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81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从2001年春、秋季于热带太平洋区采集到的深海样品中共分离到110株微生物,从中挑取31株进行形态特征和对环境理化因子适应特征的研究,同时利用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和碳源代谢分析.结果表明:31株微生物中2株为酵母,21株为革兰氏阳性细菌,8株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来自底质的细菌菌株阳性菌占优势,而海水、蓝藻中阴性菌居多;温度、盐度、pH适应性试验表明,严格意义上的狭适性微生物不到总数的1/3,而具有较宽生态幅的广适性微生物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另一方面,耐冷菌、中度嗜盐菌和抗碱菌在这些微生物中的比例很高,同时,来自蓝藻的菌株大多数在4℃下不生长,而来自上覆水和底质的菌株可在4℃生长,这些都体现了微生物对生存环境的响应.31株微生物经Biolog鉴定12株得出鉴定结果.15株革兰氏阳性细菌对95种碳源的利用能力分析表明,不同菌株可利用碳源的数目从3种到46种不等,差异很大,体现了深海微生物营养类型的极大多样性;同时,发现有8种碳源可被一半以上的受试菌株所利用,这些碳源均是微生物各类代谢途径中的重要中间代谢物.  相似文献   
12.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比较研究了6个硝态氮(NO3--N)摩尔浓度水平(0,10,20,40,60,80μmol/L)下培养的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tenuistipitatavar.liuiZhangetXia)的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硝酸还原酶(NR)、超氧化物酶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水体NO3--N摩尔浓度的逐渐增加,细基江蓠繁枝变型NR、SOD和POD的活性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显著变化(P<0.05),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随水体NO3--N摩尔浓度的变化则呈相反的趋势(P<0.05);游离脯氨酸含量则与水体NO3--N摩尔浓度呈正相关(r=0.9161)。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单独以硝态氮为氮源时,20μmol/L的供氮水平能使细基江蓠繁枝变型处于相对最佳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3.
周宝萍  王淑娴 《冰川冻土》2003,25(8):199-202
青藏高原低压性缺氧的环境造成了进驻高原后的人体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的改变,出现头痛、睡日民障碍、腹胀腹泻、胸闷气短、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咳嗽咳痰、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轻症可认为是人体适应性的生理变化,无需治疗,而重症因为可以导致急性高原病的发生,需要重视,采取措施,早期防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麦田镇压的生态、生理效应及镇压技术.  相似文献   
15.
麦田镇压的生态生理效应及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麦田镇压的生态、生理效应及镇压技术。  相似文献   
16.
Phytoplankton physiologies are dynamic and have sensitive responses to the ambient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we examine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ie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with Phyto-PAM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during the spring inter-monsoon.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to investigate the coupling between phytoplankton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ies and their habitats. During the cruise, the water column was highly stratified. The mixed layer extended to about 75 m and was characterized by high temperature(28°C) and low nutrient level. The F_v/F_m values and chlorophyll a(Chl a) concentrations were lower at the surface, as consequences of nutrient depletion and photo-inhibition. Subsurface Chl a maximum(SCM) occurred between 75 and 100 m, and had the highest F_v/F_m values. The formation of SCM was a balance between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light limitation. The SCM may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pelagic food web and primary production in the water column. Phytoplankton in different layers encountered different light, trophic and hydrographic dynamics and evolved distinct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Despite of co-limitation of nutrient limitation and photo-inhibition, phytoplankton in the surface layer showed their acclimation to high irradiance, had lower light utilization efficiencies(α: 0.061±0.032) and could exploit a wide range of light irradiance. Whereas, phytoplankton in the SCM layers presented the highest light utilization efficiencies(α:0.146±0.48), which guaranteed higher photosynthetic capacities under low light level. These results provide insights into phytoplankton photo-adaption strategies in this less explored region.  相似文献   
17.
本项研究选取适宜于黄河源区寒旱环境生长的两种草本植物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inn)作为供试种,通过室内培育种植方法,采用浓度分别为25mmol·L-1、50mmol·L-1、75mmol·L-1、100mmol·L-1的NaHCO3溶液对垂穗披碱草和老芒麦两种植物进行了碱胁迫处理,同时采用浓度为0mmol·L-1的溶液作为未进行碱胁迫处理对照组。在碱胁迫处理后第15d和第30d,分别测定了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单根抗拉强度,以及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值等4个抗盐碱性生理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碱胁迫对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影响程度随浓度增加而增大,亦随生长时间增加而增大,其中当碱胁迫浓度为25mmol·L-1时,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值均大于未进行碱胁迫处理呈正常生长的对照组植物,而当浓度大于25mmol·L-1时,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值均小于对照组的两种植物;碱胁迫条件下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强度较对照组两种植物均呈增大趋势,增幅为3%~16%,且相同浓度条件下,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强度随生长时间增加而呈降低趋势,降幅为1%~18%;相同浓度和相同生长时间条件下,老芒麦单根抗拉力值较垂穗披碱草大0.13~0.53N,且老芒麦单根抗拉强度值较垂穗披碱草大20~65MPa;由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可知,在碱胁迫条件下,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值等4种生理指标中,相对电导率值与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及单根抗拉强度关联度相对最大即为0.888~0.996,反映出两种植物单根抗拉力及单根抗拉强度受相对电导率值影响相对较为显著。本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探讨盐碱胁迫条件下,植物根系力学强度特征和影响机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同时利用植物有效防治黄河源土地盐碱化地区水土流失、浅层滑坡、沙化等灾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将先进的多普勒超声成像技术运用于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和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循环生理学的研究中,首次量化了扇贝心率(HR)、血流加速度(ABF)、收缩峰值速度(PS)、舒张末期速度(ED)、血液最大瞬时血流量(Max-IBF)、血液最小瞬时流量(Min-IBF)、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S/D)和阻力指数(RI)等指标,对比了两种不同耐温性扇贝的循环生理指标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扇贝HR、ABF、PS、ED、Max-IBF、Min-IBF与水温均呈正相关;在10—25°C间,栉孔扇贝和虾夷扇贝HR范围分别为16—39、14—31次/min,ABF范围分别为1.75—15.84、0.99—7.41cm/s2,PS范围分别为3.54—8.09、2.32—8.85cm/s,ED范围分别为1.51—3.15、1.09—4.23cm/s,Max—IBF范围分别为0.051—0.193、0.137—0.316m L/s、Min—IBF范围分别为0.025—0.072、0.022—0.131m L/s、RI范围分别为0.49—0.69、0.42—0.54,S/D范围为2.28—2.83、1.75—2.12。同一温度下栉孔扇贝的HR、ABF、PS、ED指标水平均高于虾夷扇贝,Max-IBF、Min-IBF水平均低于虾夷扇贝;两种扇贝RI和S/D指标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研究显示,虾夷扇贝在较低的心脏和血流搏动节律下保持了高效的血液流通,从而以相对较少的能量消耗维持了其机体代谢对血液循环的需求,这也与其冷水性的生态习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9.
范广洲  程国栋 《大气科学》2002,26(4):509-518
利用一陆面过程模式,初步模拟研究了青藏高原夏季风盛行期植被生理过程与大气CO2浓度及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气候以及大气CO2浓度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生理过程有较明显的影响,高温、高湿和高CO2浓度将加强高原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利于植被生长.高原植被也可通过生理过程,产生净C02吸收,降低大气C02含量,起到调整温室效应的作用,从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当气温升高、大气C02增加时,这种作用更加有效.青藏高原地区大气C02浓度加倍,对高原地区气候的直接影响不明显.植被的存在也会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并可通过改变高原热源,进而影响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气候变化.文中还归纳出了植被生理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简单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生化分析和组织切片技术,系统研究了东海三疣梭子蟹第一次卵巢发育过程中肝胰腺指数(HSI)、主要生化成分和组织学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三疣梭子蟹第一次卵巢发育过程中HSI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最大值在Ⅳ期[(7.46±1.23)%],最低值在Ⅵ期[(4.62±0.63)%];(2)三疣梭子蟹第一次卵巢发育过程中,肝胰腺中的生化组成存在显著变化,Ⅰ期肝胰腺中水分含量高达67.91%,其他各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中脂肪/湿重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Ⅰ期最低(13.48%),Ⅳ期最高(24.24%);肝胰腺中蛋白/湿重并无显著变化(P>0.05),而总糖/湿重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3)不同生理阶段雌体肝胰腺组织学存在两个较明显的变化—生殖蜕壳及产卵前后,Ⅰ期肝小管中B细胞占优势(约50%左右),R细胞较细长,肝小管内腔中存在大量食物残渣和脱落的B细胞顶泡等,生殖蜕壳后(Ⅱ期后)的雌体肝胰腺中R细胞数量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R细胞逐渐饱满。产卵后雌体肝胰腺中的细胞间界限变得模糊,部分肝小管的管腔开始自溶,但是此时B,F细胞数量开始增多,这说明随着春季东海海区水温的升高,雌体开始恢复摄食,以保证第二次卵巢发育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