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35篇
  免费   1771篇
  国内免费   2029篇
测绘学   545篇
大气科学   1215篇
地球物理   1946篇
地质学   5123篇
海洋学   932篇
天文学   187篇
综合类   1159篇
自然地理   1128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465篇
  2022年   477篇
  2021年   474篇
  2020年   344篇
  2019年   413篇
  2018年   278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339篇
  2014年   546篇
  2013年   430篇
  2012年   595篇
  2011年   578篇
  2010年   531篇
  2009年   590篇
  2008年   567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417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376篇
  2002年   453篇
  2001年   489篇
  2000年   293篇
  1999年   264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198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61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126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6年   4篇
  1954年   5篇
  1948年   3篇
  1942年   3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区域一体化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黄河下游滩区将承担更加多元的生态与社会功能,滩区周边城镇空间进入新的快速成长期。基于城镇空间扩展差异指数、紧凑度、相关维数的定量测算探析2000—2020年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城镇空间扩展格局及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耦合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与重心-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重要性判断-驱动空间识别”的分析方法对城镇空间扩展时空变化进行驱动机制的多维度解析。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地区城镇空间呈圈层式扩展,时空分异与空间溢出特征显著;2005—2010年为高速发展期,此后众多城镇空间重心向靠近黄河与中心城市方向迁移,局部地区城镇空间沿河流方向轴向拓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2)研究范围内城镇空间形态在波动变化中不断演进,经历了多点集中式扩展-局部线性蔓延-组团化协同发展的变化过程,城镇间联系日趋紧密,簇群结构日渐完善。(3)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自然条件构成了滩区周边城镇扩张的内驱力,政策战略与水利工程形成了城镇发展的外驱力,二者耦合协同推动滩区周边城镇扩展格局与空间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是城镇扩...  相似文献   
992.
2021年4月2日塔里木盆地北缘拜城县出现突破历史同期极值的灾害性暴雪。利用ERA5高分辨率再分析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FY-2G卫星资料,分析了极端暴雪天气环流异常、多尺度环流特征及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高层伊朗高压及低纬东风气流的异常导致中亚低涡与高原低涡异常结合,加强了低层异常东风气流,东风急流引导南海、孟加拉湾暖湿空气沿河西走廊到达塔里木盆地中部,使得水汽辐合及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在地面辐合线触发下,产生极端降雪天气。地面冷高压稳定维持,导致塔里木盆地持续降温,而拜城位于海拔1000 m以上的浅山区,二者共同作用,造成拜城4月降水相态仍然为雪。(2)垂直位温梯度和西风异常导致湿斜压不稳定发展,形成低层锋生和高层及近地面湿位涡异常,而锋生作用和湿位涡异常又通过垂直运动变化影响降雪的发生发展。对于拜城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层的上升运动及300~500 hPa的垂直风切变。(3)中尺度云团不断发展并向东北移动经过拜城县上空,增加了降雪持续时间和降雪强度,移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一致性则决定了中尺度云团生消演变特征。研究结果可加深对塔里木盆地局地极端暴雪成因的认知,为精确预报、精准服...  相似文献   
993.
以海口北港岛为案例地,通过访谈、文本编码归纳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探索村民生计转换意愿的影响因素、形成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政策引导、游客进入、人力资本、地方情感、生计满意、经济资本和家庭压力是影响村民生计转换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2)游客进入和地方情感是推动生计转换意愿形成的必要条件,但所有单影响因素均不构成充分必要条件;7个影响因素共产生4条组合路径,按其内在逻辑可将村民生计转换意愿形成路径划分为个体认知导向、家庭责任驱使和外部环境推动;3)旅游发展初期村民生计转换意愿的形成机制中,个体认知导向逻辑有最高解释力度,家庭责任驱使逻辑次之,外部环境推动逻辑最低。常驻与非常驻村民在主观层面对生计转换意愿形成路径上的差异造成不同村民群体在意愿上的强弱分异,成为当地生计转型受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4.
凌旋  马勇  任洁 《世界地理研究》2023,(10):134-146
以三亚市为案例地,通过爬取六类旅游休闲业态POI数据,综合利用最邻近距离指数、核密度估计、多空间聚类、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技术,深入挖掘三亚市旅游休闲业态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业态总体数量及特征空间尺度急剧上升,分布格局呈“极核-轴线-面域”分布形态;主要集聚于三亚湾度假区,散布周边临海区域,且集聚程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态势(;2)各类旅游休闲业态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其中购物、住宿、餐饮业态与总体集聚特征呈现高度一致性,各类业态集聚分布特征显著不同且尺度依赖性明显,其中旅游景点业态集聚程度随时间距离的增加不断减小,其余业态均先增后减(;3)三亚市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格局的形成是由政策引导城市发展决定的,即在旅游休闲需求升级与城市发展的转型升级的双向推动下,从经济水平、人口特征、交通条件及资源禀赋四个方面影响旅游休闲业态空间演变格局。  相似文献   
995.
当前我国湿地区域空间功能仍存在规划不协调问题。为了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促进国土空间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发展,有必要建立湿地跨区域规划协调机制。从我国国情出发,参考借鉴域外国家在区域规划协调性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通过加强湿地地区区域规划协调原则、建立协调统一的湿地区域规划体制、创新湿地区域规划立法机制等策略,对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湿地跨区域规划协调机制进行探索,提出符合我国实际发展状况的湿地区域规划路径。  相似文献   
996.
法规释疑     
构建共同责任机制——地质灾害防治法律法规相关条款 1.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 防治经费,在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分别列入中央和地方有关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制定。  相似文献   
997.
《浙江国土资源》2014,(1):62-62
抓好政务公开,执法有据。实行“阳光国土执法监察一张图”上墙行动,推开“阳光执法633工程”,即把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流程、办理时限、行政处罚裁量标准、案件查处结果等六项内容以网上公开、窗口公开、媒体公开等三种方式全面公开,同时强化集体会审机制、案件质量定期评查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三项监督机制建设,全面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监督。  相似文献   
998.
随着近几年大投资大建设步伐的加快,艰难的土地违法形势已成为城市前进道路上不可绕行的绊脚石,成为区域健康发展的一个顽疾毒瘤。针对违法用地的危害愈加突显的问题,温州市国土资源局瓯海分局在执法监察工作方面深入探索,围绕服务瓯海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心,积极建立执法监察共管机制,成功建立完善“三大机制”依托区政府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监管合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先人一步,建立共同责任机制。在市政府出台共管文件之前,瓯海区率先制订《关于坚决查处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的决定》(瓯委发[2010]82号),建立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变“独角戏”为“大合唱”,变“一家管”为“大家管”,形成严查严控合力。  相似文献   
999.
收集了山东省多年来的地裂缝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资料,结合地裂缝地质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对山东省内地裂缝的区域分布特征、发育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山东省内构造型地裂缝广泛发育,并对山东省构造型地裂缝的成因机理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吉林省人口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吉林省各县域(市辖区)为基本单元,借助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国有动力、非国有动力、农业动力及外向动力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并以此解释人口城镇化分县域(市辖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国有动力对吉林省人口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最大,影响强度由中北部向西南、东南两个方向递减;农业动力和非国有动力分居二、三位,但差别不明显。其中农业动力的影响强度由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强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外向动力对人口城镇化的影响力较弱,影响强度各地区差别较大。吉林省人口城镇化未来发展应重视非国有动力的影响和农村现代化的作用;关注人口城镇化动力多元化,考虑实现错位发展和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