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1篇
  免费   138篇
  国内免费   34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31篇
地质学   216篇
海洋学   69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5篇
自然地理   39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9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象山港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涛  王云龙  廖勇 《海洋科学》2014,38(7):41-46
2011年和2012年期间两个夏季(7月)在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及主要环境因子调查,根据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的分析鉴定及其他环境因子测试结果,对调查海域的浮游动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有浮游动物6大类36种,优势种为短尾类幼体(Brachyura larvae)、汤氏长足水蚤(Calanopia thompsoni)、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等。两个航次鱼礁区浮游动物生物量无显著差异性,与对照区相比,2012年鱼礁区明显较高;浮游动物丰度则出现明显的差异(2011年较大),与对照区相比,鱼礁区无明显差异性;多样性和均匀性变化一致,且出现显著差异(投礁后,多样性明显升高,且高于对照区)。通过对调查水域浮游动物群落聚类分析发现,鱼礁区浮游动物的类群与对照区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分为两个类群,以鱼礁区和对照区的典型两个区域。  相似文献   
992.
为探讨泉州湾洛阳江口桐花树和秋茄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于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对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季度定量调查.结果表明:4个季度在2种红树林生境定量取样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9种,其中多毛类15种,腹足类8种,甲壳类15种,鱼类3种,昆虫2种,刺胞动物、扁形动物、纽形动物、星虫动物、寡毛类和双壳类各1种.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短拟沼螺(Assiminea brevicula)、弧边招潮蟹(Uca arcuata)、指海葵(Actinia sp.)等在2种生境均有较高的栖息密度,可口革囊星虫(Phascolosoma esculenta)是2种生境的常见种,但栖息密度不高.虽然秋茄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高于桐花树生境,但桐花树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物种数、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均高于秋茄生境.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有显著的季节差异、生境差异以及生境×季节差异.聚类分析表明,2种红树林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的相似性较高,其原因是它们所处的潮区相同、沉积物类型相似和底质粒径相近.  相似文献   
993.
韩庆喜  刘东艳 《海洋通报》2014,33(3):352-359
近海的双壳类筏式养殖,通过对海域水文、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从在对海岸带水域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滤食性双壳类能够摄食有机质颗粒和浮游植物,产生的粪便或假粪能够加剧生物沉降,造成有机质在海底表面的大量聚集,造成养殖海域的有机质污染。养殖设施也会引起当地水文状况和海流的改变。双壳类养殖筏架对大型底上动物来说,可起到人工鱼礁相似的作用,为众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和庇护场所,增加了大型无脊椎动物和底层鱼类可利用的饵料数量,保护底上动物免受渔业捕捞等强烈扰动的影响,提高底栖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丰度和生产力。而对于底内动物来说,双壳类养殖对底栖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的影响与海流的强度呈负相关,当养殖海域的海流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大量有机质将会被带走,对底内群落的影响将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海流能量较小的情况下,有机质的富集将会造成底栖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的降低。正确的养殖选址结合科学的生态容量评估,以及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是维持双壳类养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94.
2012年10月对辽河河口10个站点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优势种类、群落结构及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域共发现浮游动物17种(不含浮游幼虫)。优势种包括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长尾住囊虫(Oikopleura longicauda)、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浮游动物丰度平均值为3.06×104ind./m3,生物量为147.6 mg/m3。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可分为广温广盐群落和广温低盐群落。辽河输入的冲淡水和无机氮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这种影响局限于辽河口附近。  相似文献   
995.
东北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以吉林省通榆县为研究区域,基于RS和GIS技术,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通榆县1986年、2000年和2008年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基于2008年的景观安全格局进行风险预警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景观格局的变化,研究区安全核心区的面积略有扩大,安全缓冲区面积在减少,安全外围区面积在增加;2)研究区的景观格局阻力值呈两极分化趋势,生态高风险重点预警区域主要集中在通榆县中东部,应优先考虑开展生态恢复治理。  相似文献   
996.
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7月和10月,用定点随机采样、活体培养观察法,对西藏拉鲁湿地的肉鞭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肉鞭虫145种(包括12个未定名种)。鞭毛亚门有2纲9目15科26属49种,植鞭纲有45种,其中眼虫目25种,占鞭毛虫物种总数的50%,为优势类群;动鞭纲仅有4种。肉足亚门有3纲6目20科34属96种,叶足纲有72种,其中表壳目44种,占肉足虫物种总数46.32%,为优势类群;变形目28种,占28.86%,为次优势类群。优势种类夏季有卵形隐滴虫(Cryptomonas ovata)、啮蚀隐滴虫(Cryptomonas erosa)、裸腰鞭虫(Gymnodinium aeruginosum)、盘状匣壳虫(Centropyxis discoides);秋季有湖生管壳虫(Trachelomonas lacustris)、薄腰鞭虫(Glenodinium pulvisculus);常见种有27种(鞭毛虫11种,肉足虫16种);偶见种类有112种。结果表明,拉鲁湿地肉鞭虫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物种分布呈现高度的时空异质性,特有和稀有物种繁多。对肉鞭虫群落特征指标与环境主要理化因子作二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夏、秋季影响肉鞭虫群落结构特征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水体pH和盐度。根据肉鞭虫群落特征以及水体主要理化指标,对拉鲁湿地水体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是拉鲁湿地水体状况良好,除4号采样点水体属于β-中污带外,其余各采样点水体都属于寡污带。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掌握内蒙古中部地区湿地繁殖鸟状况,于2013年5~6月,采用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5个地区的湿地繁殖鸟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共记录湿地繁殖鸟69种,隶属于13目28科;其中,留鸟9种,夏候鸟60种;古北界鸟59种(占85.5%),东洋界鸟10种(占14.5%);在5个调查区中,乌兰察布的湿地的繁殖鸟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大,红海子湿地的最小;达里诺尔的湿地繁殖鸟群落与乌兰察布的相似性最高。  相似文献   
998.
广西北海市滨海湿地互花米草入侵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对滨海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危害,于2012年10月,在广西北海市丹兜海、青山头和西村港选取了入侵年限为20 a以上、5 a以上和1 a左右的互花米草群落,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各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的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不同。基于非度量多维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发现,入侵20 a以上的互花米草群落与其他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度很低;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生物量随着互花米草群落入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这种差异与互花米草密度显著相关(p0.05);不同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的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物种数量在入侵约1 a的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升高,在入侵20 a以上的互花米草群落土壤中下降,而大型底栖动物的均匀度指数则与之相反;回归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变化与互花米草密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99.
Shrub is an important factor on structuring ground arthropod communities in desert ecosystems.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determine how shrubs and their species influence ground arthropod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a sandy desert scrubland dominated by two different shrub species, Calligonum mongolicum and Nitraria sphaerocarpa, the ground arthropods were sampled with pitfall traps during spring, summer and autumn. At the community level, total arthropod abundance was shown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under shrubs than in intershrub bare areas in spring; similar patterns occurred in terms of the richness of arthropod groups in the spring and over three seasons, suggesting season-specific shrub presence effects on arthropod activity. In addition, more arthropods were found under N. sphaerocarpa shrubs than under C. rnongolicum shrubs in autumn, suggesting season-specific effects of shrub species of arthropod activity, whereas more arthropods taxa were captured under C. mongoIicum than N. sphaerocarpa. At the trophic group level, the abundances of predator and herbivore arthropods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under shrubs than in intershrub bare habitats, whereas herbivore arthropods were more abundant under N. sphaerocarpa than C. rnongolicum, and an opposite rule was detected for predator arthropods At the family level, the mean abundances of Carabidae, Curculionidae, Gnaphosidae and Lycosida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hrub microhabitats than in the intershrub bare habit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abitats on the mean abundances of Formicidae and Tenebrionidae. The study results suggested that shrub presence and shrub species variation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ground arthropod assemblages in this desert ecosystem, but the responses of ar- thropods differed among trophic and taxonomic groups.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研究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经济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为甲壳类资源评估与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6年4月至2017年2月按季度在该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集经济甲壳动物样品,并进行分类鉴定,同时采集环境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冗余分析(RDA),评价该海域不同季节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共有甲壳动物98种,隶属2目24科43属;全年优势种有变态蟳(Charybdis variegata)、哈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ardwickii)和须赤虾(Metapenaeopsis barbata)等10种;各季节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均以夏季最高,冬、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群落(Anosim test:0.579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