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161篇
海洋学   95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41.
论文详细研究了科洛、五大连池和二克山三个火山群火山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并合理地(?)分出火山岩岩石类型.细致地研究了火山岩的造岩矿物和副矿物,查明了岩石中碱性长石的化学成分特征;发现了特殊成分的高铁铅尖晶石;深入研究了火山岩的过渡元素、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细致地研究了五大连池火山岩中二辉橄榄岩、二辉岩、单斜辉石岩深源包体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以及火山岩中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歪长石巨晶矿物特征.以实际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该区白榴碧玄岩和白榴苦橄碧玄岩的原始岩浆和源区岩石熔融程度问题,揭示了区内火山岩的成因以及与美国地质学家康迪教授提出的计算地壳深度公式的结论完全一致的来源深度.作者认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并以大量实际资料,深入探讨了五大连池火山岩富钾的原因。在我国首次系统地研究和出版了五大连池近代火山岩岩石图谱和熔融包裹体测定成岩温度图册。较详细地划分出火山喷发期:力四大喷发期九十亚期.科学地预测了火山活动时间,丰富了我国火山地质学的内容,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2.
论文详细研究了科洛、五大连池和二克山三个火山群火山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并合理地(?)分出火山岩岩石类型.细致地研究了火山岩的造岩矿物和副矿物,查明了岩石中碱性长石的化学成分特征;发现了特殊成分的高铁铅尖晶石;深入研究了火山岩的过渡元素、亲石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细致地研究了五大连池火山岩中二辉橄榄岩、二辉岩、单斜辉石岩深源包体的岩石、矿物和地球化学以及火山岩中橄榄石、单斜辉石、斜方辉石和歪长石巨晶矿物特征.以实际资料为基础讨论了该区白榴碧玄岩和白榴苦橄碧玄岩的原始岩浆和源区岩石熔融程度问题,揭示了区内火山岩的成因以及与美国地质学家康迪教授提出的计算地壳深度公式的结论完全一致的来源深度.作者认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并以大量实际资料,深入探讨了五大连池火山岩富钾的原因。在我国首次系统地研究和出版了五大连池近代火山岩岩石图谱和熔融包裹体测定成岩温度图册。较详细地划分出火山喷发期:力四大喷发期九十亚期.科学地预测了火山活动时间,丰富了我国火山地质学的内容,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43.
香根草护坡机理的初步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程地质学报》2004,12(Z1):329-332
生态护坡与植物护坡是边坡防护与加固方案和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香根草是一种易裁种快长的禾木科草本植物,具有强盛的根系网络系统,具有加固和防护边坡的良好功能.试验表明,香根草根系的抗拉强度较大,而且随根数(集群度)成线性增大,随根系的长度的增大而略有减小.均匀拌入香根草根系的砂质粘土的物理和力学特性有显著的变化,即土的容重变小而土的抗剪强度则有明显的增大.它反映了种植香根草的边坡的稳定性得以提高是必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4.
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进一步为西部开发做贡献 ,中国科学院学部于 2 0 0 1年组织开展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重大咨询项目 ,根据西部地区的不同特点 ,划分为喀斯特地区、黄土高原、干旱区、青藏高原 4个关键生态区开展专题研究。作为该项目研究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学部组织 2 0余位院士、专家开展了黄土高原退耕还林 (草 )执行情况的评估研究 ,并于2 0 0 2年 6月 13日至 2 7日对黄土高原地区陕西省富县子午岭、延安市、吴旗县、米脂县、绥德县、靖边县、横山县、榆林市、府谷县以及内蒙准葛尔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 ,在此基础上 ,完成了“关于进一步在黄土高原地区贯彻中央退耕还林 (草 )方针的若干建议”的咨询报告。现将“关于进一步在黄土高原地区贯彻中央退耕还林 (草 )方针的若干建议”报告全文转发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5.
沙坡头铁路北侧人工植被区油蒿苗和小画眉草的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青丰  王建光  徐军 《中国沙漠》2002,22(6):628-631
采用Greig-Smith区组面积方差分析法、负二项式法和方差/均值比率法检验沙坡头铁路北侧人工植被区的油蒿苗和小画眉草种群的分布格局,表现为集群分布.  相似文献   
146.
《干旱区地理》2021,44(3):830-837
通过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和土壤种子萌发动态的野外调查以及模拟土壤结皮、降水试验,研究了土壤结皮发育(无结皮覆盖土壤NSC、物理结皮覆盖的土壤PSC、生物结皮覆盖的土壤BSC)对其土壤种子萌发、幼苗死亡、种群特征的影响以及土壤结皮发育与模拟降水的相互作用,旨在为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种群建植以及灌草结合的治沙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结皮的发育可以促进黄花补血草土壤种子萌发,表现为BSCPSCNSC,且处理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种群密度则受到限制,NSC和PSC覆盖的土壤与BSC覆盖的土壤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种群的平均株高和冠幅逐渐增大,但差异不显著(P0.05)。(2)在15 mm模拟降水条件下,土壤结皮发育对种群密度和土壤种子萌发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PSCBSCNSC,且差异极显著(P0.01),对种群的平均株高和冠幅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幼苗死亡率表现为NSCBSCPSC,且差异性极显著(P0.01)。(3)随着模拟降水量的逐渐增加,3种土壤结皮覆盖的土壤种子萌发率逐渐增大,而其幼苗死亡率逐渐减小;而不同结皮间存在差异性,表现为土壤种子萌发率BSCPSCNSC,幼苗死亡率NSCPSCBSC。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既增加了土壤表层水土环境的稳定性,又增加了黄花补血草土壤种子基数,有利于土壤种子萌发和种群的更新和发育,而模拟降水可有效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特别是结皮层土壤水分,为黄花补血草土壤种子萌发和种群更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47.
为明析退耕还林(草)背景下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及碳储量变化,基于该区2000、201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动态度、土地转移矩阵,景观指数等指标从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率以及空间格局特征加以分析,同时基于InVEST模型定量估算了该区近20年来的碳储量变化。结果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耕地、林地为主,面积合计逾4.30×105 km2,占比超过91.83%;林地、建设用地显著扩张,草地与耕地有明显减少趋势,同时两者之间流转面积最多,高达1.67×104 km2,研究区景观格局总体上收敛于“集中—分散”;(2)近2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总碳储量51.44—52.81亿t,总体呈增加趋势,碳密度稳定在110 t·hm-2左右,退耕还林(草)政策下碳储量净增加逾300万t。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较为剧烈,退耕还林(草)政策不仅是土地更迭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该区固碳功能显著提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8.
采集了福建云霄漳江口米草入侵下红树林自然湿地保护区内红树林群落、米草群落、红树林—米草交互群落以及光滩的剖面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的总养分库、有效养分库及微生物活性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下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明显差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阳离子交换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在同一深度的含量变化为:红树林>红树林—米草混作>米草>光滩;土壤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等酶活性指标也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从深度变化而言,上述各项土壤质量指标均随剖面深度而降低。米草入侵后土壤的各项养分指标均有明显下降,湿地土壤生态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的退化。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土壤蔗糖酶与磷酸酶活性对滨海湿地土壤退化的反映最为强烈, 可以作为指示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9.
150.
TAN Fang-Lin 《湿地科学》2007,5(2):105-110
Spartina is a kind of very important and invasive grass. In its native rang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erosion control, fish, wildlife, and estuary reclamation. Therefore, it was introduced to many countries. Since 1963, i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Up to now, it was intentionally or accidentally planted nearly all estuaries in the east coast of China and the area was estimated over 0.1×106 hm2. As other introduced plants, Spartina grows very vigorously in China, and this caused many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al problems. So, it is an emergency to develop a Spartina control strategy of China. In the paper, the history of Spartina introduction in China was reviewed, and several methods which were probably feasible for China to control Spartina were introduced, including physical/mechanical (such as mowing, digging, and dredging),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methods. Before taking any measurments to control Spartina, 2 things should be done. The first was to develop a plan and make an inventory; the second was to select a feasible method according to local climatic, economic, social,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It was suggested that it would be very important to assess the possible effect of control methods on the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event from causing othe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