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8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693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197篇
地质学   193篇
海洋学   65篇
天文学   166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Sol-gel法制备Fe3 掺杂TiO2催化剂的基础上,掺入SiO2纳米粉体,制备了一种改性Fe3 -SiO2-TiO2薄膜。以甲醛为降解对象,探讨金属掺杂和半导体复合量、活化温度、负载量等对该薄膜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焙烧、质量比Fe3 ∶SiO2∶TiO2=1.0∶12∶100、镀膜5层时,Fe3 -SiO2-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最高,150min后甲醛降解率达93%,是单纯TiO2薄膜的1.9倍。  相似文献   
992.
艾彬  黎夏  卓莉  钱峻屏 《热带地理》2007,27(4):317-322
阐述了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的基本原理,概括了国内外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D-InSAR模型,针对长时间序列的城市地表沉降监测,应用较多的是基于相干点目标选择,相关的技术包括PSI、SBAS、CRT、CTA。通过多景数据的套合达到消除大气误差相位的目的。进一步总结了相关D-InSAR技术在地表沉降方面的应用进展。相关研究表明,D-InSAR技术能够应用于城市地表沉降监测,并且能够达到较高精度,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处理流程。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监测的时间尺度也在不断扩大、进一步拓展D-InSAR的试验区域。多种数据的结合和补充、方法的有效结合以及与传统的GPS、水准仪测量方法的结合是今后进一步关注的焦点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93.
1997年11月8日西藏Mw7.5级玛尼地震是干涉雷达技术应用于地震观测以来的一次重要事件.在第一部分中,我们应用广泛使用的Okada线弹性位错模型,假设断层的各个分段滑动量均匀,反演得到断层各个分段的几何参数和均匀滑动量.本部分的反演进一步去除滑动均匀假设,并利用更能反映断层真实状态的角形元位错模型(线弹性),在第一部分反演得到断层几何的基础上,反演断层面的静态位错分布.反演结果表明,线弹性滑动分布模型能够更好地解释观测数据,进一步提高反演的数据拟合程度.最终得到了断层面上的走滑和倾滑位错分布.首次得到的断层面滑动分布显示断层面滑动在浅部(0~12 km)比较集中,地震破裂长度约170 km,最大左旋走滑位移达4.8 m;反演结果还表明局部段落存在较大倾滑位移,量值达到1.9 m,这在断层模型中是不能忽略的,它可能是断层两侧形变不对称的原因之一;反演得到的标量地震矩为2.18×1020 N·m,相当于矩震级Mw7.5,与Velasco等利用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94.
张恒璟  孙付平  宋伟东 《测绘科学》2006,31(2):16-18,21
采用截止到2003年GPS观测数据和1997年的VLBI观测数据,利用它们的站速度信息,组合解算完全基于空间技术的板块运动参数;通过对站速度残差的精化分析,得出更加稳健的现时板块运动参数;并通过反复试算得出稳定台站的选取以及台站的分布对板块运动欧拉极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沿海地区DInSAR形变探测:精度与可应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在区域地表形变探测方面已表现出极好的应用前景。以我国沿海地区的2个典型实验区(即香港新机场和台湾西部地震区)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卫星ERS-1/2所获取的多幅SAR影像来探测香港填海地基沉降和台湾地震形变,与地面水准和GPS数据比较,评价干涉结果的实际观测精度,最后分析干涉雷达在沿海地区应用的局限性,并指出潜在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96.
InSAR干涉图的零中频矢量滤波算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提出一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干涉图的滤波方法。该方法引入无线电技术中的零中频技术,将干涉图由高的中心频率变为零中频信号,再将信号分解至矢量空间中的两路正交信号,得到正弦支路信号和余弦支路信号,并分别进行低通滤波处理,最后根据滤波后的两路正交信号计算出滤波后的零中频干涉图,并恢复干涉图的原始频率,得到原始干涉图的滤波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滤波效果较好,能够解决干涉图条纹密集时滤波处理困难、效果较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7.
程晓  张艳梅 《遥感学报》2006,10(1):118-122
由于可以探测到视线向的微小形变量,重复轨道雷达干涉测量(INSAR)成为探测极地冰流的有效手段。基于ERS-1/2SAR影像的INSAR已经成功获取了南北极许多地区的冰流信息。采用最新的ENVISAT ASAR影像,利用干涉方法获得了东南极内陆格罗夫山地区的首幅ASAR干涉条纹图(其中包括地形信息和冰流信息)。其与利用该地区1996年ERS-1和JERS-1数据所获得的干涉条纹进行对比表明,在格罗夫山角峰群内分布有两个冰流子系统,且状态较为稳定,ENVISAT ASAR数据在冰盖干涉测量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98.
黄海风  梁甸农 《遥感学报》2006,10(2):221-226
针对主星带辅星群编队InSAR的双站、斜视、空间基线等特点,首先建立绝对测高误差与相对测高误差模型;重点分析了基线去相关对干涉相位误差的影响;对干涉车轮和钟摆编队的测高性能、对测高精度与基线矢量的关系进行仿真分析;其次与两种经典近似几何关系下的测高精度分析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干涉测高精度必须考虑基线去相关的影响;相对测高精度明显优于绝对测高精度;经典近似几何给分析测高精度带来很大误差。  相似文献   
999.
孙建宝  梁芳  徐锡伟  宫鹏 《遥感学报》2006,10(4):489-496
通过对覆盖同一地区的升降轨道ASAR雷达数据进行两路差分干涉(D-INSAR)处理,得到了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Bam)地震(Mw6.5)在两种成像几何状态下的视线向(LOS)同震形变场。利用Okada弹性形变模型对形变场进行正演计算,得到地震断层的几何参数及形变的南北向分量。对得到的干涉条纹图进行相位解绕处理,综合分析两种不同的雷达成像几何关系,并利用模型估计得到的南北向分量,计算了该地震造成的3D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了典型的单断层右旋走滑活动特征。研究表明,合并升降轨道雷达数据,能够为形变模型提供有效约束,用一条简化的断层模型就可以解释升降两条轨能的干涉形变场,更为复杂的双断层模型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00.
相位解模糊是影响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应用的一个瓶颈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质量图区域生长对干涉低相干区进行屏蔽并对屏蔽区相位采用移动曲面拟合的干涉图解模糊方法。通过对由多种不同雷达干涉数据获取的干涉图进行解模糊处理,验证了该方法的稳健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