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248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160篇
地球物理   118篇
地质学   642篇
海洋学   116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以2014年南海北部陆坡M站春、秋两季底流观测潜标回收为例,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潜标上浮过程中垂直运动特征。首先做出忽略水平海流影响、刚性连接以及主要部件外形简化等假设。通过刚性连接部分上浮数值试验,得到释放后各部件能够保持相对位置不变、整体上浮的结论。视整个系统为刚体建立了垂直运动模型。分别模拟两次潜标回收,模型与高精度超短基线观测结果的对比表明:整个上浮过程可分为加速上浮阶段和稳定上浮阶段;模型速度曲线与观测速度拟合线比较接近,给出的平均模型速度与平均观测速度均相差0.2m/s;模型能够反映出在稳定上浮阶段,稳定上浮速度随时间缓慢降低的变化特征;各部件上浮的垂直速度是振荡变化的。模型可为相关水下仪器回收工作提供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82.
以新建立的GPS超短基线场为研究对象,运用不同版本的GAM IT/GLOBK软件进行高精度数据处理,GAMIT软件的版本包括10.5、10.6、10.61和最新的10.7,对所选用数据进行基线解算和网平差.综合利用周边IGS站以及陆态网(CMONMC)的数据进行联合解算,采用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值、基线重复性、网平差后点位坐标稳健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认为,不同版本的GAMIT软件均可以对超短基线网进行高精度数据处理,解算结果精度均满足设计要求,相比之下,最新发布的GAMIT10.7版本软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解算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83.
林丹 《气象科技》2015,43(1):138-144
采用NASA Goddard Earth Science DAAC发布的2001—2010年MODIS水云云水含量和水云粒子有效半径资料, 选取西南地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分析了水云云水含量和水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多年平均空间分布特征,对年和季节平均水云云水含量和粒子有效半径进行了线性趋势分析,并进行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年和季节多年平均云水含量在海拔高的地方偏少,在海拔低的地方偏多;年和季节多年平均粒子有效半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云水含量相反。云水含量具有季节差异性,秋季和夏季是云水含量最丰富的季节,春季和冬季较少;粒子有效半径的季节差异较小。10年中云水含量呈减少趋势,春季和冬季云水含量减少趋势明显;而粒子有效半径无显著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4.
重庆“5.6”强风雹天气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陈贵川  谌芸  乔林  刘德  李强  张亚萍  王文芳  张焱 《气象》2011,37(7):871-879
利用常规观测、NCEP分析场及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重庆"5.6"强风雹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锋和副热带高空急流在风雹发生地近乎重叠的配置结构促进了次级环流的形成并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强烈发展;风暴天气发生前,下垫面强烈加热、低层增温增湿、中高层干冷对大气对流不稳定性增强的作用显著;对流有效位能(CAPE)、K指数、SI指数高值区边缘的强指数梯度区、对流抑制(CIN)的小值区以及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对大风冰雹的预报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雷达回波显示多单体风暴具有三体散射、弱回波区等冰雹回波特征,中层径向辐合和反射率因子核心的反复上升下降也是形成地面大风和冰雹的重要特征;四川盆地东部东北西南向山脉对冷空气的移动有阻挡作用,山脉之间的槽状地形为多单体风暴的持续发展保留了较大的空间,明月山南麓的地形起到了强迫抬升和触发的作用,由于地形的阻挡形成狭管效应,加强了下击暴流形成的地面大风,是形成11级大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5.
为了提高采收率,降低开发风险,以滩海地区某油田为研究对象,结合地质、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该油藏进行实时跟踪地质特征综合研究。应用地质建模、随钻测井、地质导向等技术,建立了精细的三维地质导向模型,并根据随钻测井数据和综合地质信息,实时验证构造和储集层信息,对导向模型不断校正,使模型与实钻结果一致,还以该模型为基础,优化水平井钻井的前进轨迹。结果表明,此种方法的应用降低了海上油田开发风险,能取得良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6.
随机介质模型的一种构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描述真实的地下介质特点,提出了一种局部随机位置或固定位置任意形状截取法并结合多尺度建模技术来共同构造随机介质模型的新方法。从现有的随机建模理论出发,在有效的建模区域内产生或者给定局部扰动位置,以此作为局部扰动分布区的中心点,引入局部扰动半径R和局部随机或给定扰动角度θ两个模型特征量,采用局部位置任意形状截取法并充填各种随机介质,从而构造各种不同的随机介质模型。给出了局部位置任意形状截取法的基本步骤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87.
以永新工区高精度采集的地震资料为例,对高精度勘探的面元细分方法及细分处理资料的分辨率进行了评价。首先给出了面元细分的方法及面元细分对地震资料分辨率的影响,介绍了现有的一些分辨率计算方法。对于纵向分辨率,主要从λ/4传统薄层分辨率和高截频二个方面进行了讨论;对于横向分辨率,从菲涅耳带半径、防空间假频、Lindsey分辨率定义、考虑偏移孔径的分辨率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研究,得出了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结论:①在现有常规检波器条件下,面元细分处理对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影响较小,其变化不大;②在单道记录信噪比已较高的情况下,想通过提高覆盖次数来提高资料的分辨率,其提升空间有限;③就横向分辨率而言,考虑偏移孔径的计算方法,结果比较准确;④对于东部地区,从性价比上考虑,覆盖次数150,200已能满足要求,太高的覆盖次数没有从本质上改进资料的质量。  相似文献   
88.
卢周芳 《探矿工程》2010,37(2):17-19
DP4井是中石化华北分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布置的一口充气欠平衡水平井,该井目的层为盒1段,地层压系数较低,压力系数范围0.83—0.99(平均0.93),为了有效保护气层,DP4井水平段全过程采用了充气欠平衡钻井工艺技术。欠平衡钻井工艺采用充气钻井液技术,通过该工艺在DP4井的实施,在盒1气层保护上取得较大成功。主要介绍了充气欠平衡钻井液技术的技术工艺、实施过程和现场实施情况,并对充气欠平衡钻井液技术在该井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89.
现场示踪剂监测周期大多为150~360d,不能准确判断监测周期之后注入水波及范围,并且对研究区两套油层分别优势注水方向、推进速度和判断油井来水方向(注水井或边水)等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介绍示踪剂模拟技术,并充分考虑示踪流体扩散、弥散现象的影响,在动态历史拟合、示踪流体已监测分析结果拟合基础上,对注水井水驱前缘及边水推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示踪剂模拟结果与现场示踪剂已监测情况基本吻合,可以利用数值模型对区块进行更长周期监测,弥补了实测过程中施工复杂、监测周期耗时等缺点;通过模型运算得出注水井水驱前缘状况、注入水波及范围、推进速度及优势注水方向,进一步对油藏两套油层注采渗流规律进行评价预测。  相似文献   
90.
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的工程性地面沉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上海地区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发的工程性地面沉降机理分析,采用数值分析和数学拟合方法,对盾构埋深、地层损失率、盾构半径和穿越土层性质等因素与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和最大沉降量之间的基本规律分别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给出了它们之间各自的定量关系式,并在盾构施工实例中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