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69篇
  免费   833篇
  国内免费   1563篇
测绘学   274篇
大气科学   616篇
地球物理   455篇
地质学   3091篇
海洋学   1352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383篇
自然地理   1757篇
  2024年   104篇
  2023年   267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316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52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459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327篇
  2011年   345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37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306篇
  2006年   350篇
  2005年   297篇
  2004年   312篇
  2003年   244篇
  2002年   246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55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55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91.
新疆地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明确其生态系统的碳汇大小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研究中国干旱区植被碳汇及其对陆地碳平衡的贡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最新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型AVIM2(Atmosphere-Vegetation Interaction Model 2),在0.05°×0.05°经纬度空间网格上估算分析了1961-2015年新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近55 a新疆NEP平均值为14.4 gC·m-2,没有明显变化趋势。空间上看,约40%地区的NEP呈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天山两麓的城市人口聚集区;而60%地区NEP呈上升走势,其主要分布在新疆昆仑山脉、天山山区和人烟稀少的荒漠地区。新疆NEP对降水量变化更为敏感,气温的变化对NEP的影响并不显著。虽然新疆平均碳汇随着年降水量的变化而在源与汇之间波动,但是从多年平均来看,新疆仍然为碳汇区。  相似文献   
992.
尤南山  蒙吉军 《中国沙漠》2017,37(1):186-197
生态功能区划是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实施区域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途径。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基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自然地理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1986、1995、2000、2010、2011年),在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析的基础上,以最小子流域为基本单元,运用二阶聚类法进行生态功能区划;并依据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对研究区进行分区管理与生态调控。得出结论:(1)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类型以荒漠、草地和农田为主,占总面积的90%;森林、水域、城镇与农村居民点零星分布,所占面积不到10%;1986-2010年,农田经历了减少-扩张-再减少的变化,但城镇与农村居民点一直呈现扩张趋势;(2)西北部生态敏感性明显高于东南部,其中极敏感区(约占24%)主要位于张掖-临泽-高台平原北侧、合黎山、祁连山山前戈壁与荒漠、肃南明花区;高度敏感区(约占58%)分布于走廊中部冲洪积平原;(3)各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空间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非常重要和极重要综合服务功能区约占3.2%,位于走廊中部的黑河干流缓冲区内;中等和一般重要地区约占20%,分布在山丹和民乐境内祁连山、焉支山、龙首山附近;(4)黑河中游可分为祁连山森林草地生态区、走廊冲洪积平原农田生态区和走廊北部平原灌丛荒漠生态区3个生态区8个生态功能区,依其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分为生态保育区、生态协调区和生态控制区3类,进而提出了对应的生态系统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93.
依据实测的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玉北地区41个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数据,结合岩石学方法,研究了碳氧同位素的组成、演化及其地质意义。数据显示,δ~(13) C值主要分布在-2.6‰~0.7‰,均值为-1.0‰;δ~(18) O值分布在-9.4‰~-3.5‰,均值为-6.9‰。玉北地区古盐度为118.39~126.34,平均为121.94。奥陶系碳酸盐岩淡水改造作用明显。碳氧同位素的组成和演化不但可以指示沉积环境,而且还与生物生产率以及古海平面变化呈正相关性:δ~(13) C的低值对应于局限台地台内滩亚相沉积环境;δ~(13) C的高值对应于开阔台地滩间海、台内滩亚相沉积环境。碳氧同位素组成还对成岩环境有明显响应:鹰山组δ~(13) C与δ~(18) O均向高负值偏移,表明经历过强烈的表生岩溶作用;蓬莱坝组δ~(13) C低—中负值,δ~(18) O表现为高负值,在白云岩储层中可见鞍状白云石及燧石,主要为深埋藏成岩环境;良里塔格组同位素特征为δ~(18) O高负值,δ~(13) C低正值,并且在进入埋藏岩溶阶段之前还经历过风化壳岩溶作用。  相似文献   
994.
以太原市地理编码基础库建设为例,深入分析和探讨了地理编码库建设中涉及的资料搜集、外业采集、内业整理及标准化编码入库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库将城市各类专题信息进行地理编码匹配和定位生成各类专题地理数据集,经过整合建库生成地理编码扩展库,二者统称地理编码库。地理编码库为城市资源信息"落地"和各类专题信息共享交换提供了空间定位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5.
村镇区域进行遥感制图受到数据条件的明显制约,主要表现为不易获取适宜的高分辨率影像,而可获取性强的低分辨率影像由于混合像元现象严重难以直接应用于较精细的制图解析中。对此,本文尝试将一种改进的软信息规整方法结合基于像元交换的超分辨率制图方法用于低分辨率影像制图中,以弥补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不足。从研究区真实遥感影像开展方法的可行性验证,并分析该方法在村镇地表制图中的适宜性,探讨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对村镇地表超分辨率制图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制图结果的优劣依赖于混合像元分解技术,混合像元分解结果的误差直接传递至制图结果中,但是村镇地表超分辨率制图结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硬分类结果,说明本文方法能有效将低分辨率数据用于村镇制图中。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在总结分析全球已经实施碳税的国家碳税实施情况及其效果,评价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征收碳税的相关研究和科学观点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碳税设计提出如下建议:目前实施碳税的大多是发达国家,国际上征收碳税的舆论日益高涨,但国内对碳税征收要素研究还不透彻,依据中国的国情开征碳税环境尚不成熟,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碳税开征各要素的调研。  相似文献   
997.
利马气候大会达成的《利马气候行动号令》明确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有原则,尤其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适用于拟于2015年巴黎会议达成的新协议。会议还就“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等做出了决定。利马大会成果对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气候变化新协议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面对2020年后的新挑战,中国需尽快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促进对应对气候变化先进技术投资,以及加大参与治理国际气候变化事务力度。  相似文献   
998.
汾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婧  李晋昌  杨永刚 《中国沙漠》2015,35(3):814-820
运用GIS和遥感技术分析了汾河源区宁武县1990、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参照中国不同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分析了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损失0.34×108元,且损失量和损失幅度呈增加趋势;研究区东北到西南方向上的大片低海拔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幅较大,主要与该区域频繁的人类活动有关,而高海拔山区减幅较小或略有增加。气候暖干化、过度放牧和建设用地增加引起的草地和水域减少是导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对稻田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重视不足是稻田保护工作的最大缺陷,导致了稻田资源流失严重。本文以苏州市水稻田为例,运用造林成本法、瑞典碳税法、制氧工业成本法、替代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当量因子法等方法对稻田生态系统各项服务价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苏州市域稻田生态系统服务净总价值量为60785.18×105元,单位面积净价值量为73111.84 元/hm2。其中,正面总价值量为68485.93×105元,环境效应负总价值量为7700.75×105元,前者为后者的8.89 倍。从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各部分的比例看,其实物生产价值远远低于其生态经济价值,表明了作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稻田生态服务价值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确定稻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为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在青藏高原选择11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区,基于高寒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简写NPP)变化过程数据,比较分析了自然保护区与其相邻等面积区域的NPP变化差异;采用样区对比法,在自然保护区内外选取21组对比样区,比较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后及其内外的生态状况,评估了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成效。研究表明:1. 1982-2009年间,82%的代表性自然保护区NPP比保护区周邻区域及青藏高原的平均水平低,反映了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状况更为脆弱;2. 在代表性自然保护区中,曼则塘自然保护区的NPP增长趋势最为明显,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NPP增长趋势最弱;除色林错自然保护区外,以草甸和湿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NPP增速明显高于以草原与荒漠草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3. 代表性样区的研究发现:① 自然保护区内76%以上的样区和国家级保护区内82%以上的样区NPP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保护区外对应样区的增幅;② 取得明显保护效果的有中昆仑、长沙贡玛、若尔盖和色林错等自然保护区;曼则塘自然保护区的东南部边缘地区和塔什库尔干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的北部边缘地区的效果不明显,可能与保护区及其周邻地区人类扰动增强密切相关;③ 高寒草甸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最为显著,高寒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较差。本研究展示了样区对比法在评估大区域生态变化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关键在于科学设计样区并进行合理的空间抽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