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16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结构的地震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根据腾冲火山地热区实施的人工地震测深剖面资料 ,用有限差分反演和正向走时拟合方法确定了地壳二维 P波速度结构 .地壳模型显示 ,在腾冲的热海热田附近上地壳存在低速异常体 ,它与火山地热活动可能有关 .测线的二维地壳结构上显示出两条地壳断裂 :龙陵—瑞丽断裂和腾冲断裂 ,其中腾冲断裂可能切穿莫霍界面 .同时 ,根据远震波形资料反演腾冲热海热田地区的 S波速度结构 ,也显示出该地区上地壳存在 S波的低速异常 .本文从深部结构方面探讨腾冲火山的成因 .腾冲火山地热区地壳具有低 P波和 S波速度、低电阻率、高热流值和低 Q值 ,以及上地幔也具有低 P波速度的特点 .由此推测地壳内岩浆来源于上地幔 ,腾冲附近地区存在的上地壳低速度异常可与岩浆的分异作用相联系 .与地球上大多数的活动火山一样 ,腾冲火山位于移动板块之间的边界附近 ,属于“板块边界”火山  相似文献   
182.
利用1个宽频带和9个短周期台站的远震数据对印度孟买附近包括德干火山区西部断裂边缘沿海50×100 km的区域进行了接收函数分析。该区表征为有一个似地壳的厚的地循(36-41 km),这与早先对这部分的推论不同。该区地壳成分实际上是长英矿物及中性矿物,根据其泊松比为0.26±0.01推断这个大陆地壳的结构控制与近海架区域类似,但没有显示任何发生岩浆板底作用的典型地震学迹象,也没有显示受到德干火山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3.
文中系统地介绍了腾冲沙坡高岭土矿床矿石及高岭石特征,分析了高岭上涂布小试结果及在造纸工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4.
范健才 《云南地质》1993,12(4):383-406
云南省怒江以西的腾冲地区中一上石炭统勐洪群及下二叠统出露完整,富含苔藓虫化石,与蜓、珊瑚、腕足类共生。笔者将本区早二叠世早期地层暂名为“观音山组”该地层富含Hexagonella为主的苔藓虫动物群,经鉴定,计有11属22种,其中新种20个;属冈瓦纳区系。这一动物群的发现,对认定本区当时系冈瓦纳大陆的范畴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85.
大硐厂Pb-Zn矿床是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腾冲地块内具有代表性的矽卡岩型矿床之一。本文拟通过对该矿床流体包裹体及C、O、S同位素研究,查明大硐厂矿床成矿物质/流体来源,探讨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过程,揭示矿床成因。结果表明,大硐厂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可划分为矽卡岩期、石英-硫化物期和碳酸盐期。成矿流体为H2O-NaCl体系,含少量N2、CO2和CH4。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矽卡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40~464℃,石英-硫化物期为304~381℃,碳酸盐期为196~265℃,对应盐度分别为2.90%~15.76%NaCl eqv、3.87%~9.98%NaCl eqv和1.40%~8.81%NaCl eqv,均一温度和盐度伴随成矿流体的演化逐渐降低。C-O同位素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流体迁移过程中可能受水/岩反应及大气降水作用的影响;硫化物δ34SV-CDT值介于2‰~5‰之间,对比腾冲地块及毗邻的保山地块典型铅锌矿床S同位素研究结果,认为该矿...  相似文献   
186.
基于缅甸道弯基铅锌矿花岗闪长岩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开展岩体岩相学、主微量元素、SHRIMP锆石U-Pb测年分析研究。首次获得岩体侵位年龄(134.1±1.5)Ma,侵位于早白垩世。主量元素显示富钠(Na2O/K2O=1.41),准铝质(A/CNK=0.96)和钙碱性地球化学特征;微量元素显示岩体富集轻稀土(LREE)及Rb、K、U,相对亏损Nb,弱负Eu异常和低Sr含量,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表明腾冲-德林达伊陆块早白垩世岩浆岩带与西藏北部-腾冲岩浆岩带形成的构造环境相同,是西藏北部-腾冲岩浆岩带的南向延伸。  相似文献   
187.
徐容  邓军  程韩宇  崔晓琳  王传斌 《岩石学报》2018,34(5):1271-1284
华南板块西缘和西南三江腾冲-保山地块发育我国两个重要的Sn成矿带。两个带大规模岩浆活动和Sn成矿作用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它们的成岩-成矿年龄时限均在晚白垩世,分别为78.9~60.0Ma和108.0~74.1Ma,分别集中在76.0~62.0Ma和98.0~82.0Ma,自西向东总体显示逐渐变老的趋势。晚白垩世成矿相关的岩浆岩均属于花岗质岩类,表现出高硅、富铝、富钾,富集轻稀土而亏损重稀土,相对富集Rb、Th、U而相对亏损Ba、Nb、Sr、Ti,具明显的Eu负异常,初始锶值(~(87)Sr/~(86)Sr)_i集中在0.7038~0.7283,同时具有低的ε_(Nd)(t)值(-11.6~-6.9)和ε_(Hf)(t)值(-18.1~1.2),反映岩浆岩主要起源于地壳。本文分析结果联合区域地质证据表明,腾冲-保山地块晚白垩世处于新特提斯洋俯冲环境;华南板块西缘岩石圈伸展可能受控于东侧太平洋俯冲回撤的远程效应,也可能系西侧新特提斯洋俯冲回撤的响应,抑或二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基于华南板块西缘和腾冲-保山地块的成岩-成矿年龄和岩体地球化学特征的类似性和空间差异变化,本文提出新特提斯洋俯冲联合作用模型:即华南板块西缘晚白垩世成岩-成矿活动也可能受控于特提斯构造域,为新特提斯洋俯冲后在板块逐渐回撤的过程中自东向西逐渐诱发晚白垩世广西西缘、云南东南部软流圈上涌和腾冲、保山地壳减压熔融,进而导致岩浆活动和大规模Sn成矿作用。该模型对于丰富晚白垩世西南三江-华南西缘跨区域成岩成矿构造环境提供了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8.
滇西腾冲中更新世英安质岩浆的爆发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腾冲马站钻孔的中酸性火山岩进行了岩相学、锆石SIMS U-Pb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确定其岩石类型、形成时代及岩浆喷发前的岩浆状态,从而揭示腾冲火山喷发机制。根据矿物组成将腾冲钻孔的中酸性火山岩分为两层:上层灰白色角闪熔岩(矿物组合:单斜辉石+斜方辉石+角闪石+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钛磁铁矿+磁铁矿+石英);下层黑色辉石熔岩(矿物组合:单斜辉石+斜方辉石+斜长石+钛磁铁矿+磁铁矿)。腾冲钻孔中酸性火山岩的锆石均呈半自形-自形,振荡环带明显,为岩浆成因。测年结果表明,灰白色角闪熔岩的结晶年龄为0.7Ma,黑色辉石熔岩中最年轻的锆石为0.6Ma;结合上覆中更新世粗面岩,我们推断其喷发时代为中更新世。地球化学显示角闪熔岩和辉石熔岩都为高钾钙碱性英安岩。相似的全岩和斑晶核部的地化特征,指示角闪英安岩和辉石英安岩来自同一个岩浆房。综合斑晶的地化特征及平衡结晶的温压条件,我们认为早期的岩浆房经历一次基性岩浆补给事件,导致火山爆发产生黑色辉石英安岩,后期岩浆房又经历一次酸性岩浆补给事件,导致火山爆发产生灰白色角闪英安岩。两次岩浆补给事件是导致火山爆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89.
云南腾冲青海——酸性湖泊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山口湖成因和持续酸性地下水补给是腾冲青海呈现酸性湖泊环境的地质基础,通过对青海环境的实际调查和水、土、生物样品的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湖水具较低pH值、极低的阳离子组成和矿化度;沉积物中Ca、Mg、Al、Fe等元素有明显流失;湖泊生物种群少且生物量低,缺失蓝藻和腹足类、瓣鳃类、甲壳类动物等为区别于一般中、碱性湖泊最显著的特点,酸性水介质湖泊系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生物贫化和耐酸种扩张,既是腾冲青海的基本特点,也是酸性湖泊环境形成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0.
高黎贡山脉南部的晚新生代构造-重力垮塌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刚  万景林  王二七 《地质学报》2006,80(9):1262-1273
云南西部高黎贡山脉构成青藏高原东南边界的一部分,平均海拔3000m以上,山脉南部高度突然下降到海拔2000m左右,线性延伸的山体变为平缓起伏的面状高地。野外工作发现,这一地貌突变是由于伸展变形和重力垮塌造成的。晚新生代以来高黎贡山脉中段和南段东西两侧均发育伸展构造,其中分隔盆地与山脉地貌单元的主要正断层被称为高黎贡山脉东坡和西坡主边界正断层,它们控制了山脉两侧盆地沉积及腾冲地块内部的火山喷发作用,造成山脉与盆地的地势差距、山体的构造剥蚀以及水系的下切。高黎贡山脉及其西侧的腾冲地块构成青藏高原周边唯一的伸展边界。这些伸展构造是畹町、瑞丽、梁河等左行走滑断裂的尾端转换构造。畹町断裂的左行走滑运动将上部地壳物质向东、向西拉开,使得高黎贡山脉南部发生构造-重力垮塌变形,形成三角形的构造窗,暴露出由变质结晶岩系构成的保山地块基底。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表明,大约距今14Ma开始的构造-重力垮塌去顶作用首先发生在山脉南部,并逐渐向北发展,高黎贡山脉中部在距今8~5Ma进入伸展构造的强烈活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