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2篇
  免费   726篇
  国内免费   925篇
测绘学   155篇
大气科学   309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3673篇
海洋学   382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377篇
自然地理   448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65篇
  2018年   92篇
  2017年   111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144篇
  2014年   267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52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03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85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207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126篇
  1998年   161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37篇
  1994年   111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120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7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3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在野外地质和勘查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论述了赵楼井田构造发育、组合及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石炭-二叠纪成煤期后,多期性质、强度不同的构造作用相互叠加、改造,致使赵楼井田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发育次之。断裂构造主要有近NS、NW、NE及NNE向四组,其中以NE、NNE向为主,NW向断层组多为落差、延展长度都较小的断层。断裂以正断层为主,在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堑-垒构造组合,这种组合特征不仅使矿井构造更加复杂,而且使煤层的连续性受到破坏。井田东南部断层发育,断层叠加于早期的褶皱之上,破坏了褶皱的完整性.构成井田的构造复杂区。赵楼井田构造发育规律及成因机制的研究为今后矿井建设与生产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72.
湖北省主要煤系地层是下二叠统“梁山煤系”、上二叠统“龙潭煤系”和上三叠统-下侏罗统“香溪煤系”。“粱山煤系”和“龙潭煤系”主要分布在鄂东南、鄂西南地区,“香溪煤系”零星分布在鄂州-赤壁、远安-当阳、巴东-兴山、利川等地。研究认为:二叠纪成煤环境属近海型,而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属于内陆型。控制聚煤作用的主要因素有:①成煤环境为滨岸沼泽相区,沼泽发育之前沉积物若为砂质、粉砂质岩类,则含煤性好,反之若为泥质或粘土质岩类,则含煤性差;(爹煤系沉积的早期沉积基底剥蚀夷平为坳陷地带,到中晚期坳陷逐渐增大,能形成宽阔的聚煤(盆地)带;⑧地壳沉降幅度大,升降速度乎稳,泥炭沼泽发育时间长;④地壳振荡次数频繁,沉积旋回多,煤层厚度较大,含煤性好,反之.沉积旋回少或不完整,煤层少,且薄,含煤性差。通过分析有利的聚煤因素,提出了各煤系的找煤方向。  相似文献   
973.
研究区东部属低山丘陵区及山前侵蚀堆积阶地,西部为黄河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资源丰富.是灵武矿区的主要水源地,但由于地下水中氟离子含量较高,给地下水的利用带来了影响。通过对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中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地下水中氟的含量与水化学类型关系不明显,与PH值及钠/钙值呈正相关关系。初步探讨了影响地下水中氟含量的富集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区内潜水含水层氟含量变化大,常发生突变;承压水含水层则多呈渐变形式;地下水中氟含量的高低主要与补给源中氟含量的高低有关.  相似文献   
974.
王振山  董小辉 《地下水》2009,31(1):33-34
根据地下水位观测、气象、水文等资料与开采量,结合水文地质与地貌条件进行分析,总结影响该区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因素有气象、水文、人为等因素,并阐述了地下水位动态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75.
本次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简称大讨论)之目的,是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即找到重要矿种超大型矿床。要达到此目的,就是要按科学发展观办事,也就是要按找矿规律,特别是要按深部找矿新规律办事。但我们对深部找矿新规律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所以要把握好探讨规律与实现突破的辩证关系,即在探讨规律认识中实现突破,在实现突破过程中深化规律认识,  相似文献   
976.
1 地价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城市地价监测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及时地掌握城市的地价动态变化规律,提高地价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参与宏观调控能力,为政府及时掌握土地市场变化趋势,制定土地市场调控政策提供依据。具体看来,国家级目标是掌握重点城市的土地市场和地价水平与变化要求,出台一些宏观调控政策;  相似文献   
977.
正地理事物总是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地理事物的发展具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通常更多地注意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规律的教学,强调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而忽  相似文献   
978.
正昼夜长短的分布与变化是地球公转产生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而且也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之一。此类题目能够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以及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对地理思维要求较高,试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应予以特别重视,特别是昼夜长短中有很多有趣的对称现象,理解和掌握这些对称规律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迅速找到解题突破口,提升解题效率十分关键。  相似文献   
979.
本文以贵州六枝特区平桥萤石(锂)矿重点矿产资源大精查项目为基础,结合邻区大厂锑矿的硅化蚀变体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对成矿规律进行了探讨和总结。二者在地理空间、大地构造位置、成矿区带均为邻近关系。均位于褶皱隆起区内,且受层间构造控制影响。据重力解释成果推测二者深部均有中酸性岩浆岩隐伏。其硅化蚀变岩均位于碳酸盐岩/粘土岩界面之间,与上、下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关系。其矿化组合体现与硅化等系列矿化蚀变密切相关的中低温矿物组合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其"三位一体"成矿规律,认为二者均以深部隐伏的中酸性岩体为成矿地质体;以系列的碳酸盐岩/粘土岩界面为成矿结构面,并形成地球化学、矿物组合等系列的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三位一体"成矿规律的总结为该区域远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的深部勘查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80.
利用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区域1993~2012年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作出重力场动态图像和部分重力点值时序变化图,总结在这20年里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的活动规律,分析研究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区域及其临近区域较大震级的地震孕育过程中区域的重力变化情况,为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区域地震预测预报提供经验和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