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平流层QBO的演变特征是:东风向西风转换最早出现在印度洋赤道地区;西风向东风转换最早出现在美洲和西太平洋赤道地区.中国东部降水量、气温以及西太平洋副高和东亚急流都有准两年周期变化,并同平流层QBO有密切关系;平流层QBO对西太平洋台风活动也有一定影响,QBO的西风位相期西太平洋台风偏少.另外,ENSO对于平流层QBO有明显影响,一般在ENSO发生之后,QBO的西风位相期持续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993.
994.
东亚扇区赤道异常北峰的移动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冲绳、台北、广州、海南四个电离层垂测站的f0F2月报表资料,分析东亚扇区赤道异常北峰的移动规律,得到北峰位置随季节、太阳活动不同周相的移动规律。并且发现赤道异常的两日振荡将引起北峰位置作相应的波动。  相似文献   
995.
996.
北半球50hPa大气低频振荡与突发性增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继明  瞿章 《高原气象》1994,13(4):404-410
本文利用50hPa1969-1976年7个冬季的高度场资料进行了功率谱分析。分析发现30-60天低频振荡在高纬地区比中低纬更为显著;并且发现在阿留申高压北进的路径以及在极点上平流层突发性增浊的强年比弱年的相关要高,这表明30-60天的振荡在上述地区与温度有着密切联系。我们选取1970-1971年冬季强突发性增温个例,进一步分析了平流层突发性增温过程中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30-60天的振荡对平流层  相似文献   
997.
胡坚  陈雪峰  费亮 《大气科学》1994,18(5):520-526
本文研究了SPECTRUM-90时期,大气10—20天周期振荡对西北太平洋转向台风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影响是显著的。在SPECTRUM-90时期,10—20天周期振荡比较活跃,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周期性退缩现象是来自中、高纬和热带的10—20天周期低压扰动共同影响所致,这也是导致热带气旋转向运动的一个重要原因。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SPECTRUM-90时期,存在着一支源于热带西北太平洋上呈经向排列的纬向风波列,热带波动沿此波列向北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热带气旋北上转向。  相似文献   
998.
OLR 低频振荡与西太平洋台风的发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安  叶谦 《应用气象学报》1994,5(2):143-150
以影响我国西太平洋台风生成区域平均的OLR演变曲线为基础,对1975—1981年经过30—60天滤波处理的OLR场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与西太平洋台风生成有关的系统,主要集中于东半球60°E以东的低纬地区。西太平洋和孟加拉湾南部的赤道地区构成一对低频偶极中心,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赤道印度洋中部地区是OLR低频振荡的一个重要源区,台风多发、间歇和转换阶段都有明显的特点,对台风的生成和间歇的中期预报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特别是夏季形势建立后,在30°N附近副高的东西摆动(有明显的低频变化特征)与ITCZ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9.
利用SPECTRUM-90资料和国家气象中心的T42L9格点资料分析了台风Yancy(9012)打转运动的过程,认为来自台风上游西风带的高频扰动(周期约1天)及其传播过程对台风打转运动可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