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0篇
  免费   1455篇
  国内免费   774篇
测绘学   886篇
大气科学   115篇
地球物理   3995篇
地质学   2840篇
海洋学   322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495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245篇
  2021年   277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85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216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303篇
  2012年   343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349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52篇
  2004年   257篇
  2003年   267篇
  2002年   263篇
  2001年   260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22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235篇
  1996年   272篇
  1995年   278篇
  1994年   244篇
  1993年   210篇
  1992年   195篇
  1991年   161篇
  1990年   126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54年   4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以及误差分析,提出了用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四等水准时,不必保证前后视距相等,也不必进行对向观测,只利用球气差改正程序进行高差改正,就能提高精度和效率,并以实测数据为依据说明了其可靠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72.
首都圈地区现今地壳运动的GPS观测与构造活动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首都圈地区1992~2004年间280多个GPS点位复测资料,获得了该地区高精度的地壳形变速度场,相对欧亚板块的水平速度场由北向南由4 mm/a逐渐增加到9 mm/a;采用边界元(BEM)理论及位移不连续的多边形元素构建断层的三维模型,并利用均匀介质且各向同性的半无限线弹性空间模型反演计算了断层滑移量,模拟了GPS点位的位移场,在此基础上获得了主要活动断层和首都圈地区的地表、地表下15 km和25 km剖面的静态位移场、应力及应变场.结果表明,GPS点位的模拟位移场与观测值在南北向和东西向的误差分别为0.68 mm及0.77 mm,各个主要活动断层在1992~2004年间的构造活动较弱,随着深度的增加,剖面的应变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3.
利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结合GPS/Leveling方法计算韩国行政自治部管辖内30所GPS常年观测站天线基准点的正高。并联合进行对水准点和GPS常年观测站偏心点的重力测量,使用正高改正方法计算出其改正量,提高正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74.
应用探地雷达探测活动断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浅覆盖区采用探地雷达探测地震活动断层。通过实验确定出最佳的采集参数和数据处理流程,在雷达剖面上,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断层上部的形态特征、上断点埋深和岩土分层。结合钻孔资料,利用雷达剖面上对第四系覆盖的分层结果和上断点所在的层位可以分析和评价断层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75.
张涛  张爱民 《现代测绘》2008,31(2):16-18
本文首先介绍了南京市首级高程控制网的概况,接着重点讨论了跨江水准测量方法的选择,并全面分析了测距三角高程法影响精度的三个因素,结合南京市首级高程控制网全面介绍了数据处理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6.
传统的三角高程水准测量由于受地形起伏的限制,外业工作量大,施测精度和工作效率不高。本文采用全站仪对传统的三角高程水准测量方法进行了改进,并论述了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的原理和实际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77.
VC环境下最短路径算法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方便查找及显示最短路径的数据结构,对仅研究计算一条最短路径的Dijkstra算法加以了改进,并在VC下实现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所有最短路径的查找。  相似文献   
78.
依托“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工程,对晋城矿区进行了旨在提高小断层,小陷落柱探测能力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根据面元选择因素及该区地质任务,采用5m×5m网格进行野外数据采集;考虑炮检距、方位角、覆盖次数、排列片横纵比及煤层埋深(350~500m)等因素,采用中点放炮、60道接收,24次覆盖(横向4次,纵向6次)的8线16炮束状观测系统,基岩中激发。原始资料经同一处理流程后,获得5m×5m×1ms、5m×10m×1ms、10m×10m×1ms及2.5m×2.5m×1ms不同单元的三维数据体多个,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小断层,小陷落柱在其小面元叠加时间剖面、顺层切片及相干切片都有清晰的反映。实例说明,小面元采集技术可以提高对小构造的纵、横向分辨能力,满足山区对三维地震精确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   
79.
屯兰矿南五采区地形复杂,最大高差达271m,地表大面积为第四系黄土覆盖,激发困难。为探索研究小面元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效果。在常规三维地震勘区域内划出1km^2,采用5m×5m小面元进行采集。在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采取了加大激发井深、提高覆盖次数、减小CMP面元网格和加大接收排列等技术措施,做到“四小三高、二中一深、两个等高面”。通过插值、抽线及扩大面元处理。获得2.5m×2.5m×1ms、5m×5m×1ms、5m×10m×1ms、10m×10m×1ms以及不同叠加次数的三维数据体。资料解释工作主要是在5m×5m×1ms、2.5m×2.5m×1ms两个数据体上进行,解释落差大于或等于5m的断层6条,落差3~5m的断层8条;查明长轴直径20~30m的陷落柱4个。30~100m的陷落柱1个,大于100m的陷落柱3个。与相邻区常规三维地震比较,小面元三维地震勘探有利于对小陷落柱、小断层的控制和解释。  相似文献   
80.
安徽董岭花岗岩类的构造特征及侵位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怀宁董岭花岗岩类底辟滑覆构造体系是长江中下游地域独特的构造形式。花岗岩底辟构造是在中生代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背景下通过气球膨胀机制侵位至盖层内(燕山期),形成了围绕董岭几何中心的环状或半环状接触变质和韧性变形岩块。该花岗岩类其内部变形明显,岩相分带、分期清晰,围岩顶盖保存完好,围岩变质均匀,变形强烈,滑覆断层发育,糜棱岩典型等为特征,是一个罕见的盖层中花岗岩类底辟构造。后期在其北侧和东侧被月山—白子山冲断岩块所超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