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6篇
  免费   255篇
  国内免费   26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1356篇
海洋学   163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油气成藏的脉动式探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邱楠生 《地学前缘》2000,7(4):561-567
在柴达木盆地和东营凹陷的油气储集层中分别发现了沸腾包裹体 (群 ) ,这是在国内的沉积盆地中的首次发现。文中介绍了这些沸腾包裹体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沸腾包裹体 (群 )的存在 ,是在异常高压带和断裂作用下流体发生沸腾作用的证据 ;说明在油气成藏的过程中 ,有缓慢的充注 ,更有快速的运移 ,油气的脉动式运移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是一种重要的成藏方式。由此建立了断裂作用下油气脉动运移的模式。  相似文献   
992.
中国西北侏罗系油气成藏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王昌桂 《地学前缘》2000,7(4):487-495
中国西北侏罗系油气田有 56个 ,分布在 7个侏罗系坳陷之中。文中根据侏罗系油气藏的烃源岩与储层匹配的关系 ,将油气藏分为自生自储、自生它储和它生自储 3种类型。以大量的实际资料为依据提出了自生自储型的油气藏分布规律 :在平面上 ,油气藏分布在成熟的有效烃源岩范围内 ;在纵向上 ,油气藏则分布在区域性优质盖层之下。侏罗系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 ,运移通道主要是断层。油气在成藏后普遍发生过 3次运移 ,使其在更新的层位中形成次生油气藏。侏罗系油气具有多次成藏期 ,主要成藏期发生在早白垩世末、老第三纪渐新世 ,最晚可跨到新第三纪中新世。文中利用自生矿物伊利石同位素年代分析方法定量地研究了吐—哈盆地 12个油田、准噶尔盆地 6个油田和民和盆地 2个井点的油气成藏期 ,提出吐—哈盆地油气成藏期主要有 4期 ,后 2个盆地主要有两期。  相似文献   
993.
994.
大气海洋油气质点受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从面平入手,讨论了地球球面质点在绕太阳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并推行球面质点所受各力的表达式,讨论了各力的函数关系及其变化性质,对有关各力进行比较归类,提出了各力的适应性及存在问题。展望了各力在大气、海洋、油气、板块等运动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5.
许鹤华  熊亮萍  汪集旸 《地质论评》2000,46(Z1):266-268
垂向流体运移对地层温度场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没有流体运移的情况下,温度场主要受传导作用的控制,而如果有流体运动的参与,则必受到流体运动的干扰.本文讨论了在两种不同的流体垂向运移的情况下,流体运动对温度场分布影响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可以用来反演储层温度、计算流体运移速度或估算断层内流体的流量.  相似文献   
996.
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上生下储“注入式”成藏机制   总被引:71,自引:1,他引:70  
迟元林  萧德铭 《地质学报》2000,74(4):371-377
三肇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部,是一个继承性深断陷-坳陷区。在上部坳陷中沉积了一套“上泥下砂”的地层。巨厚泥岩段底部的青山口组一段黑色泥岩是本区最主要的生油岩,在嫩江湖(Campanian)末期进入生油门限,明水期(Maastrichtian)末期一早第三纪晚期(Chattian)达到生烃、排烃高峰。在上覆大段泥岩封闭作用下,青一段地层形成超压,迫使油气向下排泄到下伏的扶扬油层储层。同时期,大量断开青一  相似文献   
997.
珠三坳陷有机包裹体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周雯雯  张伙兰 《岩石学报》2000,16(4):677-686
珠三坳陷由于其多样的烃源条件,多套生储盖组合,使得含油气系统复杂化,为了解我油气分布、运移、聚集和成藏的质规律,本文运用有机包裹体对该区的烃源、油气藏注入史以及油气运聚与断裂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中3采用荧光偏光显微镜、显微冷热台、显微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Rb-Sr同位素等多项有机包裹体分析技术,研究结果认为:珠三坳陷琼海凸起上的两其期有机包裹体无论是类型、期次、分布特征、均一温度还是成熟度,  相似文献   
998.
珠江口伶仃洋泥沙运动的沉积动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沛然  黄先玉  任杰  闻平 《台湾海峡》2000,19(3):304-309
珠江口伶仃洋是个多口门汇入的河口湾,其泥沙来源复杂多样,既有陆域来沙,又有海域来沙,这些泥沙进入伶仃洋以后,在径流作用、潮流作用、盐淡水混合作用及风浪等的影响下,不断地运移,形成“三滩两槽”的分布格局,7-年代中期以后,由于东部潮流作用及盐淡水混合作用的加强,受其压迫,西部泥沙物质不断向南、东南方向输运与沉积。  相似文献   
999.
胶州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分布特征和运移趋势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4  
汪亚平  高抒  贾建军 《地理学报》2000,55(4):449-458
应用激光粒度仪对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区的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获得了粒径分布和矩法参数。采用Blair-McPherson和Shepard分类方案,将沉积物划分出9种主要类型。以GaoCollins粒径真挚分析模型为基础,将采样区域通过一定技术处理,获得该区沉积物粒径趋势所显示的沉积物净搬运方向。结果表明,沉积物在海湾中心的垄脊和口门延伸至外海的深槽尾部是沉积物汇聚区域,与海流、地貌信息及重矿物方面的证  相似文献   
1000.
李旭  苏世林  文章  许光泉 《地球科学》2022,47(2):633-641
为了分析注入阶段地下水流速及含水层弥散度对单井注抽试验解析模型测算地下水流速的影响机理,通过采用GMS(groundwater modeling system)软件建立了单井注抽试验数值模型,通过与Leap and Kaplan(1988)近似解析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上述因素对解析模型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