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18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螺旋藻蛋白水解物对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索螺旋藻(Spirulina)蛋白及其水解物对Balb/c小鼠血清中IL-10,TGF-α,IL4,IL6,TNF-α,IFN-γ,IL-1β细胞因子的影响,采用盐析法从螺旋藻中提取可溶性螺旋藻蛋白,以胰蛋白酶水解得到螺旋藻蛋白水解物溶液。将所得水解物对4组Balb/c小鼠分别进行灌胃(两个灌胃组,其中一组灌胃螺旋藻干粉)、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用HLISA试剂盒测定了各组小鼠血清中IL-10,TGF-α,IL-4,IL-6,TNF-α,IFN-γ,IL-1β细胞N子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相应空白组相比,每组中绝大部分细胞因子水平均有所提高,仅有个别给药方式的部分细胞因子有所降低(尾静脉注射的IL-10,腹腔注射的IL-4,灌胃组的TNF-α和IL-α);螺旋藻干粉灌胃组与螺旋藻蛋白水解物灌胃组结果显示,细胞因子浓度都很低,且两组间相差也不大;3种给药方式中,腹腔注射的作用效果最为明显,尤以该注射下的IL6浓度变化极为显著;腹腔注射的IL-10,以及尾静脉注射下的IL-6、IL-1β和IFN-γ也相当显著,说明螺旋藻蛋白水解物通过对细胞因子水平的调节,进而对机体免疫功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从给药途径角度,腹腔注射效果最为突出,说明螺旋藻蛋白主要是通过肠黏膜发挥作用,设法直接通过肠黏膜途径给药可能是一种最有效的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62.
在钝顶螺旋藻 ( S. platensis ) 生长期内 ( 1 ~ 11 d ) 添加无机碲 ( Na2TeO3 ),每天的碲剂量水平χTe 分别为 0.05, 0.1, 0.2, 0.3, 0.4,观察 S. platensis 对不同剂量水平无机碲的吸收转化作用,同时考察χTe 为 0.4 的实验组螺旋藻中碲与生物大分子 ( 蛋白质、多糖、核酸和脂类 ) 的结合情况.结果表明,当χTe < 0.3 时,碲对 S. platensis 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当χTe > 0.3 时,S. platensis 的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无机碲进入藻体后一部分被转化成有机碲并进入生物分子中,而绝大部分却以气态碲 ( 甲基化碲 ) 的形式排出,且占添加碲的 86.7 % ~ 91.6 %,气态碲的产生可能是螺旋藻对碲的主要解毒方式.气态碲的含量随着碲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有机碲的含量随着碲剂量的增加而减少.碲与 S. platensis 中的 3 种组分 ( 组分 1:固体残余物,组分 2:水溶性蛋白,组分 3:非蛋白质水溶性物质 ) 有不同程度的结合,不同组分中的碲相对含量随着碲剂量的变化有明显的变化:当χTe ≤ 0.1 时,组分 2和组分 3 的碲含量较大;当χTe ≥ 0.2 时,组分 1 和组分 2 中的碲含量较大.进入生物大分子的碲主要与蛋白质相结合.  相似文献   
63.
螺旋藻制取叶绿素铜钠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乙醇提取螺旋藻中的叶绿素,再用5%NaOH溶液皂化,石油醚萃取,在酸性环境中用10%CuSO4溶液实现铜镁置换,沉淀物经丙酮溶解后,加2%NaOH的乙醇溶液成盐,过滤,水洗,真空干燥,制成叶绿素铜钠盐。制品的质量达到GB3262-82的要求。提取率为64.7%,制品得率占藻粉1.1%,着重对铜镁置换的条件,制品耐酸、耐热、耐光等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整个工艺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4.
论述了鄂尔多斯高原螺旋藻产业崛起的背景和发展现状,提出了在鄂尔多斯高原发展螺旋藻产业的方向和发展优势,这对于当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杨芳  涂芳  刘杰  郑文杰 《海洋科学》2012,36(6):84-88
用光谱法研究了 Te(IV)对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的胁迫作用.各实验组添加 Te(IV)的时间均在第5~7天,累积添加质量浓度为从450~650 mg/L.结果表明,各 Te(IV)胁迫实验组中活藻体悬浮液的吸收光谱特征峰强度均不同程度地下降.而在440、580 nm 激发所得的荧光发射光谱峰位置不变,峰强度下降.但干粉的荧光光谱与活藻体悬浮液有明显不同,干粉中的藻胆体的能量传递过程受阻.各试验组干藻粉的红外光谱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6.
张丽华 《贵州气象》2002,26(2):30-32
该文是锦州市气象科研所螺旋藻课题组利用日光温室养殖螺旋藻的试验研究初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螺旋藻的生长繁殖及温度光照条件密切相关,当光照在1.0-0万lx,水温在26-32℃范围内,是螺旋灌生长的最佳条件;光照≥5.0万lx,水温≥34℃,部分或全部螺旋藻因受灼伤漂白致死。光照≤0.5万lx,水温在10-20℃,螺旋灌基本不生长,呈休眠状态,还根据本地区气候特点,研制出一套温度调控措施,为辽西地域发展螺旋藻生产探索出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67.
张翠艳  张丽华 《辽宁气象》2002,(1):32-33,48
经过2a多的试验和研究,并结合辽西地区的气候特点,摸清了日光温室内养殖螺旋藻的气象条件,并研制出温、光调控技术。为发展螺旋藻产业提供气象条件依据。  相似文献   
68.
用化学品对藻类毒性测试的标准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硫属元素Se(IV)和Te(IV)单组分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的毒性效应,用相加指数法评价了Se(IV)和Te(IV)双组分对螺旋藻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Te(IV)对螺旋藻的毒性大于Se(IV),其EC50,96h分别为125.2mg/L和36.1mg/L;Se(IV)和Te(IV)的联合毒性效应为拮抗作用,其EC50,96h为103.1mg/L。  相似文献   
69.
70.
钝顶螺旋藻优良品系S6的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钝顶螺旋藻优良品系S6的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并与对照品系F16进行了比较研究.S6品系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个体大.藻丝很长(1600~2600μm),约为对照品系的10倍.(2)上浮性好.由于藻丝很长,互相缠绕,呈絮状漂浮在水面,较易采收.(3)生长速度快.S6品系生长率K=0.2137,而对照品系生长率K=0.1341.(4)蛋白含量高.S6粗蛋白含量为69.1%,比对照品系高19.7%.(5)最适温度较低,适宜于在北方进行大规模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