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203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近年来鄱阳湖区农田已成为越冬白鹤的重要觅食地,白鹤在农田的数量动态研究尚不充分。本研究选择白鹤集中越冬的五星、康山垦殖场,采用样线法调查了2020—2021年越冬季两处垦殖场农田的白鹤种群动态。结果表明:7只白鹤2020年10月底到达五星垦殖场藕田觅食,11月有1523只,12月有693只,2021年1月有420只,2月1次调查记录到80只,3月白鹤北迁;康山垦殖场稻田白鹤数量在12月初开始增加,12月有1163只,1月有1536只,2月1次调查记录到543只,3月北迁。五星垦殖场农田白鹤数量高峰期在2020年11月,单次记录达2282只,康山垦殖场高峰期在2021年1月,单次记录达2000只。白鹤全球种群数量现存约3500~4000只,两个垦殖场越冬期单次调查记录均超过白鹤全球种群总数量的50%,农田对鄱阳湖白鹤越冬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2.
分别于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和2011年7月对鄱阳湖地区开展三个航次的科学调查,在分析实测数据基础上,利用TSM浓度应用HJ卫星CCD传感器数据,提出一种TSMI遥感反演的新方法,并与传统基于实测光谱与TSM浓度建立的方法对比分析,模型反演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7.5%和20.01%。实验结果显示,利用TSMI指数方法反演结果较优,不仅可以提高TSM浓度遥感反演精度,而且有利于解决内陆浑浊水体遥感监测中水色大气校正算法研究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3.
采用线路踏查法和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调查统计鄱阳湖滨多宝沙山沙地植物组成、优势类群以及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组成、多样性、生态习性和生活型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鄱阳湖滨多宝沙山沙地植物有129种,隶属于58科104属,其中被子植物为研究区沙生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居首位,其次为一年生植物,具有明显的亚热带荒漠属性;优势类群主要为蔷薇科(Rosaceae)、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2)土地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组成变化较大,固定沙丘上以特有种占优势,流动沙丘上主要是共有种,半流动沙丘上以共有种和稀有种组成;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逐渐降低;旱生植物比例增多,中生植物减少,湿生植物仅在固定沙丘阶段出现;一年生植物的减少,地下芽植物的增加,变化幅度较大的为半流动沙丘至流动沙丘阶段。  相似文献   
184.
鄱阳湖沙湖越冬白鹤的数量分布及其与食物和水深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摸清白鹤(Grus leucogeranus)的食物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的资源状况和水深对白鹤活动的影响,于1999~2010年期间,对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湖越冬的白鹤数量分布及其与食物刺苦草块茎和水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在沙湖设置固定植物样线,每隔50~l00m记录刺苦草及其块茎的数量和生物量,在视野能覆盖整个沙湖的制高点,定点观测白鹤的数量、分布和白鹤所处的水深.在这12a越冬期间,沙湖白鹤的多年总平均数量为46只,其中2002年、2006年和2009年冬季超过90只.11月至翌年1月是白鹤在沙湖比较稳定的时期,超过50只,其中12月是白鹤数量最多的月份,达到120只.白鹤在沙湖的中部偏南地带活动,北部和南端的数量很少.从栖息的植被带来看,白鹤几乎全部在以苦草(Vallisneria spp.)和眼子菜(Potamogeton spp.)为优势沉水植物的区域活动.沙湖刺苦草块茎的平均干重为5.92 g/m2,2005年、2006年和2008年的干重接近或者超过12 g/m2,2010年最少,仅为0.10 g/m2.在1999~2010年期间,沙湖白鹤数量与刺苦草块茎干重不相关,隆冬12月至翌年1月的白鹤平均数量与刺苦草块茎干重的相关系数为r=0.231.在沙湖,有58.15%的白鹤在水深为5~27 cm的环境中活动;其次,有30.63%的白鹤是在水深为40~45 cm的环境中活动.而没有白鹤在旱地和水深及至腹部(46~50 cm)的环境中活动.2010年鄱阳湖特大洪水对白鹤的影响比较大,发现有白鹤到草地上觅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5.
信江观景     
刘亚贤 《中国地名》2013,(12):48-48
信江,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发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南的玉山水和武夷山北麓的丰溪水,在上饶汇合后始称信江。干流自东向西流向,流经上饶、铅山、弋阳、贵溪、鹰潭、余江、余干等县市,在余干县境分为两支注入鄱阳湖,沿途汇纳了石溪水、铅山水、陈坊水、葛溪水、罗塘河、白塔河等主要支流。  相似文献   
186.
187.
刘冲  齐述华  汤林玲  何蕾 《地理研究》2016,35(12):2373-2383
蒸散是地球表层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其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鄱阳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WaSSI-C生态水文模型,利用气象数据、叶面积指数数据和土壤数据等估算1983-2011年鄱阳湖流域蒸散,分析其时空特征,并通过情景模拟定量分析植被恢复和气候变化对蒸散的影响。研究表明:鄱阳湖流域蒸散多年均值变化范围为741~914 mm/a,植被和降水量分布是造成流域蒸散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近三十年来鄱阳湖流域蒸散呈阶段性增长趋势,增长率为1.495 mm/a;植被、气温和降水对鄱阳湖流域蒸散的单独影响均为正向,但气温和降水的联合效应会导致蒸散下降;鄱阳湖流域蒸散变化的主导因素具有空间差异性,从整体上看,植被恢复是驱动蒸散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而气候变化是导致蒸散年际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8.
选择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差异较大的环青海湖地区和环鄱阳湖地区,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两地区近50年潜在蒸散,并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提取影响潜在蒸散的主要气候因子,探讨两地区的气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近50年来,环鄱阳湖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倾向率达到-2.2 mm·a-1,环青海湖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未呈现明显的变化特征,倾向率为-0.02 mm·a-1;两地区潜在蒸散年总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在影响潜在蒸散的各主要气象因素中,日照时数、温度、风速与潜在蒸散呈正相关关系,水汽压与潜在蒸散表现为负相关关系,不同地区各气象要素对潜在蒸散的贡献大小不同,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温度,其次是风速;但在局部可能出现其他气象因子的综合作用大于温度对潜在蒸散变化的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9.
任黎秀  和艳  杨达源 《地理研究》2008,27(1):128-134
鄱阳湖湖滨及湖口-彭泽段长江南岸有成群沙垄、沙山分布。2005年调查发现,可分为4个风成沙山期及7类沉积物。4个风成沙山期分别为95kaB. P.的老红沙山期、46kaB. P.的红沙山期、27kaB. P.~15kaB. P.左右的黄沙山期、250年来的近代沙山期。此外还有温暖时期沟谷里水动力作用下的次生堆积,湖滩上的风蚀残余沙以及黄沙山表面现代松散沙。比较不同时期风沙沉积的粒度组成,4个时期的风力大小基本呈现黄沙山期>近代沙山期>红沙山期>老红沙山期的状态,以上特点与末次间冰期以来多个亚冰期全球气候寒冷程度的变化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0.
<正>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保护好鄱阳湖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决策,打鄱阳湖牌、打生态牌,既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又能充分发挥江西的主要优势。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范围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构建四区(按主体功能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圈。战略定位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