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02篇
  免费   4041篇
  国内免费   6728篇
测绘学   1124篇
大气科学   2851篇
地球物理   2956篇
地质学   12240篇
海洋学   3106篇
天文学   223篇
综合类   1170篇
自然地理   1501篇
  2024年   191篇
  2023年   749篇
  2022年   762篇
  2021年   843篇
  2020年   792篇
  2019年   952篇
  2018年   740篇
  2017年   780篇
  2016年   807篇
  2015年   910篇
  2014年   1320篇
  2013年   1051篇
  2012年   1229篇
  2011年   1239篇
  2010年   1168篇
  2009年   1142篇
  2008年   1161篇
  2007年   1207篇
  2006年   1215篇
  2005年   993篇
  2004年   899篇
  2003年   596篇
  2002年   419篇
  2001年   461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441篇
  1998年   441篇
  1997年   313篇
  1996年   261篇
  1995年   284篇
  1994年   224篇
  1993年   245篇
  1992年   237篇
  1991年   187篇
  1990年   164篇
  1989年   131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58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3年   5篇
  1954年   4篇
  1947年   5篇
  1943年   4篇
  193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物质海 -气通量计算新建议中将物质海 -气通量计算公式 F=K(CL- b Cg)中的 CL 用CL ( SML ) 代替。本文着重于对公式中质量迁移系数 K的讨论。在测定了海水微表层、次表层水粘度并同时测定了其它一些化学参量基础上 ,得出如下结论 :海水粘度与盐度、碱度有一定相关性 ;微表层与次表层海水的粘度变化小于 3%。因此 ,海水微表层效应影响 K值 ,与海水微表层效应影响物质浓度相比 ,可以不考虑。  相似文献   
82.
一种新的波浪变形三维数值模式──0-1混合型边界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边界元法模拟三维波场波浪变形的数值计算精度,借鉴常数元和线性元剖分方式、波势函数及波势函数法向导数对单元节点设定的各自适应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单元剖分模式──0-1混合型边界元,以控制和减缓由于计算误差累计而造成的波浪数值计算上的“横向振动”,借此结合边界元法的分区模式可实现较大范围的波场线性波浪变形计算,并为时域内的波浪非线性变形计算提供时间步长的数值保证.  相似文献   
83.
北黄海盆地中新生代沉积环境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北黄海盆地是晚中生代和早新生代形成于东北亚陆壳之上的一系列NE-SW向裂谷盆地中的一个,以新生界盆地迭置于中生界盆地之上的双层结构为特征,盆地的演化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主要为陆相沉积,其中上侏罗统深湖相沉积机能是盆地内的主要烃源层,对盆地的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4.
使用1979年1月至1984年12月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对热带地区积云对流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积云对流活动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积云对流区主要是东西向,位于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近赤道地区;夏季则北移至北印度洋和菲律宾附近的西太平洋地区。低纬地区积云对流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位移,北印度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主要集中在5—10月,7—8月位置最北;北半球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则主要集中在6—11月,8—9月位置最北。标准差分析表明,冬季北半球热带西太平洋、赤道中太平洋及热带印度洋东部地区积云对流的年际变化最明显。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的主要空间型反映了赤道中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阿拉伯海和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结合遥相关计算还表明秋云对流存在4种遥相关型,即2种东西向偶极型涛动型、西太平洋型和北印度洋型。  相似文献   
85.
热带太平洋海气热交换年变化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林  沙文钰 《海洋学报》1996,18(2):32-40
本文用块体动力学公式计算了热带太平洋潜热、感热通量,并用EOF方法分析了这两类热通量的时空分布以及影响它们的因素.结果指出,热通量的模态1反映了太平洋海气热交换的基本气候特征,中、西太平洋的暖池就是这种气候特征下的具体反映;模态2说明了海气热交换与海流和海陆分布有密切联系;模态3反映了下半年海气热交换的加强,为热带太平洋ITCZ的活动提供了能量.东太平洋,感热通量和海气温差分布型十分相似,而西太平洋,则取决于全风速的量值.潜热通量的时空分布主要取决于全风速的时空分布,和比湿差的分布型相差较大.赤道以北中、西太平洋风速异常是导致气候异常的关键.北半球ITCZ云带是由其海面热通量变化所决定;西太平洋SPCZ云带是由其海表温度和海气温差所决定.  相似文献   
86.
87.
最大熵法与传统法海浪谱估计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浪功率谱是描述海浪波面随机过程的基本特征参数,它既可研究海浪能量相对于频率的分布,又可研究海浪波面对外表现的统计规律。因此,准确求出海浪频谱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目前常用的海浪频谱估计自相关法和周期图法,它们都引进一些假设及某种权函数的主观意志。  相似文献   
88.
太平洋东南海域表层地转流场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2~2001年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遥感资料分析了太平洋东南海域(5°~55°S,70°~120°W)表层流场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赤道流的季节变化主要体现在流速上,而秘鲁海流和西风漂流主要体现在流轴位置的移动上。表层流场的年际变化受El Nino影响,在El Nino期间,南赤道流和秘鲁海流均发生流向偏转现象,大部分海区流场被削弱(除低纬度海区外),而在其后的1998年La Nina期间,流场则重新被加强,西风漂流无明显的年际变化。  相似文献   
89.
根据已知的β-胡萝卜素酮化酶(β-carotene ketolase,BKT)的cD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长距离PCR扩增获得了bkt基因的cDNA完整编码片段及基因组DNA片段,并对这些片断进行了序列测定。cDNA和基因组DNA比对结果表明该基因至少包括5个内含子,它们的剪切位点皆符合GU-AG规律。在比对结果中同时还发现一个19bp的短序列重复,该重复序列在bkt的cDNA和基因组DNA上都发生了多次重复,推测在BKT的表达调控中可能具有一定功能。另外,在序列比对过程中还发现本实验所获得的cDNA和基因组DNA序列与前人报道的cDNA序列之间都存在多处单碱基差异和19bp的短序列差异。  相似文献   
90.
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十·五"期间,我国开展了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的业务化研究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渤海三维海洋温度和海流数值预报系统研制完成,并于2003年10月,开始试预报.本文对该预报系统以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