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13篇
  免费   2723篇
  国内免费   3199篇
测绘学   104篇
大气科学   89篇
地球物理   1267篇
地质学   12847篇
海洋学   1001篇
综合类   700篇
自然地理   427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413篇
  2022年   496篇
  2021年   605篇
  2020年   436篇
  2019年   614篇
  2018年   442篇
  2017年   475篇
  2016年   541篇
  2015年   515篇
  2014年   758篇
  2013年   626篇
  2012年   655篇
  2011年   729篇
  2010年   627篇
  2009年   628篇
  2008年   644篇
  2007年   598篇
  2006年   584篇
  2005年   544篇
  2004年   494篇
  2003年   464篇
  2002年   488篇
  2001年   448篇
  2000年   454篇
  1999年   427篇
  1998年   363篇
  1997年   398篇
  1996年   349篇
  1995年   286篇
  1994年   275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207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39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4年   4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本文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立足东部箕状断陷盆地的特点,以冀中拗陷和二连盆地为重点研究对象,提炼出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在缓坡带,以风暴浪基面作为“陆架边角”的参照物,层序地层特征相似于海相被动大陆边缘背景;在陡坡带则截然不同,并以湖面与边界断裂的交点取代“陆架边角”,各体系域所含沉积体系与海相模式不尽相同,在盆地形成初期的层序,低水位体系域发育,湖泊消亡以后,主要发育高水位体系域。此外,本文还探索了层序地层与油气赋存的关系,指出富砂的“盆底扇”是今后勘探开发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2.
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建立了盆地形成过程中沉积充填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联。依据沉积充填特征、构造接触关系及区域地质背景,认为祁连山南部地区三叠纪盆地具有弧后前陆盆地的构造属性;综合分析年代学、沉积物性和盆地内部填充单元的差异划分出与柴达木岛弧带和祁连山南部弧后前陆盆地相关的区域大地构造单元。认为早三叠世-中三叠世中期,南部遭受俯冲作用持续向北挤压推覆导致盆地挠曲沉降;中三叠世中期-晚三叠世中期发生弧(东昆仑-柴北缘)-陆(巴颜喀拉地块)碰撞,祁连山南部盆地挠曲沉降增大,其间形成区域性断裂和不整合等盆地记录的地质事件;晚三叠世晚期祁连山南部盆地发生过补偿陆相填充,弧后前陆盆地消亡。  相似文献   
183.
西江主洼是珠江口盆地一个低勘探程度洼陷,油气差异聚集特征明显,但其机理不清。本文在断陷盆地油气成藏理论指导下,利用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开展了烃源岩、断盖组合、储集体系和运聚模式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裂陷期沉降、沉积中心有序迁移,造成主力烃源岩自东向西由文四段迁移至文三段、文一+二段,控制东、西部油气差异分布。恩平组区域性泥岩发育且晚期断裂缺乏,导致油气纵向上更易聚集于下构造层;区域泥岩减薄尖灭或晚期断裂切开盖层的区域,上构造层有一定油气分布。"源-汇"类型从宏观上控制储层优劣,影响下构造层油气富集程度;"仓储"运移是控制上构造层油气规模聚集的主要模式。下构造层古近系应作为重点部署方向,东部围绕文四段、西部围绕文三段、文一+二段烃源岩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展开;上构造层勘探需关注珠海组,在隆起周边寻找具备"仓储"运移模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84.
肯尼亚Anza盆地东南部地处东非裂谷系,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盖层。然而,该区域勘探程度较低,制约了对其构造体系的认识及油气勘探潜力的评价。文章基于研究区的重力异常数据,针对其构造特征的认识进行了数据处理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研究区发育规模较大的北西向基底断裂和规模较小的北东向盖层断裂,且北东向断裂切断北西向断裂;基底深度差异大,总体呈"两凹夹一隆"的特征,凹陷区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盖层;受北西向拉张断裂和沿构造软弱带发育的北东向断裂的控制,研究区划分为东部凹陷、中部凸起、南部隆起和西部凹陷4个构造单元,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85.
杨山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位于桐柏-大别山北麓,它具有明显的前陆盆地沉积特点,由早期(D2?—C1)的复理石建造到晚期(C1—P?)的磨拉石建造;古生物地理分析表明其与华北、扬子陆块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间不可能有古洋盆的存在,因而它应当是桐柏一大别造山带碰撞造山过程中形成的前陆盆地。杨山晚古生代前陆盆地的形成说明,扬子陆块和华北陆块的陆-陆碰撞起始于晚泥盆世之前(S3—D2),而桐柏-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事件则可能代表一次大规模陆内逆冲-推覆作用。  相似文献   
186.
丹池盆地热水成因硅岩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9,自引:7,他引:62  
周永章 《沉积学报》1990,8(3):75-83
丹池盆地硅岩(D31)属于典型的热水成因沉积物。它的显著地球化学特征之一是Sb.As和Ag富集,而REE贫乏,并且从近热水喷口→远离热水喷口,即沿着类碧玉岩→纹理状硅岩→块状泥质硅岩→硅页岩方向,元素、元素组合及稀土元素特征出现规律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7.
在羌塘西部的三岔口一带泥盆系拉竹龙组中发现规模较大的生物礁——台地前缘礁。下层礁体厚7.28m,上层礁体厚40.98m。两个礁体均为叠置礁,礁体由礁基、礁核、礁顶组成。剖面显示发育有礁前垮塌角砾、礁格架、礁间及礁后环境。泥盆纪生物礁的发现为羌塘盆地寻找油气资源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8.
李万华 《西北铀矿地质》2006,32(1):18-25,45
通过对酒东盆地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下白垩统目的层沉积环境和后生铀矿化特征等综合分析,确认下白垩统新民堡群第一岩组上段为该区主要找矿目的层位;铀矿化主要与冲积扇一扇三角洲平原沉积环境相关;铀矿化聚集部位受构造相对抬升块段及其内部相对低洼的向斜构造控制。初步认为该区找矿主攻类型为潜水氧化带型和潜水一层问氧化过渡型砂岩铀矿。  相似文献   
189.
吐哈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盆地。经过对吐哈盆地的综合地质调查、钻探评价和资料分析研究,预测出西南缘艾丁湖斜坡带、大南湖、沙尔湖、三道岭地区和塔克泉构造带为地浸砂岩型铀成矿远景区。铀成矿远景区由于构造作用的相对特殊性和差异性,可划分出断-超褶曲式、断-隆式、断-阶式、斜-断式(单斜式)4种构造型式,这4种构造型式对铀成矿作用过程产生不同制约。综合分析认为艾丁湖斜坡带、大南湖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构造条件最好:三道岭、沙尔湖虽具备局部稳定构造斜坡环境,但受构造影响,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190.
古近系双阳组是在吉林省伊通盆地莫里青断陷中,油气赋存的主要层位,储层主要为湖底扇和扇三角洲的砂体。依据双阳组储层的大量薄片、扫描电镜、粘土矿物分析的资料研究了该储集层的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阳组储集层:成岩作用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交代和溶解6方面的作用。双储集层中的自生粘土矿物蒙皂石向伊利石转化具有明显的特征:主要演化过程经历了蒙皂石渐变带,第一迅速转化带和第二迅速转化带,相应的成岩作用阶段可划分为早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A1期和晚成岩阶段A2期。依据在垂向上的成岩变化,建立了莫里青断陷双阳组储集层的成岩作用演化序列。在垂向上成岩作用的类型和强度均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了储层物性的垂向分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