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48篇
地质学   286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研究表明鞍山-本溪地区前寒武纪铁建造中的阳起石经受了褶皱或剪切变形作用,在相当于绿片岩相的温压条件下可形成波状消光,(001)裂理,扭折、机械双晶,重结晶等显微构造.由裂理及扭折带推导的一组滑移系为(001)[100],扭折造成的机械双晶具有S=0.57的剪切值,其双晶系统为(100)[001].  相似文献   
122.
123.
无粘结预应力锚索是一种新工艺,在水利工程及岩土工程中得到了较广泛应用,在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一、二期工程中得到了初步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以三峡库区秭归县马槽岭、北门沟等滑坡治理工程为例,介绍无粘结预应力锚索的施工工艺,以便于这种新工艺能广泛应用于滑坡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124.
浙江湖南镇水库区地震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南镇水库蓄水后五个月,在大坝上游15公里库岸边开始出现地震。这些地震大部分是极微震。震源位置变化不大,深度极浅。地震活动对库水位变化的反映十分明显,滞后时间很短。根据库区地质、地震记录和宏观的一些特点,推测地震可能是库岸不稳定岩体的水下重力滑移引起的  相似文献   
125.
RC框架节点的弯矩-滑移转角恢复力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框架结构梁端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中锚固滑移所产生的附加转角的简化计算模型,并在梁柱组合件试验所获得的杆端弯矩—滑移转角滞回曲线基础上建立了杆端弯矩—附加滑移转角恢复力模型。该恢复力模型包括一条基于计算的双线型骨架曲线和一系列基于试验现象的滞回规则。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杆端弯矩—附加滑移转角恢复力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试件的滞回性能,可供框架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6.
徐新  王煜  朱炳玉 《新疆地质》2003,21(1):16-21
大体沿中国西部国界,由帕米尔高原向北方方向直至阿尔泰,有一条延伸约1500km,宽达200km以上的滑移构造带,使得新疆与西部邻区在地质对比中产生许多困难。在这条带上尚未形成地表贯通的大型走滑断裂,而是表现为不同时期形成的古断裂等构造薄弱带以新的动力方式复合和重新组合。这一由下地壳驱动的滑移带控制了这一地区的盆山布局,形成中亚地区大规模的现代山脉牵引现象,早更新世以来左行滑移超过600km,向北逐渐减小。地震解析和GPS测量资料表明,这条滑移带现今仍然十分活跃。该滑移构造带向西南延伸,可与印度板块以西的恰曼转换断裂系统相接,进入波斯湾,直达印度洋中脊。从广义上讲,帕米尔-阿尔泰滑移构造带应属恰曼转换断裂系统向亚欧大陆内部的延续。对这条位于多国边界的活动性滑移构造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新疆与中亚地区地质构造及矿带对比,而且对环境与灾害地质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7.
利用乔家湾区现有煤质化验资料,用数学地质中的回归分析方法,求得本区挥发、胶质层厚度与粘结指数的二元线性回归关系,并且通过对其进行的显性检验以及实用性判断,证明研究区该方程具有实用价值。指出了地质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以往的煤质资料,检验原有测试结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煤类划分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8.
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及其大地震复发周期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动断裂是晚更新世10~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 现在正在活动, 未来一定时期内仍会发生活动的各类断裂。活动断裂控制着大地震的发生,是不同类型地震的发震构造。从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来看,不同性质的活动断裂具有不同的发震构造模型,研究这些问题对认识强震的发震条件,划分潜在的震源区或地震危险区,评估发震构造和发震地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内外对不同类型活动断裂的认识,结合近10年来在青藏高原地区对活动断裂的研究,总结了活动断裂的基本变形特征和对大地震复发周期估算的认识。研究表明,东昆仑断裂库塞湖段类似2001年Ms 8.1级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250~350年,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段类似Ms 7.4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70~500年,而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地区,类似2008年5月12日Ms 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年。这些结果可能暗示着走滑断裂大地震的复发周期远短于逆冲断裂大地震的长复发周期,这是值得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9.
神秘的109.4°——共轭变形带的夹角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塑性力学的滑移线理论、Watterson零伸长度理论和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均获得共轭变形带的夹角为109.4°.该值与黄金规则相容,然而,滑移线理论的预测值面对伸长方向,与实际不符.零伸长度理论所预测的109.4°,不能解释实际观察到的平面共轭剪切带.根据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理论,预测韧性变形域共轭变形带面对主压应力方向或瞬时最小伸长度方向的夹角为109.4°.迄今获得的全部野外观测值和岩石力学实验结果均位于该预测值的±20°范围内,证明最大有效力矩准则的有效性.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可解释或求解:1)折劈理的形成,2)大型低角度正断层和高角度逆冲断层的形成,3)地震反射剖面中的鳄鱼嘴构造,4)变质结晶基底的基本构造型式--菱网状韧性剪切带,5)拆离褶皱的形成,6)古主应力和相关的运动学涡度.  相似文献   
130.
在理论计算分析比较非共沸混合制冷剂R4 0 7C和R2 2的热力性能的基础上 ,试验了R4 0 7C替代R2 2的房间空调器性能。结果表明用R4 0 7C替代R2 2时 ,对现有的空调系统和生产设备无需作大的调整 ,还验证了R4 0 7C在蒸发器上存在温度滑移 ,并就进一步提高R4 0 7C房间空调器性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