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彭光照 《江苏地质》2009,33(2):113-123
自贡地区涵盖侏罗纪3个不同时期的恐龙动物群组合。早侏罗世是恐龙动物群的萌发阶段,以原蜥脚类和原始蜥脚类恐龙共存为主要特征,属禄丰蜥龙动物群范畴;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具有过渡性质,代表恐龙动物群的繁荣阶段,特点是原蜥脚类绝迹,原始的蜥脚类和进步的蜥脚类共同成为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并开始出现一些特化的蜥脚类,肉食龙类和鸟脚类成为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剑龙类开始出现;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代表恐龙动物群发展的鼎盛阶段,特点是成渝龟类被蛇颈龟类所取代,原始的蜥脚类已消亡,特化的长颈型的马门溪龙类为主要成员,肉食龙类、鸟脚类和剑龙类向大型化发展。自贡地区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兴衰和更替与四川盆地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泥质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物源区性质以及风化特征。物源区以长英质岩石为主,指示化学风化程度的CIA指数及成分成熟度的ICV指数,表明经历了低-中等的化学风化作用,反映了中侏罗世的半干旱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13.
四川自贡地区晚侏罗世剑龙类皮肤印痕化石新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邢立达  彭光照  舒纯康 《地质通报》2008,27(7):1049-1053
重新观察了四川自贡晚侏罗世上沙溪庙组巨棘龙皮肤印痕化石。化石材料清楚地显示了巨棘龙体被鳞片。这些鳞片总体镶嵌排列成网状。大多数鳞片呈五边形,少数呈四边形或六边形。鳞片之间以沟缝相接。小鳞片中散布有少量五边形或六边形的大鳞片,每枚大鳞片被13~14枚鳞片所环绕。鳞片表面粗糙,不存在“瘤状小突”,有条索状隆突。条索状隆突可降低环境光线造成的眩光,降低鳞片表面整体亮度水平。据原始埋藏的位置和鳞片的分布推测,四川巨棘龙皮肤印痕化石的身体位置可能为前肢的肘关节及其邻近的上臂、体侧的皮肤  相似文献   
14.
山地丘陵地形对地震动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研究地形效应,有利于充分认识地震灾害风险,为减轻灾害损失做好防御措施。基于实际地形建立自贡西山公园观测台阵所在山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开发黏弹性人工边界和SH波垂直入射前处理程序,开展动力学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记录进行对比,并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分析低山丘陵山体对地震动强度及空间分布影响,以及峰值加速度与入射波频率、高程、坡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低山丘陵山顶位置地震动峰值放大明显,而山脚凹陷位置地震动峰值存在削弱现象;地形效应与输入地震动频率密切相关,不同主频的输入地震动所造成的地表峰值加速度分布不同;较高主频的地震动可以凸显地形细节的影响;地表峰值加速度与高程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坡度的相关关系较弱。综合高程和坡度拟合峰值加速度的效果优于仅使用高程或坡度的拟合,二元三次多项式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定量描述地形放大系数随高程和坡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姜达 《地质论评》1946,11(Z1):113-120
Louderbaek于民国初年调查四川自贡区地质时,首先创用‘自流井石灰岩’一名,谓其?属侏罗纪(1)。民国十八年,Heim至自流井一带工作,复创用‘自流井系’,属下白垩  相似文献   
16.
四川自贡大山铺以其集中埋藏数量众多的恐龙化石而闻名于世,恐龙化石集中埋藏的原因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笔者在对自贡恐龙博物馆内及其附近地层剖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对该处埋藏恐龙化石地层的岩相、沉积构造、砂体形态特征以及沉积背景的分析,认为恐龙化石的埋藏环境为湖泊三角洲,恐龙由于某种原因死亡后,经过河流搬运埋藏于湖泊三角洲前缘的河口砂坝之中,而非由于中毒异常死亡原地埋藏.  相似文献   
17.
周彤 《地球》2012,(1):72-73
在一片茂密的史前丛林中,一只年轻的食肉恐龙安静地潜伏在高大的史前灌木丛中。它一动不动紧盯着前方——一只正在啃食树叶的甲龙。甲龙似乎没有感觉到一点威胁,仍然安心地吃着。  相似文献   
18.
刘甲美  高孟潭  陈鲲 《地震学报》2015,37(5):865-874
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比较复杂, 考虑地形放大效应的地震滑坡稳定性分析需要选择合适的地震动参数. 本文使用自贡地形影响台阵记录到的2008年汶川MS8.0地震主震加速度记录, 分析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阿里亚斯烈度以及90%能量持时随地形高度的变化, 探讨了地形效应作用下峰值加速度和阿里亚斯烈度与地震动作用下斜坡稳定性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 ① 地形场地对峰值加速度和阿里亚斯烈度均有显著的放大效应. 地形放大效应较为复杂, 其整体上随台站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水平向的放大效应大于竖直向. 水平向峰值加速度的放大系数为1.1—1.8, 阿里亚斯烈度的放大系数为1.2—3.3; 竖直向相应放大系数分别为1.1—1.3和1.2—1.7. ② 地形对地震动持时也有一定的放大效应, 但不同高度、 不同分量的放大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其放大系数均约为1.3. ③ 阿里亚斯烈度和峰值加速度均能很好地表征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 与地震动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与峰值加速度相比, 阿里亚斯烈度综合了地震动的多方面特征, 可以更好地表征地形对地震动的影响, 与地震动作用下斜坡稳定性的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19.
古地形影响着黑色页岩的累计厚度、储层品质和含气性。综合研究威远—自贡地区582.57km~2三维地震全覆盖、多轮二维、11口井及4根岩芯资料表明,该地区WF1—LM4笔石带发育时期的古地形为"一缓坡、一鼻隆、一台地、一中心"分布格局。缓坡位于自203井—威202井—威201井一线,为川中古隆起的水下自然延伸,地形坡度小,地层厚度相对较薄;鼻隆位于威203井—威205井—内江地区,与川中古隆起相连,地形坡降相对较小,形态上为鼻状;台地分布于邓探1井—富顺地区,隆起幅度相对较小;沉积中心位于威远—自贡—威206井区,水深较大,水体还原性较强。WF1—LM1带发育期,威远小型鼻隆分布于威204井—威206井之间,五峰期分布面积63 km~2, LM1带分布面积45 km~2; LM2—LM4带发育期,鼻隆分布于威202井区,面积仅29 km~2。古地形差异表现在页岩厚度、地震反射特征和笔石带等方面。沉积中心区地层厚度最大,由沉积中心向两侧上超尖灭,笔石带减少或缺失。古地形差异造成页岩储层厚度、品质及含气性等差异,沉积中心区页岩储层最厚、TOC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孔隙度及含气量均最高,单井测试产量大于15万方/天。综合地层厚度和储层品质,本研究认为沉积中心区是Ⅰ类有利开发区,斜坡区是Ⅱ类有利开发区,鼻隆区是Ⅲ类页岩气开发区。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7年1月~2010年8月自贡地方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的地震观测报告,对自贡-隆昌地区开展了地震精定位和速度结构反演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结合研究区地震活动时间序列及注水井(家33井)的加压数据,探讨了注水区域及邻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P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其与家33井加压注水的关系。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空间丛集性更加明显,集中分布在自贡(A区)、富顺-隆昌交界(B区)及隆昌(C区)等3个区域。其中距家33井西侧约20km的A区地震呈NNE向长轴展布,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B、C区域内的地震则沿NW向长轴展布,家33井所在的B区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2~6km,即家33井的注水层位附近,呈现由NW至SE的铲形特征,并逐渐变深;位于家33井东南方向约15km的C区,地震震源深度相对B区较深,优势深度在8~15km。分析认为,A区地震活动与家33井加压注水无关,而B、C区域的地震活动却明显受到加压注水的影响。P波速度结构显示:在3km深的注水层位附近,区域B、A之间形成了1条近NS走向的高、低波速过渡带,B区地壳介质的P波速度明显高于A区,其原因是家33井出现容腔饱和,使该区地下介质具有较高含水饱和度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