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41.
吴兆录  李正玲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7,19(2):143-144,F0001,F0004
7月的贝加尔湖畔,天是蓝的,水是蓝的,时而绿油油的森林在苍翠欲滴的草地上蜿蜒起伏,时而莽莽林海中现出盛开鲜花的草甸,群山与湖泊之间,或悬崖峭壁,疾风凛冽,或平坦湿地,绿色,黄色,粉红色,看不见村庄,看不见农田,一切都那样的自自然然,如果没有笔直的柏油马路和来来往往的车辆,没有理由不相信这里是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42.
贝加尔湖为例,利用Jason-1测高卫星7年(2002—2008)、Jason-2测高卫星8年(2009—2016)的波形数据,采用极值法对波形进行重定,计算贝加尔湖水位异常时间序列。通过重定前后提取的湖面水位时间序列与4个实地测量站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波形重定前后的卫星测高水位变化数据与测量站数据差值的平均值能提高2 cm左右,波形重定后标准差相较波形重定前能提高40%左右,表明采用极值波形重定算法能显著提高卫星测高数据精度,可以作为一种计算波形改正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3.
李想  张雪芹  徐晓明 《湖泊科学》2022,34(1):219-231
气候变化对湖泊水位的影响是湖泊研究的关注热点.作为欧亚大陆最大淡水湖,贝加尔湖水位变化深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贝加尔湖水位升降将对维系流域生态系统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基于湖区气象站、水文站和湖泊水位观测数据,采用突变检验、变异系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过去40年贝加尔湖周边气候变化及其对水...  相似文献   
44.
中国春季沙尘暴年代际变化和季节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从文  徐康  张书萍  郭玲 《气象科技》2010,38(2):201-204
利用1954~2007年中国258个台站观测的月沙尘暴日数资料,北半球地表温度和美国NCAR/NCEP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春季沙尘暴日数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发现:中国春季沙尘暴日数与贝加尔湖地表变暖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该地区的地表温度变暖导致蒙古气旋活动和我国沙尘暴频率降低。利用该地区冬季对流层850 hPa温度与春季地表温度指数之间显著正相关关系,建立了冬季850 hPa温度指数预测中国春季沙尘暴频率的线性预报方程。通过22年回报检验发现,统计预报结果与多数台站观测的沙尘暴发生频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最大相关系数达到+0.4。其中,近22年的预报场与观测之间空间相关系数平均达到+0.4以上,均方根误差在1~2之间,表明该统计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业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
2009/2010年冬季云南严重干旱原因的进一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宋洁  杨辉  李崇银 《大气科学》2011,35(6):1009-1019
为了揭示2009/2010年冬季云南出现严重干旱灾害的原因,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南省台站降水资料计算得到的云南冬季降水指数,讨论了在北半球冬季(12~2月)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和云南省降水(旱涝)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在1961/19...  相似文献   
46.
利用1958—2001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探讨了热带太平洋(100°E~60°W,10°S~10°N)10 m风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联系。结果表明:1)热带太平洋风场异常存在两种主模态,第一模态对应中西太平洋一致的西(东)风异常,关于赤道呈准对称分布,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暖(冷)位相时风场的分布对应;第二模态则关于赤道呈反对称分布,西北太平洋存在显著的反气旋(气旋)式环流,中太平洋异常西风不再位于赤道上,而是南移到了10°S左右,对应ENSO暖(冷)位相向相反位相转换时的风场分布特征。2)两模态时间系数的主振荡周期不同,与ENSO循环的位相关系也不同。研究发现,当两模态呈正(负)位相分布时,贝加尔湖南侧(South to Lake Baikal,SLB)容易发生持续的高压(低压)异常环流。3)两模态与SLB异常环流的联系途径不同。第一模态正位相对应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暖海温引起的二极型Walker环流异常,SLB异常高压不仅能通过东亚沿岸北风和南海低槽的作用促进第一模态的前期发展,还对其后期维持起重要作用。负位相时,情况相反。该环流系统既与热带中东太平洋大范围垂直运动有关,还与邻近的中国东南沿海低层异常辐合有关;第二模态则对应热带西太平洋及东印度洋为主、大西洋为辅的暖海温引起的热带四极型Walker环流异常。此时热带西太平洋到东印度洋局地偏强的经圈Hadley环流可能是SLB异常环流维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7.
2012年6月狼山脚下罕见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利用Micaps数据、数值预报产品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2年6月25—28日发生在狼山脚下的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⑴500hPa亚洲中高纬在两脊一槽型环流背景下,贝加尔湖冷涡底部东移的短波槽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维持阶段中低层切变辐合系统垂直叠置激发的两次对流性强降水和副高东退阶段冷槽东移时形成的锋面降水相累加,是此次大暴雨的主要成因。⑵冷涡底部分裂东移的短波槽为触发强对流提供了动力条件。副高西伸北抬,河套东高西低形势建立,副高外围偏南和东南水汽通路形成与维持,为暴雨产生和持续提供了水汽输送条件。高、低空切变、辐合系统垂直叠置形成的动力不稳定;高、低层冷暖平流造成的热力不稳定;长时间水汽和热量输送、积聚,使高能、高湿舌伸入狼山南麓形成的位势不稳定;狼山脚下三面环山形成的地形抬升作用叠置在不稳定区上空,是强对流爆发的抬升条件。⑶副高西伸、维持、东退阶段是否相继出现并均能形成有利的强降水形势,达到强降水指标,是大暴雨预报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48.
49.
1990年代初夏季东北亚低压的年代际转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季东亚地区对流层低层受到一个陆地低压系统控制;该低压中心位于东亚的北部地区,文中称之为东北亚低压。基于NCEP/DOE、NCEP/NCAR、ERA-40和ERA-Interim四种不同的再分析数据,本文分析了夏季东北亚低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其转变的可能物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东北亚低压在1990年代初期存在一次显著的年代际转变, 之后低压强度减弱。对应此次年代际转变,东北亚地区对流层位势高度呈现为正压结构的正异常,其南侧的高空西风急流中心强度减弱。进一步,基于观测和简单线性斜压模式模拟结果,我们提出环贝加尔湖地区夏季气温增加可能是导致1990年代初期之后夏季东北亚低压减弱的原因。  相似文献   
50.
The Baikal biosphere reserve (Khamar-Daban Range, South Pribaikalye) demonstrates withering of fir forests, progressing from 1970's. As to possible reasons of this phenomenon concerned, there are many viewpoints; the main among them is the technogenic influence of the Baikalsk pulp and paper plant (BPPP) and Irkutsk industrial center (IIC) on forest ecosystem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now cover within the Baikal reserve, investigated by us earlier indicate that degradation of fir forests at present does not result from the transfer of industrial emissions from BPPP and IIC to places of growing fir forests. Aimed at further revealing of reasons of fir forests withering, we investigate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soil (as a substratum feeding trees) in the Baikal biosphere reserve. We studied brown mountain-forest and alluvial-turf soil predominating in the reserve, which are characterized by weak differentiation profiles, in places (at the slope's bottom) by significant (up to 2.5-3 m) thickness. Samples of 250-300 gr.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genetic soil horizons distinguished visually and roughly by the thickness. Total contents of heavy metals (HM)-Cu, Cr, Ni, Zn, Co, Mn, Cd, Li, Rb, Sr, their mobile modes of occurrence (m/m), extracted by acetate-ammonium buffer with pH=4.8 were determined. We also measured the concentrations of metals in the insoluble (fixed) residue (FR) obtained after extracting their mobile modes by atomic-absorption (Perkin-Elmer -503 spectrometer) method. The analytical error by this method does not exceed 1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