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30篇
海洋学   163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2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71.
论述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态体系,它是民族地区长期历史环境淀积的结果,是民族区域开发的基础和参照系,对民族区域开发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2.
论现代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肖笃宁 《地理科学》1999,19(4):379-384
论述了景观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从科研认识的角度对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3.
174.
175.
176.
本利用不同的景观格局指数对鞍山大麦科自然保护区12种景观类型的斑块数特征、面积特征、周长特征和形状特征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比较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异质性指数特征。结果表明,各类斑块形状复杂程度较为接近,水域和灌丛斑块形状较湿草甸、阔叶林和针叶林斑块形状简单;菜地和未利用土地破碎化程度较阔叶林和居民点破碎化程度高;自然景观多样性最高,总体上随着人类干扰的加重,景观多样性降低,破碎度升高;半自然景观均匀度最高,其次为自然景观.人工景观最低:优势度顺序相反。  相似文献   
177.
生态水文学与生态水文地质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生态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讨论。生态水文地质学是生态学与水文地质学交叉渗透后形成的学科,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生态水文地质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生态状况的定量描述、水文地质条件与生态状况的关系、多重界面水分转换机制及其生态效应、含水层中地下水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生态效应和气候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及其生态响应等问题。生态水文地质学必将在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8.
《干旱区地理》2006,29(3):444-444
2006年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增列培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学科专业点评审结果揭晓,新疆生地所在原生态学、自然地理学两个博士培养点的基础上又新增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博士培养点,使研究所博士培养点增加到四个。  相似文献   
179.
本研究系应用数字地球系统理论于中央山脉保育轴经营管理机制建置 ,并依 IUCN之保育区划设标准 ,作为未来研订中央山脉保育计划之分区准则与数字台湾系统建立之发展模式。数字台湾之观念乃源于数字地球突破传统信息空间、政策经营之多向度信息整合 ,同时考虑克服科技应用与时间效益以及决策兼蓄解决传统资源管理在空间地理与生态艺术上之综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80.
城市,绿化与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大量资料统计说明:成都市随着经济发展,环境有恶化趋势,人口的迅速增加,建筑面积的扩大,导致人均公共绿化面积减少。从60年代开始,市区雾日增多、日照百分率降低、连阴雨次数、洪涝发生次数逐渐增多,而且火灾发生次数逐年增多,市区重于郊区。城市环境必须保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