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72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91.
用TRMM/LIS资料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闪电活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分析了1998~2004年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地区由星载闪电成像传感器(LIS)观测的闪电资料,发现了该地区LIS闪电活动的一些时空分布特征:闪电次数的年差异较大,最多年份是最少年份的3倍;7~8月盛夏季节是闪电高发期,闪电次数和日数分别占全年的70%和60%;闪电高发期间的抬升指数(IL)小于-2℃;7~8月闪电主要集中于午后,3~6月则集中在上半夜;上海地区单日LIS闪电次数超过8次时,多伴有强对流天气和短时强降水;长三角地区的闪电活动区主要分布在上海的东部,部分沿江、沿湖地区和浙江的龙门山等山区;水域闪电少于陆地,大城市城区下风方向闪电活动较多,部分雷暴刚入海时有加强的趋势。分析表明: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等是造成闪电时间分布的主要原因;地形的动力作用和下垫面的物理特性及其差异是造成气候意义上中小尺度闪电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对LIS闪电定位资料进行了探测效率订正,根据LIS注视时间计算了闪电密度,并与地基闪电定位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进行了对比。LIS闪电活动特征的分析,对雷暴预警和防灾减灾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92.
南美闪电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95年6月—2003年2月LIS/OTD卫星闪电资料和NOAAExtendedReconstructedSST海温资料,采用EOF和SVD分析技术,对南美闪电活动的空间异常特征、时间变化规律及其与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EOF分析结果表明,其前两个载荷向量可以较好地反映南美闪电整体异常结构,即全区一致型和南北反相型。在ElNino期间,南美闪电并未出现全区一致性的显著异常。南北反相型的空间异常结构则与Nino3区的海温变化有密切联系。SVD分析发现,20°~30°S,110°~130°W和10°~5°N,160°W~180°区域的海温异常和南美秘鲁及巴西东部的闪电活动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93.
覃章 《广西气象》2005,26(1):57-57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中有10种天气现象不需记起止时间。这10种天气现象中轻雾、烟雾、霾、积雪、闪电、尘卷风生成和消失有很具体的标准划分,但对于冰针、露、霜、结冰四种只有生成的划分标准,没有消失的划分标准。其中露和霜这两种天气现象转记比较难把握。为此,笔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694.
2007年6-7月江西雷电灾害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2007年6—7月江西雷电灾害特别严重的事实,从闪电定位资料、天气形势背景、对流不稳定指数,以及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异常频繁的闪电和较高的闪电密度,是造成江西2007年雷击人员伤亡重于往年、重于其他省份的重要因素。雷击死亡人数与闪电次数和闪电密度相关性较好,当闪电密度≥2.0次/km2时,发生雷击伤亡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副高位置不稳定、短波槽移动频繁以及不稳定指数偏强,是江西雷电频繁发生的天气背景条件。当雷达组合反射率强度>54 dBz、回波顶高>12 km、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40 kg/m2时,江西易产生强雷电。  相似文献   
695.
利用耦合有起电和放电物理过程的中尺度起电放电模式WRF-Electric,开展了华北地区连续3年(2015—2017年)的闪电活动预报试验。结合全国地闪定位观测资料,针对不同影响范围雷暴类型和预报时间,对数值预报结果开展点对点的定量检验,评估模式对闪电活动的预报能力及特点。结果表明:WRF-Electric中尺度模式具备一定的区域闪电活动预报能力,在起报后的6~12 h对闪电活动区域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雷暴落区预报的点对点定量检验中,模式和业务预报在华北主汛期(6—8月)的预报临界成功指数(CSI)均为0.1,模式对于活动范围较小的局地性雷暴过程的预报更具参考价值。模式预报的闪电活动范围相对集中,闪电活动密度偏高,预报的主要问题存在于放电参数化方案的设计。应当考虑到模式空间分辨率对云内电场强度的影响,合理降低闪电参数化中的放电阈值以扩大预报的闪电活动范围。模式在闪电密度的定量预报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单次放电中和电荷量应当更符合观测事实。  相似文献   
696.
雷暴云内电荷水平分布形式对闪电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定量探究雷暴云内电荷水平分布形式对闪电类型和先导传播行为的影响,建立了典型雷暴云电荷结构模型,引入控制电荷水平分布的参数,利用改进的随机放电参数化方案,开展二维高分辨率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主正电荷区电荷水平分布不均匀且向中心聚集时,产生的闪电类型多为正地闪和正极性云闪,随着电荷水平分布趋于均匀,闪电类型转变为负地闪;主负电荷区电荷水平分布趋于均匀时,闪电类型由负地闪向正极性云闪再向正地闪转变;闪电先导传播特征有较大差异,电荷分布密集不均匀时,先导被束缚在电荷高密度中心,主要在电荷区内发展,当电荷分布单一均匀时,先导能穿出电荷区并水平延伸十几至二十多千米。分析两个电荷区之间的电位分布发现,电荷区电荷水平分布趋于均匀时,位势线向电荷密度中心集中,整个位势阱水平延展,闪电触发点的初始电位值有较大差异,有利于闪电类型和先导传播行为的改变。  相似文献   
697.
利用4月5日贵阳市三维闪电定位监测资料、贵阳和都匀雷达资料以及灾情调查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乌当区水田镇和南明区两个降雹个例雹云发展演变过程中闪电频次变化进行分析,得到两个降雹个例降雹时间点前后闪电频次的变化特征,为今后开展贵州地区冰雹与闪电相关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8.
利用闪电监测定位系统获取的洪雅县2011—2015年地闪数据,分析洪雅县境内雷电流强度、陡度等参数,结合GB50057—2010探讨洪雅县雷电参量与雷击大地年平均密度,为洪雅县的雷电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9.
ABSTRACT Data from the World Wide Lightning Location Network (WWLL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lightning activ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ximum sustained wind and lightning rate in 69 tropical cyclones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from 2005 to 2009. The minimum lightning density was observed in the category 2 typhoon Kong-Rey (2007), with a value of only 1.15 d-1 (100 kin)-2. The maximum lightning density occurred in the category 2 typhoon Mitag (2007), with a value of 510.42 d-1 (100 km)-2. The average lightning density decreased with radius from the typhoon center in both weak (categories 1-3) and super (categories 4-5) typhoons. The average lightning density in the inner core of super typhoons was more than twice as large as that for weak typhoons. Both groups of typhoons showed a near-monotonic decrease in lightning density with radius.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lightning activity was more active in typhoons that made landfall than in those that did not. The me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accumulated flashes within a 600-kin radius and the maximum wind speed in the weak typhoons and super typhoons was 0.81 and 0.74, respectively. For more than 78% (56%) of the super (weak) typhoons, the lightning activity peaked before the maximum sustained wind speed, with the most common leading time being 30 (60) h.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for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lightning activity might be used as a measurement of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yphoons.  相似文献   
700.
利用西南地区观测的6次产生双极性窄脉冲事件(Narrow Bipolar Events,NBEs)的雷暴个例,讨论了正、负极性NBEs与常规闪电、雷达回波所表征的雷暴强度的关系。6次雷暴均产生两种极性的NBEs,其中1次雷暴产生了较多的负极性NBEs,数量超过正极性NBEs。统计分析表明,NBEs与40dBZ回波体积(V40)表征的雷暴强度之间并没有类似常规闪电的正比例线性变化关系,大部分NBEs发生于V40的较大值范围内,在V40的低值区域较少发生。相比正极性NBEs,负极性NBEs更集中产生于雷暴对流发展强烈的阶段,产生较多负极性NBEs的雷暴对流发展也更为强烈。从空间分布结构上看,正极性NBEs出现在强对流核心的外围区域,负极性NBEs集中产生于强对流核的云顶附近。负极性NBEs的产生对雷暴发展的强度具有较好地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