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30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23篇
海洋学   351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71.
小藤壶类除少数种为深海产外,大部栖息于潮间带,附着于岩石、码头、树木、管道、浮标或船底,是沿岸附着生物的主要种类,在潮间带岩岸生物群落中常占一定的优势。种类的准确鉴定对分析潮间带生态和附着生物的生态研究及防除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早在1854年,Darwin就在藤壶科Balanidae下建立了小藤壶亚科Chthamalinae. Pilsbry (1916)将其提升为小藤壶科Chthamalidae,与Balanidae并列;1976年Newman& Ross对藤壶亚目Suborder Balanomorpha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分为3个总科(Chthamaloidea,Coronuloidea和Balanoide),他们将小藤壶科中壳壁带轮生副板的4属分出,建立鳞藤壶科Catophragmidae,与Chthamalidae一起置于小藤壶总科Chthamaloidea之下。 关于小藤壶类,国内仅有零星记载,缺少系统研究,特别是一些深水种尚无报道。本文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过去在全国沿海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写成,共报告小藤壶科9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1新种,1种为我国首次录。新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本文报告的小藤壶,分布于我国长江口以北海域的只有东方小藤壶Chthamalus challengeri Hoek,它大量出现在高潮带岩石上,对温、湿度变化的适应力很强,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周期性干燥和较大的温度变化幅度。其余种类则出现在长江口以南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其中白条地藤壶Euraphia withersi和楯形矮藤壶Chamaesipho scutelliformis分布广,数量大;中国四板小藤壶Tetrachthamalus sinensis Ren在海南岛和北部湾沿岸占优势。  相似文献   
172.
范航清  林鹏 《台湾海峡》1992,11(4):310-315
秋茄红树林不同季节落叶分解失重速率研究表明:落叶的干重损失速率是夏>秋>春>冬。就失重过程而言,最高的失重速率和季节间最明显的分解速率差异都出现于分解初期,淋溶作用很可能是引起这一分解特征的重要原因。落叶在林地滩面外滩(中潮带).中滩和内滩(高潮蒂)分解28d时的失重率分别为53.4%、44.8%和48.9%,即外滩>内滩>中滩。中潮带比高潮带具有较高的潮浸频度和滩面潮湿度,使得落叶在中潮带的分解快于高潮带。  相似文献   
173.
1长额虾总科简介长额虾总科 (Pandaloidea)属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软甲亚纲十足目腹胚亚目真虾次目 ,包括长额虾科(Pandalidae)和小海虾科(Thalassocarididae)两个科。该类群动物体多侧扁 ;头胸部比例较对虾总科者大 ,头胸甲发达 ,完全包被头胸部各体节 ;额角发达而长 ,某些种类额角极长 ;第一触角多具柄刺 ,第二触角鳞片发达 ;眼有柄 ;大颚具臼齿和门齿 ,大颚须通常3节 ;胸部附肢特化为颚足与步足 ,其中颚足3对 ,步足5对 ,第二颚足具7节 ,末节侧面附在第六节上 ,第三颚足具有或不具有外肢 ,第…  相似文献   
174.
杨孙楷  苏循荣 《台湾海峡》1992,11(4):359-362
锌在示波极谱图上具有敏锐的切口,在pH为2~3的HCl-NaCl介质中,可用EDTA直接滴定铝。当滴加EDTA至切口消失时,即达到滴定终点。对红树植物体中铝的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直观、操作简便、分析快速的优点,回收率相对误差在10%左右。几种红树体的不同部分铝的质量分数(干重计)分别是:叶为(6.69~29.9)×10~(-3),树干为(1.91~26.8)×10~(-3),常年生树枝为(5.54~29.8)×10~(-3).  相似文献   
175.
本属包括的种类不多,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及东非边缘浅海。个体较大,均为食用经济种类,有的种类为渔业捕捞对象。模式种为Rapana bezoar (Linnaeus)。 我国近海红螺属的种类,已往国内外都有不少报告,但迄今在种类鉴定上仍然存在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地理分布的记录也还有些混淆之处尚待澄清。 本文系统地整理了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潮间带采集的标本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标本,共鉴定3种。其中红螺Rapana bezoar (Lirinaeus)分布于东海及南海,根据其形态的地理变异,我们认为东海的红螺,与南海产者比较,是一个独立的地方性种群。梨红螺Rapana rapiformis (Born)仅见于南海。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主要分布于黄海和渤海,向南可见于厦门。以往定名的"强棘红螺" (Rapana peichiliensis Grabau et King, 1928)我们认为仅是脉红螺的一个生态型。红螺及梨红螺为我国与日本、菲律宾及印度洋的共有种;脉红螺为我国与日本及苏联远东海的共有种,近几十年来已进入黑海,为黑海的外来种。  相似文献   
176.
江锦祥  徐凤山 《台湾海峡》1992,11(4):291-293
帘蛤科一新种——扁平美女蛤Circe(Laevicirce)hongkongensis sp.nov.系于1988年采自香港大潭湾潮下带。新种的主要特征是两壳极扁平,铰合部宽阔,区别于本亚属的其他种。  相似文献   
177.
西沙群岛马尾藻种类较多,我们已在本刊12集上发表了“西沙群岛马尾藻科研究Ⅰ”,报道了五个种。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继续报道以下六种(其中包括四新种和两新记录),即:叶囊马尾藻S. phyllocystum sp. nov.,细囊马尾藻S. parvivesiculosum sp. nov.,西沙马尾藻S. xishaense sp. nov.,陀螺叶马尾藻S. turbinatifolium sp. nov.,粉叶马尾藻S. glaucescens J.Ag.,厚叶马尾藻S. crassifolium J. Ag.。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78.
褐牙鲆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褐牙鲆(Paralichthys olrvaceus)鳃氯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褐牙鲆鳃氯细胞主要分布于鳃小叶基部,具有微细小管系统和分泌腔。有丰富的线粒体,细胞核基位。根据氯细胞结构的不同,将其分为4种类型:I型氯细胞、Ⅱ型氯细胞、Ⅲ型氯细胞和Ⅳ型氯细胞。I型氯细胞胞体较大,细胞基质密度较低。微细小管系统发达呈细管状;Ⅱ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胞体较大,细胞基质密度较高,微细小管系统主要呈粗网状;Ⅲ型氯细胞外形不规则,细胞基质具有很高的电子密度,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胞内存在大量线粒体,分泌腔小;Ⅳ型氯细胞为扁平状,细胞体积较小,具有较大的分泌腔,但微细小管系统不发达。褐牙鲆鳃氯细胞系统是主要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相似文献   
179.
本文根据1975和1980年在西沙群岛调查采集时获得的新资料共报道滨螺科五种,分隶于2属、3亚属,并对以前发表的一种种名作了修订。  相似文献   
180.
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温排水排放前、后,自1993年1月20日至1995年2月28日对该站附近水域14个站位共进行6个航次的采样调查,收集鲷科鱼卵、仔鱼样本和同一站位的水温资料。结果表明,各站位的绸科鱼卵、仔鱼的分布在温排水排放前、后与水温变化密切相关。水域升温2—8℃对鲷科鱼类的产卵、孵化和仔鱼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鉴于目前升温水域范围只限在2nmile内,可以认为整个大亚湾鲷科鱼类的资源和补充尚未受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