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117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378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雷诺数对藻类垂向分布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安强  龙天渝  刘春静  雷雨  李哲 《湖泊科学》2012,24(5):717-722
为研究紊流水体中藻类的垂向分布特性,依据三峡水库次级河流回水段的水动力状况,自行设计了水流实验装置,选取次级河流回水区水华高发时段的气候状况和营养盐水平为实验条件,研究了雷诺数对蓝藻、绿藻和硅藻垂向分布的影响以及雷诺数对不同水深处藻类的悬浮和聚集行为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光照强度为5000 lx的富营养水体中,当断面平均流速在0~0.005 m/s、雷诺数在0~1750时,蓝藻主要悬浮聚集在0.2~0.8 m的表层水体中;而当断面平均流速在0.1~0.5 m/s、雷诺数在35000~175000时,硅藻主要悬浮聚集在0.2~0.8 m的表层水体中;与蓝藻和硅藻相比,绿藻适宜的雷诺数范围更宽,当断面平均流速在0~0.05 m/s、雷诺数在0~17500时,绝大部分的绿藻都能悬浮聚集在0.2~0.8 m的表层水体中.  相似文献   
92.
武汉东湖主要湖区的藻类与营养型评价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况琪军  夏宜琤 《湖泊科学》1995,7(4):351-356
对东湖9个湖区藻类的群落结构、生长潜力、初级生产力和营养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9个湖区藻类的种类组成无明显差异,绿藻为主,蓝藻和硅藻次之;藻类的生长潜力和初级生产力各湖区差异较大,均以茶港湾重污染区最高和牛巢湖最低。根据各项指标综合分析,9个湖区水质优劣的顺序是:牛巢湖、汤林湖、后湖、郭郑湖、菱角湖、筲箕湖、庙湖、喻家湖和茶港湾重污染区。对东湖的大水面郭郑湖40年来藻类的有关参数进行比较发  相似文献   
93.
南海污损生物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污损生物的研究包括生态学、附着机理和防除研究3个方面,其中生态学是基础,附着机理是核心,而防除研究则是解决生物污损问题的终极目标。回顾了中国南海多年来污损生物研究的发展历程,论述了该海区污损生物的主要生态特点,并从生态学角度、生物附着机理和防除手段的研究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4.
流速对浮游藻类生长和种群变化影响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集夏季崇明岛中心湖原水,在环形有机玻璃水槽开展了不同流速对浮游藻类生长和种群变化影响的研究.相对于静止水槽,实验前期不同的流速条件均对浮游藻类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后期浮游藻类叶绿素a含量均稳定在一定水平,且流动水槽中叶绿素a含量略大于静止水槽,这可能与静止围隔中出现大量枝角类浮游动物有关,而流动条件则抑制了浮游动物的生长,减轻了对浮游藻类的捕食压力.水体流动导致了浮游藻类种群的变化,蓝藻的迅速消失、绿藻和硅藻形成生长优势是主要特征,表明持续的流动条件是导致浮游植物种属减少和群落结构变化的直接原因.该研究可为调水引流在河道、湖泊和水库中的富营养化控制和水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95.
新安江水库(千岛湖)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为探索新安江水库(千岛湖)水质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09-2010年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结合文献资料,对新安江水库水质时空变化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透明度、总氮、总磷及叶绿素受水文季节变化过程、浮游生物生长及人类活动等的综合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特别是上游街口断面各指标季节差异显著.空间分布上,上游水质明显劣于下游水质,上游水域透明度低,氮、磷及叶绿素含量高,反映出外源供给和人类活动对新安江水库水质的决定性贡献,控制外源污染是新安江水库水质提升的关键.统计分析表明,新安江水库主要感官指标透明度主要受控于藻类生物量,而藻类生物量变化与氮、磷营养盐的含量关系密切.严格控制入库营养盐通量,控制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季节性异常增殖已成为解决新安江水库水环境问题的核心.另外,新安江水库经济鱼类赋存量与捕捞量对水质有一定影响,年度捕捞量与水体透明度具有反相关关系,不能排除鱼类密度过高导致的生态系统失调的可能.因此,要进一步开展渔业养殖的水质效应研究,加强渔业管理,确定科学合理养殖模式,保证新安江水库水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96.
研究对比了5种不同类型的附着基对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幼虫附着变态的影响。研究发现,聚乙烯网片、红棕帘、波纹板附着基的附苗量显著优于尼龙窗纱和棉布附着基。竖直放置的附着基上附苗量优于水平放置,竖直放置的附着基上、中、下三层苗种附着量也有显著差异,下层苗种附着量显著优于上层和中层。此外,通过比较三种不同颜色的附着基上毛蚶幼虫的附着量,表明深颜色的聚乙烯网片(黑色)较浅颜色的网片(绿色和白色)吸引更多的幼虫附着。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深颜色的聚乙烯网片,并将其放置于水体的中下部将会提高幼虫的附着量,从而获得稳定高效的育苗效果。  相似文献   
97.
2019年春、秋两季,对江西省76个湖泊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在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旨在确定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重要环境因子,以期为江西省湖泊的精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两次调查共检出140个分类单元,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摇蚊类物种数占水生昆虫物种数的53.62%。富营养指示种(长足摇蚊属一种和摇蚊属一种)为春、秋两季的优势分类单元,湖沼典型种(长足摇蚊属一种、摇蚊属一种、石田螺属一种、苏氏尾鳃蚓和霍甫水丝蚓)的丰度变化导致了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α多样性水平较低,基于PLSR和PLS-SEM的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指标的环境因子既与藻类种群动态密切相关,也与水质状态有关。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与藻类种群状态存在稳定的联系,不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过高的藻类丰度不利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提高,而较好的水质状况有利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的提高。为保护江西省湖泊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资源,应在具有渔业养殖功能的湖泊和城镇湖泊中进行水生植物的修复工作,使藻型湖泊向草型湖泊方向演化;对一...  相似文献   
98.
张运林  秦伯强  朱广伟 《湖泊科学》2020,32(5):1348-1359
过去40年,全球气候变暖、辐射变暗和变亮、风速减弱、气候异常波动等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筑坝建闸、岸堤硬质化和调水引流等强烈人类活动势必会深刻改变太湖湖泊物理环境和过程,驱动湖泊生态系统演化.基于历史文献、档案数据以及气象水文和透明度等长期观测数据,本文系统梳理了太湖气温、水温、风速、水位和透明度等物理环境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探讨了气温和风速、水位和透明度相互协同作用机制及其潜在生态环境意义.受全球变化和城市化等影响,过去40年太湖气温和水温呈现显著升高趋势,而近地面风速则表现为持续下降,湖泊增温和风速下降有利于藻类生长和蓝藻水华漂浮聚集,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蓝藻水华出现频次和集聚的面积.为防洪和满足流域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闸坝管控和调水引流使太湖水位呈现缓慢增加趋势,而入湖污染物增加和富营养化则造成水体透明度逐渐下降,致使透明度与水位(水深)的比值明显降低,减少了湖底可利用光强,恶化水下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太湖水生植被和草型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物理环境长期变化逐渐拓展了太湖藻型生境空间而压缩了草型生境空间,加剧了草型生态系统向藻型生态系统转化和增强了藻型生态系统的自我长期维持.太湖湖泊物理环境的显著变化也会部分抵消流域营养盐削减和湖体营养盐下降对藻类生物量和蓝藻水华的控制,增加了太湖蓝藻水华防控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难度.这意味着未来流域控源截污需要更加严格的标准,而湖泊水位等物理环境的有效管控是应对藻华加剧和恢复草型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9.
通过梅梁湾和东太湖的四季原位实验,研究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营养水平淡水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C、N、P元素计量值的影响.实验设置了270、380和750 ppm共3个CO_2浓度,分别代表工业革命前、当前和IPCC预测的21世纪末的CO_2浓度.结果表明梅梁湾水体营养盐浓度在四季均高于东太湖水体营养盐浓度,但梅梁湾原位实验中浮游藻类C、N、P含量却普遍低于东太湖原位实验中浮游藻类营养元素含量,并且前者在季节上变化更大.CO_2浓度升高使梅梁湾原位实验中浮游藻类C∶P比明显增加,N∶P比略有增加,这种增加归因于藻细胞内C、N含量的升高,而东太湖浮游藻类化学计量值对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不显著.因此浮游藻类元素化学计量值对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程度与水体营养盐的绝对浓度无关,而与浮游藻类的生长是否受营养盐限制有关,只有当藻类生长受到水体营养盐浓度限制时,CO_2浓度升高才会显著改变其元素组成.  相似文献   
100.
夏季短期调水对太湖贡湖湾湖区水质及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贡湖湾作为"引江济太"工程长江来水进入太湖的第一站,湖湾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对调水工程净水效果的最好响应,因此本文针对贡湖湾一次夏季短期调水展开调查研究,分别取2013年7月24日(调水前)和2013年8月18日(短期调水后)两次监测水样的水体理化指标和浮游藻类群落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浮游藻类群落与环境因子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受来水影响,短期调水后监测区水体的p H略有下降,溶解氧、浊度、硝态氮、总氮、总磷以及高锰酸盐指数等水体理化指标浓度均较调水前有所升高;其中受调水影响最为显著的区域为望虞河的入湖口区、湾心区.两次监测调水前后湖区水体优势藻种属未发生变化,仍以微囊藻为主,但蓝藻种属比例有所下降,绿藻和硅藻等种属比例则有所上升.望虞河入湖口区和贡湖湾湾心区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受调水的影响升高.同时,浮游藻类群落结构与受水水体理化参数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监测的短期调水后,太湖贡湖湾监测湖区水体p H、溶解氧、硝态氮、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等环境因子与浮游藻类的群落分布呈显著相关,是影响受水水体中藻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