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6篇
  免费   1884篇
  国内免费   1125篇
测绘学   3830篇
大气科学   1603篇
地球物理   1853篇
地质学   2275篇
海洋学   880篇
天文学   501篇
综合类   641篇
自然地理   282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352篇
  2022年   415篇
  2021年   450篇
  2020年   301篇
  2019年   473篇
  2018年   317篇
  2017年   393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419篇
  2014年   650篇
  2013年   524篇
  2012年   595篇
  2011年   545篇
  2010年   499篇
  2009年   467篇
  2008年   545篇
  2007年   408篇
  2006年   418篇
  2005年   389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400篇
  2002年   322篇
  2001年   306篇
  2000年   237篇
  1999年   206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92篇
  1996年   175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30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0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21.
引力向量和引力梯度张量在局部和全局坐标系间的转换过程是对卫星重力梯度测量进行模拟研究的主要手段和重要步骤.提出了利用计算机符号运算辅助推导该转换过程的新思想.首先通过对该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其运算繁琐复杂;然后通过对理论推导过程的分解,确定了引力向量和引力梯度张量在局部和全局坐标系之间转换的各关键步骤;并借助于计算机符号运算实现了这一转换过程的计算机推演,成功地得到了完整的符号公式结果.所编写的符号推演程序在多台计算机的多种平台上获得了一致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计算机符号运算对于公式体系繁杂的卫星重力学理论研究来说具有极大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922.
李小龙  郑新江 《气象》2006,32(2):19-22
介绍了在2003年6月21日~7月10日淮河暴雨期间卫星定量资料(OLR、AMSU、QUICKSCAT等)在监测暴雨与洪水中的应用情况.并得到了如下结果①雨带位于OLR低值区170~220W·m-2范围内,并随OLR低值区做南北向摆动;②OLR低值区与暴雨期间四支输送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③使用QuickScat资料分析了越赤道气流、季风与水汽输送之间的关系;④使用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的AMSU资料分析了淮河流域发生的中尺度云团中降水最可能出现的位置.为提高暴雨预报的精度提供了新的概念.  相似文献   
923.
利用卫星云图资料结合热带风场的变化,采用分级客观定量的计算方法,得到影响关键区内的云系像素值大小和云顶亮温。同时,结合该关键区内热带风场的变化,对云系是否影响广西进行预测,判断其对暴雨范围、强度、持续时间的影响程度,从而作出暴雨过程的预报。经过对1996~2002年4~9月169例暴雨个例的资料统计分析表明:在广西大范围暴雨过程中80%的云系叠加在西南风急流之上。云顶亮温在-70℃以下的云系像素值达到500时,就有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的可能。此结果应用到日常预报业务中,对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924.
综合运用1998—2002年的降水资料和卫星导风资料, 统计分析了对流层上部的流场特征, 证实我国夏季出现重要降水过程时, 对流层上部存在3种特定的环流形势:我国南方雨带上空, 在对流层上部常伴有一个反气旋脊, 是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的反气旋向东的延伸, 强降水区位于该反气旋脊线和副热带西风急流之间的气流辐散区或脊线南侧热带东风的速度辐散区里, 以6—7月在我国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较为多见; 强降水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对流层上部不对称反气旋外流区的西侧、高空变形场东侧, 常见于7—9月下旬; 强降水区位于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里, 这种流型以7—8月时在我国30°N以北地区居多。  相似文献   
925.
应用MICAPS资料, 通过天气诊断分析, 结合FY-2卫星云图及德宏CINRAD-CC雷达体扫资料, 分析了发生在2004年5月18日滇西地区的大暴雨过程。发现本次大暴雨过程天气尺度影响系统为初夏孟加拉湾风暴及南下冷锋切变; 大暴雨发生在高能高湿的水汽辐合中心、700 hPa螺旋度正值区及湿 Q 矢量散度大值辐合区内; 卫星云图上, 多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在大暴雨区发展; 多普勒雷达回波为絮状混合型降水回波, 强度在30~44 dBz之间, 频繁出现的逆风区、低空急流、中尺度辐合线等中小尺度系统是造成本次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926.
暴雨云团的卫星监测和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卫星监测、分析和研究暴雨云团的国内外若干研究结果和进展给予了简要综述。主要涉及卫星遥感监测和分析暴雨云团的适宜尺度,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东亚梅雨锋暴雨云团的监测和分析, 卫星资料同化和数值模拟及问题与展望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27.
一次过冷层状云催化云迹微物理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卫星反演技术,通过卫星观测到的一次人工增雨催化作业后形成的云迹线个例,分析了云迹线与其周围云的光谱特征、亮温、亮温差、云顶粒子有效半径等云微物理特征,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揭示了这次过冷层状云催化的微物理效应。云迹实际上是持续时间超过80 min、宽和深分别约为14 km和1.5 km的云谷。云迹周围的云顶粒子有效半径为10—15μm,而云沟内的粒子在15—24μm变化。周围云体由过冷滴组成,中间可能夹杂了一些低浓度的冰粒子,云沟内云的主要成分是冰。和周围未被催化的云相比,0.6μm通道的光谱反射率,在云沟处有明显的增加,而3.7μm通道反射率在云沟内是降低的,尽管其绝对变化幅度不大,但其相对变化幅度较大。随着播云时间的增加,云沟深度、宽度逐渐增加,云沟内和周围云体的温差逐渐增加,对通道4和5而言,在最早催化部位,最大分别达到4.2℃和3.9℃,4和5通道之间云沟内的亮温差也是随冰晶化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大为1.4℃,而云沟周围云为0.2—0.4℃。云沟的形成、云沟内云顶温度的增加和4,5通道之间亮温差的增加,都足以说明被播云体变薄,其原因是由于云顶降水使得云内的水流失,云顶下降。云顶冰晶化、冰粒子增长成降水造成云顶下沉,是云沟形成的主要原因。对于本次播云作业,晶化作用在播云22 min后逐渐显现。在播云后38—63 min,有新的水云在云沟的中间部位生成,可能是由于冻结潜热释放引起的上升运动所致。而新生水云在形成较早的云迹中没有出现,这些较早形成的云迹在80多分钟的整个观测期间持续扩散。最终,在周围云从外向云沟内的扩散过程中,云沟开始消散。  相似文献   
928.
采取对比法、排除法和统计分析法,对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卫星地面接收站的HRPT系统,接收的NOAA-17、FY-1D卫星出现随机丢帧现象异常原因进行了排查判识。利用现有的两支前置高频放大器(又称:场放)进行对比实验,跟踪监视白天NOAA-12、NOAA-16、NOAA-17和FY-1D,观察记录每条轨  相似文献   
929.
利用6h降水估计和黑体亮度温度(TBB)等两种FY_2C静止气象卫星定量产品,初步分析了它们在2005年后汛期两次强降水过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6h降水估计在整个后汛期(7-9月)中,白天的两个时次08-14时和14-20时预报效果比晚上20-02时好,白天的晴雨预报TS比晚上的晴雨预报TS要高0.2左右,白天的雨量误差比晚上的雨量误差小3mm左右。  相似文献   
930.
程也 《气象科技》2006,34(3):295-295
一个新的由6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全球卫星观测系统于2006年4月14日发射升空,其目的是改进天气预报,监测全球气变化和加强空间天气研究。该系统将首次通过来自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无线电信号提供地球上上万个点的每日实资料,用于科研与业务。该系统由美国与台湾(American Inst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