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3篇
  免费   351篇
  国内免费   483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314篇
地球物理   237篇
地质学   1006篇
海洋学   32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491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35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89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5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7年   2篇
  192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艾泽  常蕊  肖潺  陈鲜艳  张强  李威  李帅  龚文婷 《湖泊科学》2023,35(2):709-721
针对以往三峡水库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中,水库参数化方案简约及模拟时段未涉及成库以来高水位运行阶段等不足,在中尺度气象模式中,通过扩宽水体面积和抬升水位高度的方式对三峡水库引起的陆面参数变化进行描述,进而采用敏感性数值试验及统计分析等手段,评估了三峡水库成库以来高温干旱(2013年)和低温洪涝(2020年)年景下,关键气象要素对水库运行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典型年景下水库运行均会造成近地层气温降低(0.98~1.27℃)、相对湿度增加(3.9%~5.5%)和风速增大(0.43~0.68m/s),同时响应强度的日变化导致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较差减小、平均风速的日较差增大;尽管上述变量的变化幅度与该地区气候的自然变率相当,但水库运行对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范围基本限制于水库周边约2 km,垂直方向则大多低于200 m,对风速的影响范围可扩展至水库周边约12 km,垂直方向延伸至200 m左右,且响应强度均随水平距离和垂直高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尽管数值试验放大了三峡水库的气候效应,但作为典型的河道型水库,三峡水库成库以来的不同气候年景下,水库运行产生的气候效应基本限制在近地层、局地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2.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taken from the East China Sea of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re used as raw materials for phosphorus releasing experiment. It is found that after being thoroughly mixed with seawater for about 10 minutes, phosphorus released from the sediments reaches its maximum value. Adsorption kinetics can be fitted with both Elovich equation and two-constant rate equation. The releasing amou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ediments.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silty and muddy sediment is higher than from that dominated by sandy composition. For the desorption reaction, iron-phosphorus(Fe-P) is the most active one, with a releasing ratio higher than other phosphorus forms,followed by absorbed-phosphorus (Ad-P) and organic bound phosphorus (OP). All of them can be referred to as bio-available phosphoru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hosphorus in sediments can be released into seawater under suitable hydrodynamic conditions, and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nutrition state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marine biosphere.  相似文献   
993.
基于江苏省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的长序列监测数据,采取互相关分析法和线性回归法研究长江镇江典型段浅层承压地下水位响应长江水位的关系,运用小波分析法解析地下水位时间序列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4个站点的地下水位响应长江汛期变化,与长江水位相关性好,识别研究长江江段为水头边界;在2018—2022年的5年地下水位时间序列下,受2022年长江主汛期偏枯的影响,近长江站点的地下水位高低水位期的持续时间发生变化,高水位期时间减少1个月,低水位期增加1个月;离江岸最远站点的水位同比变化不能反映长江主汛期水位同比变化,站点的水位年振幅保持稳定,显示长江水位变化信号在浅层压含水层传播中出现了衰减与失真的现象。研究结果为地表水与地下水一体化调查与水资源联合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4.
1Introduction TheChangjiang(Yangtze)Riverdrainageba sinliesbetween25°and35°N,andbetween91°and122°E,withatotalareaof1.81×106km2anda populationof4×108.Itpassesthroughadensely populatedareawithwell developedindustryandag riculture,includingShanghai,the  相似文献   
995.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聚创新资源的核心支撑载体,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抓手。论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估计、Ripley's K函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平台整体呈现出集聚分布特征,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核心呈“品字形”的分布格局;② 基于不同等级和不同功能类型划分的各类创新平台均呈现出显著集聚的特征,但集聚强度和集聚状态存在一定差异;③ 创新平台总体和不同类型创新平台的空间集聚存在尺度效应,随地理距离的变化空间集聚趋势先增强后减弱;④ 创新平台的空间分异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金融实力、信息化程度、利用外资水平、人力资本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为交通可达性、城镇化水平、经济基础和创新氛围。  相似文献   
996.
减贫成效评估是近年来国际减贫战略研究中的热点议题,也是中国未来扩展减贫深度、提高减贫质量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论文基于“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构建涵盖经济、人口、社会和绿色4个维度12项指标的减贫成效评估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模糊集方法揭示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域减贫成效状况,引入空间自相关理论解析长江经济带减贫成效的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 2011—2017年间长江经济带整体减贫成效显著,区域间存在明显空间差异,上游地区市域减贫提升潜力较大;② 研究期内市域Moran's I均大于0且逐年上升,市域减贫成效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特征逐年增强;③ 研究期内减贫成效指数的LISA值存在区域差异,上、中游地区局域空间自相关较为显著,尤其在集中连片贫困区呈现“连块集聚”的关联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当前推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减贫,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科技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刚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4):825-833
城市旅游科技创新是长江旅游带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旅游科技专利申请总量作为指标,分析2000—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科技创新差异的时空演变格局特征。发现:(1)总体呈现显著且缓慢上下波动的演变特征,带内城市群旅游科技创新差异大小依次是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洲城市群。(2)空间分布形成“核心-边缘”的城市聚散发育格局,旅游科技创新较强的城市聚集于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及带内省会城市。(3)呈现锁定的高水平和低水平俱乐部,活跃的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俱乐部, 不同城市旅游科技创新差异类型之间发生转移的概率居多,尤其是2010—2017年期间向上转移类型的数量增加了11个,增加城市主要分布于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  相似文献   
998.
水库运行改变了坝下游水沙输移条件,在河道冲刷的同时,引起水位过程出现适应性调整.本文以长江中游荆江河段为对象,采用多项式拟合法,对比分析1991-2016年间分级流量一水位变化特征,采用基于河流动力学原理的分离变量法,识别河道冲淤、下游控制水位及河床综合糙率等变化对分级流量-水位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1991-20...  相似文献   
999.
长江干流江苏段44年来河道冲淤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  刘平  高正荣  白世彪  曹光杰  屈贵贤 《地理学报》2007,62(11):1185-1193
通常认为气候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将导致下游河道的淤积, 流域水土保持和水库建设引起的上游来沙量的减少将导致下游河道的冲刷。然而, 长江下游河道是如何对海平面上升和上游来沙量的减少做出响应的, 至今还没有直接的确凿的证据。在地理信息技术支撑下, 对长江干流江苏段(约330 km) 5 个时期1:25000~1:60000 的河道地形图进行了数字化, 建立了1959、1970、1985、1992 和2003 年河道数字地形图, 对河道的冲淤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 结果表明, 长江干流江苏段在1985 年前后发生过明显的河道冲淤转换: 由1959-1985 年之间的平均淤积状态转变为1985-2003 年之间的平均冲刷状态。主要原因是1985 年以后该河段的上游来沙量的减少。1959-1985 年之间长江干流江苏段河道的淤积过程, 存在着由上游向下游推进的“顺流堆积”现象。1985-2003 年之间, 下段冲刷速率大于中段和上段。  相似文献   
1000.
盐度和腐殖酸共同作用下的长江口泥沙絮凝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长江河口有机质含量丰富,盐度变化较大,因此研究长江河口以细颗粒泥沙为主的多因子共同作用下的絮凝有助于了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机制.通过实验研究盐度和腐殖酸共同作用对长江口细颗粒泥沙浊度变化影响的过程,从浊度相对变化率、絮团粒径和电位变化三方面综合分析了其絮凝机理,并且对絮凝体进行了红外和电镜分析,探讨了絮凝体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1)随着盐度增大细颗粒泥沙浊度相对变化率逐渐增大,粒径增大,而电位绝对值变小;(2)随着腐殖酸浓度增大细颗粒泥沙浊度相对变化率先略有升高后迅速降低,粒径增大,电位绝对值增大;(3)微观结构的分析表明腐殖酸是以腐殖酸盐的形式包覆在泥沙表面,同时也验证了河口中C-P-OM(C代表黏土,P代表阳离子,OM代表有机化合物)的泥沙絮凝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