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0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324篇
测绘学   240篇
大气科学   279篇
地球物理   223篇
地质学   827篇
海洋学   183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93篇
自然地理   21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9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37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91.
淮北平原小麦和大豆生长条件下潜水蒸发实验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五道沟水文实验站62套原状土蒸渗仪1991~2015年长系列实验资料,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模拟了砂姜黑土和黄潮土冬小麦和夏大豆各生育期潜水蒸发随埋深变化的规律。通过多种线型拟合,砂姜黑土两种作物潜水蒸发量随埋深的增大而递减,均呈指数函数关系;黄潮土小麦在返青前和大豆出苗-分枝期,潜水蒸发量随埋深的增大而递减,呈指数函数关系,小麦返青期以后和大豆分枝期后,潜水蒸发量在0.5~0.8m埋深区间达到最大值,在0.5~0.8m区间以浅随埋深增大而增大,在0.5~0.8m区间以深随埋深增大而减小,呈复合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992.
为了确定巴丹吉林沙漠潜水蒸发强度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基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气候背景、砂土特征和不同地下水埋深时的典型植被特点设计了54种情景,利用Hydrus-1D建立不同情景下的SPAC水分运移模型,对周期性气象条件驱动下的潜水蒸发开展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有着随地下水埋深增大而非线性减小的趋势;不同情景的极限埋深都大于3m,在埋深等于3m时潜水蒸发量都小于最大值的5%;当地下水埋深为0.5~1.5m时,潜水蒸发量对地下水埋深的变化最为敏感;当地下水埋深为1m时,潜水蒸发量对包气带岩性的变化也很敏感;在地下水埋深小于0.5m和大于1.5m的区间,气候、岩性、地下水埋深的变化对潜水蒸发量的影响变得微弱。另外,多年平均潜水蒸发量和地下水埋深的这种非线性关系可以用一个新提出的经验公式进行较为准确的拟合,将这个研究结果用于评价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集中区地下水的蒸发消耗,发现潜水蒸发总量显著大于湖面蒸发总量,前者约为后者的2.5~2.6倍,必须在沙漠水分平衡的分析中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993.
海原盆地地下水咸化特征和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是海原盆地唯一的供水水源,近年来部分地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TDS)增高,引起了有关部门和水文地质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分析69组地下水样品的水化学和氢氧稳定同位素数据,对地下水补给来源和咸化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TDS值198.2~6 436.4 mg/L,沿着地下水流向,咸化程度增加,水化学类型从基岩区的HCO3—Ca·Mg型演化至滞留—排泄区的SO4·Cl—Na·Mg型。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雨和基岩裂隙水侧向径流,补给源—对地下水咸化贡献较小。溶滤作用具空间差异,基岩区和补给区以碳酸盐、硅酸盐风化为主,径流区和滞留—排泄区则为蒸发岩风化,硫酸盐是地下水中阳离子的主要来源。补给水、溶滤和蒸发对第四系地下水TDS的贡献比率分别为4.8%~81.2%、11.9% ~85.9%、1.7%~29.5%,溶滤作用是控制海原盆地地下水咸化的首要因素。当地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基岩泉水的综合利用,同时注意控制海原县和西安镇等地区地下水开采量,防止地下水进一步咸化。另外,在微咸水分布区可引进地下水去除硫酸盐技术,提高微咸水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994.
为研究伊犁谷地降水同位素特征及陆地内循环对其的影响,为流域水循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在伊宁、尼勒克和新源气象站采集降水同位素样品。采用回归对照法,讨论降水氘氧稳定同位素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研究区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7.96δ^18O+10.37,与全球大气降水线较接近,水汽主要由西风带输送;氘氧同位素夏季富集冬季贫化而氘盈余无规律变化,由于降水过程不仅受温度效应,还受到水汽陆地再循环影响。冬夏季样品在D-^18O关系图中分布特征,证明冬夏影响降水同位素本地水循环因素不同,夏季以云下蒸发为主。根据对氘过量计算的夏季降水雨滴蒸发分数为4.1%~16.2%,再次证明夏季云下蒸发效应明显,而在冬季云下蒸发效应几乎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995.
江陵凹陷古近系厚层蒸发盐对区域构造和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仍然不明确。本文基于获取的江陵凹陷深钻SKD1岩芯和已有的研究资料,探讨了江陵凹陷古近系蒸发盐的矿物特征以及成盐环境,重建了蒸发盐的时空分布演化。研究结果表明,沙市组时期构造活动强烈,较快的沉降速率以及极端暖旱的气候使蒸发盐首先在凹陷北部沉积;新沟咀组下段沉积时,构造活动减弱,季节性干旱气候以及沉降中心向西南方向迁移等诸多因素共同导致膏盐岩在凹陷南部沉积,进一步指示在南部次级洼陷中找钾的前景。  相似文献   
996.
柴西南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湖盆含蒸发岩系。文章综合运用薄片、岩心、钻井、测井、化验分析等资 料,对研究区下干柴沟组上段蒸发岩系沉积旋回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平面上由盆地中心向边缘呈现蒸发岩-混积 型碳酸盐岩-碎屑岩的环带状分布,纵向上发育2 个三级旋回及6 个四级旋回期次。各级蒸发岩沉积旋回具有不对称的特 征,即快速湖侵、缓慢湖退。总结出研究区的五种蒸发岩岩相组合类型。研究区蒸发岩为气候干旱、盆地基底快速沉降背 景下,湖退时残留盐湖中以蒸发结晶为主具有一定水深的成因,并建立了沉积旋回发育模式。  相似文献   
997.
998.
本文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对乌鲁木齐河及天山北坡中段各主要河流的冬季、枯水期、最小月和最小日平均流量作了初步分析,从而提出某些地区性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999.
动能校正系数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桂祥 《水文》1997,(3):22-26
利用垂线流速随水深呈对数分布,并假定垂线平均速流可用谢才公式表示,直接导出了能反映断面形态影响的动能村交正数的数学表达式,为精确计算机提供了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000.
闸孔流量系数综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屿  戴荣法 《水文》1997,(5):38-44
结合实测资料和模型试验资料,对各家闸孔流量系数计算的经验公式进行了对比检验和分析论证,综合出了不同闸型的孔流流量系数公式,对公式形式作了改进,对有关水力特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