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99篇
地质学   117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与水文情势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植被群落-水文参数直方图和计算敏感性指数,分析植被群落对水文条件变化的耐受性和敏感性,研究湿地植被群落与水文情势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内,不同的植被群落对水文情势变化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不同,苔草群落、假俭草群落对水文条件变化敏感性较低;苔草-廖子草群落、苔草-虉草群落和虉草-苔草群落对水文条件变化的敏感性较高,喜欢相对湿润的环境;南荻群落所能承受的水文条件变化范围较窄,喜欢相对干旱的环境。  相似文献   
92.
鄱阳湖流域抚河径流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蔚  张翔  邹大胜  黄燕平 《水文》2012,32(3):75-82
抚河是鄱阳湖流域第二大河流,其径流变化研究对揭示鄱阳湖水文情势演变规律和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采用鄱阳湖流域抚河上、中、下游8个主要水文站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抚河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及变化规律;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几十年内抚河年、月径流变化规律及与降雨的关系。结果表明:(1)抚河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但不均匀性在流域内空间差异较小;(2)受水利工程调蓄影响,径流年内分配越来越均匀;(3)不同年代年径流特性存在差异,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径流相对稳定,90年代中期到2002年,呈较明显上升趋势,2002年后,表现为下降趋势;(4)月径流变化有增有减,基本规律为枯水期(11月~次年3月)月径流量基本呈上升趋势,洪水期(4~6月)月径流基本呈下降趋势;(5)抚河的年降水量在2002年附近发生突变减少,与年径流量突变时间基本吻合,说明气候变化降雨量减少对近10年鄱阳湖流域抚河入湖径流的减少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3.
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WRFV2.2中尺度数值模式对鄱阳湖地区200 km×200 km范围内,2009年11月5日00∶00至2009年11月6日12∶00不同高度的气象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平分辨率为1 km的鄱阳湖地区大气边界层风、温、湿度场和廓线分布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模拟结果发现:白天鄱阳湖面上空存在着冷岛效应并伴随湖风,而夜间湖面上空存在着热岛效应并伴随陆风,湖面与陆地之间最大温差可达6 ℃;同时地形以及下垫面类型对鄱阳湖区风场的分布具有很大影响,夜间存在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低空辐合带,白天逐渐消失;此外受风场和地形作用湖面上空的湿度分布也不均匀,白天湿度层厚度低而夜晚湿度层厚度高,湖中心右侧湿度值大于左侧湿度值.模拟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鄱阳湖的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有助于了解鄱阳湖地区区域气候的特点,以及由于地形、地理环境、地表特征所形成的不同高度上的风、温、湿的分布规律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特征,为鄱阳湖地区局地天气预报、风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4.
鄱阳湖流域洪水遭遇规律和危险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洪水产生的机理和洪水遭遇情况,基于灾变度概念建立了2个评价指标,定量评价鄱阳湖流域洪水遭遇造成的危险程度。结果表明:洪水遭遇构成的危险程度随研究范围的扩大而增加;洪水过程遭遇比峰值遭遇会造成更大的危险;鄱阳湖洪水过程若与长江洪水过程遭遇,危险度约增加150%。  相似文献   
95.
江西鄱阳湖地区土壤酸化与人为源氮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西鄱阳湖地区是我国土壤酸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对比研究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发现,研究区土壤酸化趋势严重,强酸性土壤占研究区面积比例由58.22%上升到78.44%;赣江、抚河水系入湖区和饶河流域表层土壤酸化明显。研究区因施肥、大气干湿沉降和灌溉输入到农田的氮素分别为123.84 kg.hm-.2a-1、74.13 kg.hm-.2a-1、11.02 kg.hm-.2a-1。研究区因人为氮带入农田的H+为18.67 kmol.hm-.2a-1。化肥氮是引起土壤酸化的主控因素,氮沉降也是影响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pH与氮含量呈较差负相关,说明土壤中的有机氮对土壤酸化作用有限,增施有机肥和复合肥,适当减少氮肥,特别是铵态氮肥的比例,可以补充盐基物质的相对不足,达到缓解土壤酸化的作用。土壤pH与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适量增施含钙物质可以有效地防止表层土壤酸度降低。  相似文献   
96.
鄱阳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对形成演变过程的示踪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鄱阳湖大汉湖ZK04钻孔沉积物的粒度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沉积物粒度特征.结果表明,从湖滨到湖心沉积物粒度呈由砾石→粗砂→细砂→粉砂→黏土等逐渐变细的正旋回,其沉积时代可分为6个阶段:第1阶段(601~530 cm),M、KG、SD、SK都为曲线中最高峰,频率为4峰型,该阶段气候暖湿,彭蠡泽形成;第2阶段(530~3...  相似文献   
97.
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暴雨洪涝灾害分布情况,指出暴雨洪涝灾害防御在组织体系、部门联动、风险区划、防御规划、人员队伍、预警发布、灾防意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开展风险评估、制定防御规划、修订应急预案、健全法规体系、落实工程措施、完善组织体系、建立专业队伍、加强预警发布、构建联动机制、做好风险转移、开展科普宣传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8.
基于SWAT-X模型的抚河流域径流量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抚河流域的SWAT-X模型,利用其敏感性分析模块分析参数灵敏度,得出4个敏感参数CN2、Gwqmn、rchrg_dp、ESCO;采用沙子岭、南城、廖家湾、娄家村4个水文站1998—2005年月数据进行水文参数率定并评价模型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径流模拟值均达到拟合精度(相对误差、相关系数、效率系数),SWAT-X模型适宜于抚河流域的径流量模拟。  相似文献   
99.
鄱阳湖观鸟     
王小龙  ;叶学龄图 《地球》2009,(3):104-105
我国长江中下游,江西省北部,鄱阳湖西汉,以千年古镇——永修吴城镇为中心,每年10月至翌年3月,水落滩出,各种形状的湖泊星罗棋布,草洲湿地碧绿一片;鱼虾螺蚌丰富,水草野花飘香,美丽的水乡泽国风光,吸引了大批来自内蒙古大草原、东北沼泽和西伯利亚荒野的珍禽候鸟到此越冬。  相似文献   
100.
鄱阳湖湖区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金艳  史娜娜  邓祥征 《地理研究》2009,28(4):1022-1030
根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提出的评估概念框架,考察鄱阳湖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形成机理,构建了鄱阳湖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表征指标体系,并利用多主题1km栅格成分数据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鄱阳湖湖区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表征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形成了鄱阳湖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实现了各分区单元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辨识。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湖区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了支持功能、供给功能、调节功能和文化功能,它们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形成了鄱阳湖湖区的10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本文辨识了鄱阳湖湖区精细栅格水平上核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差异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本研究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区及其空间辨识方案,为鄱阳湖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开发与保育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