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9篇
  免费   789篇
  国内免费   693篇
测绘学   141篇
大气科学   902篇
地球物理   1353篇
地质学   834篇
海洋学   428篇
天文学   110篇
综合类   145篇
自然地理   18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81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55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81.
982.
利用区域台网的数字化地震记录资料,发展了一种体波谱的反演方法,以消除用波谱分析求解震源参数和介质衰减特性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经过数值实验和对实际资料的应用,初步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利用滦县地区流动台网中的五个台站接收的35次地震记录的P波频谱资料,反演了滦县地区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得到了5个台站的P波表现Q值和震源频谱的高频衰减率γ。Q值分布在408-847之间,均值为520。γ值分布在1.54-3.22之间,均值为2.41。利用唐山仪器台阵中的7个台站接收的9次地震记录的S波频谱资料,反演了唐山滦县地区的震源动力学参数,并得到了7个台站所在的小区域内平均的S波表观Q值和震源频谱的高频衰减率γ。Q值的均值为583。γ值均值为2.58。  相似文献   
983.
许晨海  吴宝俊  刘延英 《气象》1995,21(4):33-36
利用湿有效能量方法找出了盛夏午后北京地区中尺度暴雨云团发生发展的一些征兆:(1)北京地区已贮存着大量能量;(2)湿有效能量正在北京地区积聚;(3)低层流场结构有利于出现强迫抬升;(4)北京地区与河套地区之间午后将出现非绝热加热形成的巨大水平温差。  相似文献   
984.
本文旨在指出H.戈德斯坦所著《经典力学》中关于瑞利耗散函数方面的一个错误。进行了理论上的论证,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985.
完全弹性介质中,进行地震波射线追踪时需要确定射线的出射角;在非弹性介质中,除了确定此射线出射角之外,还需要确定另外一个角,即波前面与常振幅平面的夹角──衰减角。基于惠更斯原理,研究了确定射线出射角与衰减角的一种有效方法,进而对层状非弹性介质中地震波运动学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与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986.
大气能量学是大气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大气能量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能够为大气科学研究,尤其是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本文基于1948~2016年NCEP逐月再分析资料,从大气的总能量及其内能、位能、潜热和动能的分布、变化趋势和主模态变化等方面阐释了全球大气能量变化的整体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除高海拔地区外,总能量呈现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的分布,且全球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内能和位能的分布和变化与总能量较为接近;潜热能的极大值区和显著变化区均位于赤道及低纬地区;动能的极大值区分布在中纬度长波槽和西风急流出口区,其在南半球双西风急流区的变化最为显著。(2)总能量呈现出不连续的阶段性跳跃式增长特征;北半球的总能量多于南半球,而增速却慢于南半球,即两半球间的能量呈趋同趋势;海洋上空的总能量多于陆地,且海陆间差额有增大趋势;火山爆发事件可能对大气能量在年际尺度上的减少有重要作用。(3)大气各能量第一模态的空间特征与其各自变化趋势分布非常相似,并先后在1975年左右发生了年代际突变。就第二模态而言,大气的总能量、内能和位能从整体上反映出南北极与其它地区呈反向变化的特征;部分低纬度地区的潜热能与其它地区呈反向变化;动能主要呈现从热带太平洋向南北两极的经向波列分布;它们的时间系数均有一定的多年代际变化特征,可能与气候系统的内部变率有关。  相似文献   
987.
潘乃先 《大气科学》1993,17(1):44-51
本文讨论了逾量衰减和风对声线的弯曲作用对声雷达接收功率的影响.分析和计算表明在很多情况下分子吸收、逾量衰减和风的影响对测量C_T~2是不能忽略的,不考虑这些因素有时可使C_T~2低估500%以上.引进有效湍流外尺度后使声散射截面表达式在实际应用中变得合理而简单.由简化的几何模型导出了风衰减因子,经计算和以往的实验事实相符.因此在原声雷达方程中应加入风衰减因子.声雷达方程加上逾量衰减算式、风衰减算式和分子衰减算式,组成了适合定量测量C_T~2的声雷达方程组.利用温度脉动仪测定低高度上的C_T~2值可使估算工作简化,此方法在多普勒声雷达上应用效果会较好,本文并给出了初步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988.
中尺度低涡发展时高层流场特征及能量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一次长江中游中尺度低涡的分析发现,在这类斜压性低涡发展时,低涡西侧冷区对流顶明显下降,在低涡区发生折叠现象.与大位涡值相联系的平流层空气从该处下沉至对流层,对流顶下陷比对流活动区对流顶高度变化要早且明显.中尺度涡旋发展所需要之动能主要取自辐散风动能,在对流层高层和低层这种正向转换最为清晰,而整个气柱中位能向辐散风动能转换,以支持它在涡旋发展过程中之消耗.但高层与低层的情况不同.在100hPa高空辐散风动能既支持了涡旋动能,又向总位能转换.分析表明,高层对流层流场在中尺度系统发展过程中是十分活跃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89.
能量的集中消耗和摩擦效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提出将结构中的地震能量进行集中控制和集中消耗。文中推导了使能量集中的最优控制参数,论述了摩擦在耗能的同时对最优控制过程的影响。利用两个模型的振动台实验和计算机模拟证实了这一设想。  相似文献   
990.
地震能量吸引子维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桂林  廖官成 《地震》1993,(6):74-75
探测一个复杂系统,往往是通过某一时、空域内对一个“适当“变量的观察进行的,初看起来似乎单变量时间序列只能提供十分有限的信息,实则单变量时间序列包含着丰富的信息,它蕴藏着参与动态变化的全部其它变量的痕迹,并使人们得以验证潜在体系的某些与任何模型化无关的重要特征。此种特性为引进能量吸引子提供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