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2007-2018年浙江省ADTD闪电定位资料,分析了该地区多回击地闪分布及相关参数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多回击地闪占总地闪的26.74%,其中正闪以单回击地闪为主;正、负闪平均回击数分别为1.04次和1.65次,最大回击数分别为5次和21次.回击数和地闪数存在较为一致的年际变化,正、负多回击地闪日变化分别呈多峰和...  相似文献   
12.
比较研究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S)与盘鲍(H.discus discus)(J)正反交F1及其亲本自繁后代的卵裂速度和孵化速度,以及杂色鲍与盘鲍杂交F<,1>及杂色鲍自繁幼体的成活率.在22~23℃下,杂色鲍自繁后代的早期发育速度快于盘鲍自繁后代.杂色鲍和盘鲍2细胞期分别为授精后45.3...  相似文献   
13.
依据最大熵原理求解出地震震级和地震间隔时间的最可几分布和威布尔(Weibull)分布。以甘肃天祝为例,应用极值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和威尔分布模型以及K-S检验和直方图检验2种方法,分别对该地区实际地震数据进行检验。所得结果与理论求解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西北干旱区两种典型荒漠植物1 a生幼苗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对降雨格局变化的响应,在野外设置了双因素总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时间控制试验,测定了不同生长季节幼苗的生长及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1)总降雨量增加30%对两种荒漠植物地下根系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但促进了地上部分的生长,其中红砂株高、基径分别增加了25%、29%,白刺分别增加了10%、48%,在降雨间隔时间延长的情况下其效果更显著(P<0.05);总降雨量减少30%虽对两种荒漠植物株高和基径无显著影响(P>0.05),但促进了两种荒漠植物地下垂直根系的生长,红砂和白刺主根垂直深度平均分别增加了21%、40%,且降雨间隔延长其效果更显著(P<0.05)。(2)在总降雨量增加30%和降雨间隔时间延长的情况下,两种荒漠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达到最大值;而总降雨量减少30%,降雨间隔时间较短的情况下,两种荒漠植物倾向于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地下,根冠比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64、0.78。(3)总降雨量增加降雨间隔时间延长的大降雨事件将有利于两种荒漠植物幼苗生长,然而这种促进效应依赖降雨间隔时间;降雨量适当减少虽抑制了两种荒漠植物幼苗地上生长,但增大了根冠比,改变生物量分配模式是其适应干旱胁迫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乔勇  白涛  续继峰 《地下水》2006,28(3):107-108
碾压混凝土坝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大量的铺筑层面,层面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坝身的整体强度和防渗,还会影响到大坝安全.本文结合舟坝大坝碾压混凝土层面的施工,对舟坝大坝碾压混凝土层面的控制和处理方法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一些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为提升黑龙江测震台网运行的连续率及可靠度,汇集2018—2021年31个观测站的历史故障数据,通过计算R(t)、MTBF等参数对测震系统及其子系统的故障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各子系统平均单次维修周期、故障时长占比、综合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通信、供电、测震、综合系统的可靠度依次为0.78、0.91、0.82、0.51。分析认为,黑龙江测震系统可靠度较低,故障频繁,外部通信故障时长、观测站测震系统维修周期均较长,这是影响测震台网运行连续率的主要因素;从时间上来看,各系统冬季故障较少,夏季较频繁。  相似文献   
17.
系统分析了华东地区1900年1月—2016年12月5级以上地震目录,对其中M≥5.0,M≥5.5,M≥6.0的三个震级档的地震间隔时间进行详细地研究。同时,基于Weibull分布,构建了华东地区上述三个震级档的Weibull概率预测模型,建立了具有概率预测水平的三级预测预警指标,对未来华东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趋势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18.
周原的历史演变与渭河大断裂的最新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易学发  师亚芹 《地震学报》1994,16(3):341-345
利用周原原面的历史演变资料, 分析了渭河大断裂带(西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垂直差异活动速率。结果表明, 该断裂在明代时期表现出最大的垂直差异活动速率, 约为6.4mm/a, 与渭河断裂在15-16世纪出现的强震活跃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根据这种对应关系, 对渭河断陷有8级左右地震发生的强震活跃期间隔时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合肥地区地闪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观测资料 ,分析了利用闪电辐射场信号大容量采集系统观测到的合肥地区地闪回击特征。结果表明 ,每次地闪回击数频率分布并不表现为简单的指数衰减特征 ,回击数在 5次以下的各回击数出现频率几乎相当 ,单次回击地闪的比重只有约 1 5 %。平均地闪回击数为 4 .2次 ,观测到的最大回击数为 1 6次。地闪回击归一化电场强度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1 69例首次回击平均电场强度为 9.3V·m- 1 (归一化到 1 0 0km ,下同 ) ,485例继后回击的平均电场强度只有 4 .5V·m- 1 。 480例继后回击与首次回击场强之比平均为 0 .6 ,有 1 8%地闪过程至少有一次比首次回击强的继后回击。相邻两次回击间隔时间呈现对数正态分布特征。观测到的最短回击间隔为 1 .6ms ,约 30 %的回击间隔 >1 0 0ms,在40~ 1 0 0ms之间的回击间隔比重约为 50 %。回击间隔时间与间隔前后回击相对强弱之间存在系统性的变化趋势 ,当两次回击间隔在 40ms以下时总是以‘前强后弱’的回击组合占主导地位 ,相反 ,当回击间隔时间增加到 >1 0 0ms时 ,约 55 %的回击间隔表现为‘前弱后强’的回击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