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7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3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藏南硅质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效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西藏南部地区广泛发育中,新生代硅质岩,具有层状构造、纹理状构造、块状构造和角砾状等典型古热水沉积构造,其Al/(Al Fe Mn)比值、Co/Ni比值、Fe/Ti比值、氧同位素以及TiO2-Al2O3图解等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热水成因。藏南沉积硅质岩与锑、金多金属等矿化关系密切,成矿流体和热水流体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2.
日喀则弧前盆地碎屑铬尖晶石地球化学与物源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工作在藏南日喀则弧前盆地砂岩中发现了大量碎屑铬尖晶石。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显示这些铬尖晶石具有高铬(铬指数Cr#为0.52~0.89)、低Fe3+含量(Fe3+/ Fe2+<0.5)、低TiO2含量(多小于0.2%)的特征,指示这些铬尖晶石来源于与洋壳俯冲作用有关的橄榄岩和火成岩,因此弧火山岩和SSZ型蛇绿岩套是其最可能的物源。考虑到日喀则弧前盆地的碎屑物主要来源于拉萨地体,而拉萨地体北侧的班公-怒江缝合带的碎屑物质不可能穿过晚白垩世时期已经隆起的冈底斯岩浆弧。笔者推测,铬尖晶石可能来自于冈底斯弧和拉萨地体内部已经消失的古蛇绿岩套。  相似文献   
143.
藏南仲巴地体是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南北蛇绿(混杂)岩带之间重要的构造单元,其构造变形特征对于研究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新特提斯洋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地质意义。本研究对仲巴地体中段(马攸木段)南北向剖面进行露头尺度的构造解析、显微构造分析并结合相关年代学研究,厘定该区域的变形期次、变形条件与演化阶段。研究结果显示,仲巴地体中段由北至南可分为断褶带、复式褶皱带和断块带三个次级构造单元,变形特征具有北强南弱的特点。中部复式褶皱为一大型复式背斜,层间次级构造发育,表明褶皱形成与南北向挤压作用下的层间滑动有关。根据石英c轴组构特征,确定研究区主体变形温度为低温区间,对应绿片岩相。对断褶带南侧的云母石英片岩进行绢云母Ar-Ar定年,获得71.6±2.2Ma的坪年龄,代表仲巴地体北缘的一次强烈向南逆冲事件。根据构造组合特征与构造叠加改造关系,可将仲巴地体中段划分为复式褶皱带形成、叠加与改造等主要变形阶段,这对于研究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南北亚带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4.
梁维  郑远川 《中国地质》2019,46(1):126-139
吉松脉状铅锌多金属矿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中部,是该带内新近发现的铅锌矿床。吉松铅锌矿矿脉产于数条北东向断裂之中,以石英-方解石-硫化物脉形式充填断裂破碎带。本文采用Ar-Ar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对石英-硫化物脉中的绢云母进行了测试分析,在760~860℃温度区间获得绢云母的坪年龄为(16.61±0.30)Ma,对应的等时线年龄为(16.64±0.30)Ma。两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相等,能够代表绢云母的形成时间。该Ar-Ar年龄指示了吉松铅锌矿形成于17 Ma左右。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在主碰撞成矿阶段发育一期金(银)矿化事件(59~49 Ma),而以吉松为代表的铅锌矿化事件则集中于后碰撞阶段(21~12 Ma)。由于吉松铅锌矿与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体密切的时空关系,结合二者相似的铅同位素关系,暗示错那洞淡色花岗岩为吉松铅锌成矿提供了物源和热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5.
彭措林岩脉群位于藏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中段的西侧,宽约3~5m,呈近南北向穿截冈底斯岩基。两组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9.7±0.2Ma和9.9±0.3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岩石以高SiO_2(67.05%~69.96%)、K_2O(6.05%~6.88%)和低MgO(0.47%~1.27%)为特征,高度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高Sr/Y和La/Yb比值,表现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亲合性。相对冈底斯中新世埃达克质斑岩而言,该岩脉更加富集放射性成因Sr、Pb同位素(~(87)Sr/~(86)Sr_((i))=0.7120~0.7123,~(206)Pb/~(204)Pb=18.812~18.844,~(207)Pb/~(204)Pb=15.705~15.728,~(208)Pb/~(204)Pb=39.424~39.523)、具更低的Nd同位素值(εNd(t)=-10.9~-9.8)和更为古老的Nd模式年龄(tDM=1.36~1.43Ga)。以上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彭措林岩脉很可能起源于加厚的古老下地壳,相较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内其他的中新世斑岩而言,其岩浆源区含有更少的幔源组分和更多的古老地壳组分。锆石微量元素结果显示,岩脉的氧逸度较低(ΔFMQ=-6.7~+2.1,平均值为-1.4)。故而,彭措林埃达克质岩脉不具备区域成矿潜力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1)下地壳岩浆源区中新生幔源组分含量较少,指示了古老下地壳中岛弧幔源岩浆注入量较少,因而岛弧期堆晶至下地壳的金属硫化物极为有限;(2)较低的氧逸度导致岩浆萃取金属的能力相对较弱。结合前人研究可知,下地壳中新生幔源组分的贡献率是影响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后碰撞埃达克岩能否成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6.
藏南彭错林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岩石化学、常量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等研究,探讨了藏南彭错林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呈厚层状产出的绿色、棕褐色硅质岩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局部受Fe、Mn矿化,Al/(Al+Fe+Mn)比值小,在Fe-Mn-Al三角成因判别图解中,大部分硅质岩样品落入热水沉积区域,微量元素Sr、Zr、Cu、Zn和Ba含量较高,稀土元素∑REE较低,Ce负异常,Eu正异常,北美页岩标准化后配分模式稍向左倾,体现出热水沉积特征;在沉积环境判别图100×Fe2O3/SiO2-100×Al2O3/SiO2、Fe2O3/(100-SiO2)-Al2O3/(100-SiO2)和Fe2O3/TiO2-Al2O3/(Al2O3+Fe2O3)中,硅质岩样品投影到洋中脊和深海区域,说明形成于大洋中脊和深海盆地环境;硅质岩常量和稀土参数变化特征图显示,在剖面中PCL-1、PCL-5和PCL-7采样位置更接近热液中心;硅质岩的形成与板块的汇聚消减产生的以洋中脊和海底热点为中心的洋壳热水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147.
民久玛淡色花岗岩大地构造属于喜马拉造山带中东部的喜马拉雅地块,呈不规则状侵位于侏罗系普普嘎组碳酸盐岩中,其主要岩性为(含电气石)白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对白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年龄为:23±0.7Ma(MSWD=1.4),时代为中新世。属于新喜马拉雅阶段(Neo-Himalayan:26~13Ma),与藏南拆离系(STDS)活动时代相吻合。反映了STDS的活动促使了高喜马拉雅地区的快速隆起,产生淡色花岗岩,使喜马拉雅地区从挤压背景过渡到了伸展垮塌背景这一造山过程。为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年代证据。  相似文献   
148.
藏南邛多江地区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凤军  胡朋  江思宏  刘妍 《地质学报》2006,80(9):1342-1354
本文以邛多江变质核杂岩中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仲格耐和倾日二长花岗岩体及相关岩脉的代表性全岩样品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进行了系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2处花岗岩环(株)无论在岩相学和矿物学上,还是在元素地球化学方面均兼具壳幔型花岗岩特点,部分微量元素的特征比值和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完全可与高钾钙—碱性系列火成岩相对比。根据全岩样品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推断,仲格耐和倾日花岗岩环(株)是深源岩浆与地壳浅部岩(体)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并非是泥质类岩石通过深熔和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仲格耐和倾日花岗岩体的成岩作用与后碰撞造山作用晚期阶段大规模拆离构造活动有关,属后碰撞造山环境中的壳幔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49.
藏南查拉普岩金矿床特征、发现及时代约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查拉普岩金矿床是藏南著名的北喜马拉雅构造带中新发现的第一个也是最大一个岩金矿床, 是西藏境内迄今为止报道的首个卡林型金矿床.但它的发现只是藏南岩金找矿突破的前奏, 随着勘查研究工作的深入, 北喜马拉雅构造带在岩金或以岩金为主的金锑找矿方面将会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系统介绍查拉普岩金矿床成矿环境、成矿特征的同时, 对其成矿时代提出约束, 得出该类型金矿最终成矿作用与藏南大规模拆离系的形成和演化密切相关, 也显示北喜马拉雅与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在晚新生代成矿方面具有某种成因联系, 为该区进一步的岩金找矿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0.
作为喜马拉雅造山过程中的重要产物,藏南拆离系的发展和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紧密相关。因此,对藏南拆离系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和历史。虽然学术界对于藏南拆离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其形成机制仍然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选择藏南中部卓奥友峰地区进行研究,对侵入藏南拆离系下部的淡色花岗岩进行独居石和锆石U-(Th)-Pb定年。结果表明,该区域淡色花岗岩的活动时代为18~17Ma。前人分析得到这些淡色花岗岩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为~15Ma和~13Ma。结合前人热年代学工作,本文研究表明卓奥友峰淡色花岗岩在很短的时间间隔内(~4Myr)从~700℃冷却到~120℃,平均冷却速度超过100℃/Myr。在13Ma以后,淡色花岗岩经历了较为缓慢的冷却过程(~10℃/Myr)。这些研究结果可能指示了卓奥友峰地区藏南拆离系在17Ma或之前已经开始,一直持续到13Ma左右。结合高喜马拉雅变质作用和淡色花岗岩研究,本文认为藏南拆离系的启动和发展可能主要受到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在峰期变质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