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4篇
  免费   737篇
  国内免费   624篇
测绘学   353篇
大气科学   779篇
地球物理   1228篇
地质学   1131篇
海洋学   566篇
天文学   85篇
综合类   150篇
自然地理   123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6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通过对南海北部的ODP 1148站岩芯600 mcd以上(约30 Ma以来)的沉积物中自生富集Mn、Cd和Mo等过渡金属元素的含量变化的研究,并结合相关的化学组成结果,探讨了岩芯内部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以及相关元素的活动特征,反演了相应沉积时期的环境演变.结果显示,岩芯387 mcd以上,自生Mn富集明显,代表氧化的环境;387~485 mcd之间,自生Cd含量明显富集,Mn含量显著降低,代表少氧的环境;485 mcd以下,Mn和Cd含量极低,自生Mo明显富集,代表缺氧的环境.随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Mo存在明显的向下迁移并在缺氧界面的缺氧一方达到最大值的趋势,而Cd在少氧环境形成的固相态则可能在缺氧环境下不稳定,溶解态的Cd有向上迁移的趋势,并且在少氧/缺氧界面的少氧一方富集.这些过渡金属元素记录的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反映出ODP 1148站所在海区的沉积环境变化:早期有较丰富的陆源输入,表层海水生产力较高,随着南海不断扩张以及全球海平面上升,该海区表层海水生产力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2.
亚洲赤道地区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5 0°E附近 )。在 0°~ 5°N ,90°E以东 ,平均的大气动能扰动和赤道上经向风扰动主要起源于西太平洋 ,并向西经南海传播到孟加拉湾。而在孟加拉湾动能中心与索马里急流区之间 ,动能传播方向比较复杂。以上事实说明赤道地区东亚季风系统确实是存在的 ,与印度季风系统中扰动的传播方向不同 ,东亚季风系统中动能和经向风扰动在东西方向上主要受西太平洋的影响。在亚洲赤道季风区 ,这两个系统的交界处约在 95°~ 10 0°E附近 ,比过去界定的偏西 5~ 10个经度。  相似文献   
63.
冷暖事件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韬  吴国雄  郭裕福 《气象学报》2002,60(5):513-526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发展的GOALS 5全球海 陆 气耦合模式研究了暖事件 (ElNi no)和冷事件 (LaNina)对大气能量循环和纬向平均环流的影响 ,并用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纬向平均资料来说 ,冷、暖事件在热带和副热带地区的大气环流相关量的反相变化特征非常清晰 ,中高纬度地区并不明显。此外 ,还发现 ,暖事件时定常涡动的经向热通量的变化是北半球对流层热带外地区温度异常的主要原因 ,而瞬变波的影响则起抵消作用。冷事件时定常波和瞬变波相互抵消的局地特征也依然存在 ,但瞬变波的影响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64.
受PC-1500计算机功能的限制,气象辐射记录月报表的制作一直是用手工抄录的,稍不注意就容易出错.这是气象辐射报表中较常出现的问题.影响了气象辐射观测质量.针对这种情况漠河县气象局根据本站的实际情况,统计了历年的气象辐射观测数据.制作了气象辐射报表程序.该程序可对日射报表的日记录进行处理,月记录自动统计并选取月极值,简化了报表的制作过程,经试运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5.
为探讨地面气象遥测仪所测得的记录能否代替人工观测记录的问题 ,对丹东 1999~2001年遥测记录与人工观测记录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遥测记录可代替人工记录的结论。  相似文献   
66.
AHDM4.1是台站目前普遍使用的地面测报软件 ,在用其预审气表时 ,我们发现该软件在审核 3次观测夜间不守班站地面气表 -1中 ,还存在一些缺陷 ,如正点自记风速尾数不为 0、3、7,地面0 2时地温计算错误 ,各时日照时数大于 1 .0 ,0 2时定时风向风速与自记记录矛盾 ,定时降水量、能见度和雪深与天气现象不配合等非常明显而且确定的错误 ,用该软件审核却不提示出错信息。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设计编制了一套外接补充审核程序 ,在使用 AHDM4.1自带程序审核的基础上运行此程序 ,可对除 AHDM4.1能够审核以外的 8类 3 9种疑误信息给出明确提示 ,大…  相似文献   
67.
分海洋和陆地两种情况来讨论IAP/LASG全球海-陆-气耦合系统模式(GOAL)四个版本的结果,并与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一些重要的大气变量包括表面空气温度,海平面气压和降水率用来评估GOALS模式模拟当代气候和气候变率的能力。总的来说,GOALS模式的四个版本都能够合理地再现观测到的平均气候态和季节变化的主要特征。同时评估也揭示了模式的一些缺陷。可以清楚地看到模拟的全球平均海平面气压的主要误差是在陆地上。陆地上表面空气温度模拟偏高主要是由于陆面过程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降水率模拟偏低主要是在海洋上,而中高纬的陆地降水在北半球冬天却比观测偏高。 通过模式不同版本之间的相互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模式中太阳辐射日变化物理过程的引入明显地改善了表面空气温度的模拟,尤其是在中低纬度的陆地上。太阳辐射日变化的引入对热带陆地的降水和中高纬度的冬季降水也有较大改进。而且,由于使用了逐日通量距平交换方案(DFA),GOALS模式新版本模拟的海洋上的温度变率在中低纬度有了改善。 比较观测和模拟的年平均表面空气温度的标准差,可以发现GOALS模式四个版本都低估了海洋和陆地上的温度变率,文中还对影响观测和模拟温度变率差异的可能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8.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大气CH4含量呈快速的增长趋势, 但达索普冰芯记录所显示的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大气CH4增长的启动时间要晚于极地冰芯记录近100 a. 由于受北半球人类活动CH4排放、CH4在大气中的寿命及大气中CH4的传输等过程的影响, 最近150 a以来, 中低纬度大气CH4与南极大气CH4含量在不同的时段表现出不同的净积累量和增长速率, 且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达索普冰芯记录明确显示出人类活动排放的减缓使大气CH4呈负增长. 对比研究认为, 到20世纪中叶人类活动的甲烷排放已达到极高值, 中低纬度大气中CH4增长率及年积累逐步趋于平稳且略有降低. 可以认定, 工业革命以来中低纬度地区大气CH4与南极大气CH4含量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段在受控于人类活动影响的同时, CH4在大气中的行为和传输过程以及东亚中低纬度季风气候的影响决定了两地之间大气CH4含量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9.
张振克 《地学前缘》2002,9(1):168-168
全球通向海洋的外流流域系统 (以下简称流域系统 )是全球陆地表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陆地 -海洋物质能量循环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对流域系统环境变化的研究 ,在更深层次的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不同时间 -空间尺度流域系统环境变化的研究 ,不仅依赖与流域系统相关的历史文献记录和现代器测资料 ,还有必要从流域系统沉积记录的角度寻求更多、更丰富的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信息。(1)流域系统沉积记录的科学意义 :近年来 ,各种沉积记录 (深海沉积、黄土沉积、湖泊沉积、喀斯特沉积、海岸泻湖海湾沉积 )在全球变…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