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80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25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张玉光 《地图》2002,(5):75-81
由中、日、美三国组成的“亚洲恐龙足迹考察团”,于炎炎盛夏中背起行囊,开始了奔赴蒙古考察的征程。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蒙古包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而戈壁上的风不仅吹走了夏日的酷暑,还吹出了天然的“冰镇”啤酒。  相似文献   
322.
中蒙边境查夫-甲乌拉银多金属矿集区内与成矿相关的岩浆岩研究薄弱.以查夫银多金属矿床含矿花岗闪长岩及其闪长质包裹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原位Lu-Hf同位素研究.花岗闪长岩及闪长质包裹体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95.7±1.3 Ma和196.5±2.4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为早侏罗世岩浆作用的产物.寄主花岗闪长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的I型花岗岩,闪长质包裹体为同源岩浆混合成因包裹体.寄主花岗闪长岩具有宽泛的εHf(t)值(4.4~10.7),其二阶段Hf模式年龄介于550~960 Ma,表明寄主花岗闪长岩的初始岩浆起源于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增生的新生地壳的部分熔融,并存在幔源物质的混入.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资料,认为查夫银多金属矿床含矿花岗闪长岩形成于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  相似文献   
323.
蒙古中南部地区噪声层析成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托中蒙国际合作项目"远东地区地磁场、重力场及深部构造观测与模型研究",我们首次获取了蒙古中南部地区密集的地震台阵观测资料.本研究收集了69套宽频带台站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间的垂直向连续记录,利用噪声互相关方法计算了台站间的经验格林函数,并采用基于连续小波变换的频时分析方法,提取了1478条周期6~30s的瑞雷波的相速度频散曲线.利用DitmarYanovskaya方法,我们构建了研究区6~30s瑞雷波的高分辨率(0.5°×0.5°)相速度分布图.结果表明,蒙古中南部地区的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存在横向非均匀性,但并不显著(相对变化~±2%).短周期(如6s)的相速度分布与地表地质构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具体来说,北部山盆显示为高速,南部盆地、戈壁滩均显示为低速;随着周期的增大(如15s,20s),地形的控制作用相对减弱.较长周期(30s)的相速度分布图上,南部的高速区进一步扩大,与南部地壳厚度较薄有关.蒙古主构造线南北两侧相速度分布有明显差异,暗示它不仅是地表地形和构造的分界线,而且还是地壳结构的分界线.从6~30s中戈壁一直显示为低速,可能与该区新生代火山活动有关;研究区北部杭爱山—肯特盆地一直显示为相对的高速,与该区具有较老、稳定的地层有关.  相似文献   
324.
冯丽丽  高孟潭  陈斌 《地震学报》2015,37(4):588-598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于2011—2012年合作开展了蒙古119个野外地磁测点的测量工作. 本文利用蒙古119个测点准确可靠的地磁数据, 分别加上9组边界点EMM2010模型计算值, 得到了蒙古2010.0年代地磁异常场的9个球冠谐和模型; 给出了地磁异常场北向分量ΔX、 东向分量ΔY和垂向分量ΔZ的等值线分布图, 并比较分析了这9个模型的异同; 同时计算了119个测点的地磁测量值与模型计算值之差的均方根误差σ, 以σ为指标来表征这9个模型的精度, 由此定量评价了边界点选取对模型精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适当引入边界点能够提高模型精度, 而远离测区3°—5°的均匀边界点也能起到改善模型精度的作用. 因此在实际建模时, 应当在计算区域边界引入适当的边界点, 以改善地磁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325.
IntroductionNatural oases in the Gobi Desert arespecific ecosystems forming in the zones offresh(or slightly saline)groundwater dischargeconfined to tectonic faults[1].Until recently,theirenvironmental peculiarities remained poorlystudied.Before the 1980s,the only data on thenatural oases in the Transaltai Gobi and theirvegetation conditions were published by LavrenkoandYunatov[2].More ample and versatile data on the oasesecosystems were obtained by the Soviet-MongolianBiological Expeditio…  相似文献   
326.
暴雪是冬季雪灾发生的主因,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准确预报暴雪天气过程对防灾减灾起着重要作用.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2012年11月3-5日出现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为例,对2012年锡林郭勒盟地区冬季出现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 结果表明: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长脊和西伯利亚冷涡,而高空蒙古低槽、低空切变线和地面河套气旋是这次暴雪的触发机制. 此次暴雪天气属于强冷空气类蒙古低槽(涡)型,发生在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地面气旋和华北脊对暴雪的产生和落区起到决定性作用. 暴雪天气从降雪前期到结束,整层湿层较深厚,低空急流的建立为暴雪提供了很好的不稳定能量和水汽辐合条件,锡林郭勒盟地区有高空辐散低空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为此次暴雪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动力条件. 乌拉尔山高压脊东移,使强冷空气沿脊前西北气流南下,地面气旋不断发展,而南方暖湿气流强盛,迫使气旋东移;华北脊的阻挡作用使得气旋缓慢移动,影响系统滞留于锡林郭勒盟地区,产生长时间的降雪天气.  相似文献   
327.
《地球》2012,(12):85-85
入侵中国的寒潮主要有三条路径:(1)西路:从西伯利亚西部进入中国新疆.经河西走廊向东南推进;(2)中路从西伯利亚中部和蒙古进入中国后.经河套地区和华中南下;(3)东路:从西伯利亚东部或蒙古东部进入中国东北地区.经华北地区南下  相似文献   
328.
王洛宾说"最美的旋律在中国西部"草原民族对自然境界、生命境界、历史境界和人生境界的理解、歌颂、膜拜、欢悦,充分体现在胡笳的旋律里和歌舞的欢乐中。从贺兰山岩画那充满着图腾崇拜、蛮野氛围的原始舞蹈的凿刻图案,到历史名著《蒙古秘史》中描写蒙古人在跳庆典舞蹈时热烈豪放得"直  相似文献   
329.
蒙古民族,在历史上有过多次的大范围的移动,因而蒙古语地名广泛分仙在我国东北、华北、两北等地区,成为我国地理上、地图上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蒙古语地名的分布、演变、结构、含义及其汉字译音和罗马化的问题,对于增进人们更好的了解蒙古民族的历史变迁和他们所居住地区的地理环境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蒙古语地名,在各种史籍、方志、地理著作和文学著作等涉及到。  相似文献   
330.
Based on the 155 years global monthly mean sea surface pressure data (Jan. 1850-Dec. 2004) from Hadley Centre, the time spatial change and sudde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inter Mongolia High are studied. First, the winter SLP distribution in Asia and the North Pacific are analyzed by the EOF method. Second, main cycle sequences of the Winter Mongolia High are reconstructed by the 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 metho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interdecadal periodic changes. Finally, the abrupt climate change is examined by the Mann-Kendall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the Winter Mongolia High has quasi-biennial oscillation and a 3-4-year cycle of interannual change, also has a decadal variation for the 13-14-year cycle and interdecadal cycles for 20-21 years and 35-36 years. The 20-21-year cycle of WMHI is of the opposite phase to Aleutian Low, while the 35-36-year cycle is of the same phase. Otherwise, a significant abrupt climate change point in 1927 has been det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