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7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801篇
地质学   372篇
海洋学   75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变刚度钢管混凝土短柱隔震装置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对变刚度钢管混土短柱震的滞回收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对装置的隔震作用以及耗能特性进行了讨论通过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证了分析的正确性。同时,试验还证明,变刚度钢管混凝土短柱震装置能很好的地耗散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反应,作者认为,该是一种价格性能比较优越的隔震装置,在工程实践中将有广阔的应用与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2.
立式储液罐橡胶基底隔震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立式储液罐地震响应问题,引伸土木结构控制思想,建立了立式储液罐橡胶基底隔震体系的试验模型,进行了地震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隔震体系对减轻短周期的地震影响是有效的,但对长周期的地震影响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33.
1概况温州某大厦位于车站大道西侧,总建筑面积48247m2。B区为主楼,28层,高度约100m,内筒外框结构,地下室2层,深度10m;C区为裙房,5层,高度23.9m,框架结构,地下室2层,深度10m;A区为附楼,12层,高度41m,框架剪力墙结构,...  相似文献   
134.
土建结构振动控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结构控制研究的任务,主要的减振装置,结构的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结构的开环和闭环控制及其相应的算法;对土建结构控制研究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列举了土建结构振动控制工程应用实例;对土建控制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队伍等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5.
为规范浮放隔震技术的应用,推动项技术的发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制定了《石油游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按《石油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的要求,我们在某医院对可能存在防震问题的部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对设备采取相应的隔震或防震处理措施,以此检验《石油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的可操作性,本文这该项工作的过程和执行的标准条文。并对新设计的推拉式设备隔震固定的装置作介绍。工作结果表明浮放设备隔震技术  相似文献   
136.
针对隔震改造后叠层橡胶隔震支座与地下室下支柱组成的串联隔震体系的地震稳定性问题,采用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系统研究。将叠层橡胶支座简化为一种具有水平刚度和抗弯刚度的特殊铰支座,RC柱简化为弯曲型竖杆,建立橡胶支座和RC柱串联隔震体系的理论模型,推导地下室下支柱的临界承载力方程;通过实际案例求解出该串联隔震体系的临界承载力具体表达式,并对典型参数的影响进行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下支柱截面尺寸不同的6种柱顶隔震模型,对下支柱柱顶、隔震支座、下支柱与隔震支座串联后整体位移响应以及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推导的临界承载力表达式变化规律与柱顶隔震设计模型数值模拟相一致;下支柱截面增大对上部结构和隔震支座的动力响应影响并不明显,但是可以明显减小下支柱的位移;在既有建筑隔震改造实际工程中,增加下支柱的截面尺寸是保证下部结构的抗震能力高于上部结构既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实际工程中截面增量普遍较大且偏于保守,造成了一定的浪费。  相似文献   
137.
地铁车站结构的减隔震技术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针对各类车站减隔震技术机理的系统性研究,故在“双碳”背景下开展装配式地铁车站的减隔震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以新型的“预制+现浇”的地铁车站为背景,建立叠合装配式地铁车站结构的有限元模型;以提升结构中柱抗震性能为目的,在中柱端部设置弹性滑移支座;利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比分析不同减隔震措施对叠合装配式车站结构地震响应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隔震支座的设置改善了车站结构的传力机制,抗震性能更好的侧墙承受了更多的地震荷载,有效地削弱了结构中柱的地震损伤程度;当隔震支座设置在柱顶时,整体隔震效果最为合理;隔震支座的摩擦系数对叠合装配式车站的抗震性能影响明显,且摩擦系数越小,对提高结构中柱的抗震性能越有利。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地铁车站结构的减隔震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8.
隔震技术在提高多跨桥梁抗震性能方面已有广泛应用,然而传统隔震支座在近场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容易产生残余位移较大、底部剪力水平较高、以及限位能力不足等问题。目前尝试解决上述问题主要有2个途径:一方面利用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 SMA)的隔震支座能有效控制峰值位移和残余位移,但同时会增加结构的内力响应;另一方面,利用负刚度(negative stiffness device, NSD)的隔震支座可以有效减小结构的内力响应,但可能会引起较大的残余位移。基于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数据库提供的28条近场脉冲波,充分评估了间隙式SMA隔震支座和NSD隔震支座应用于多跨简支桥梁在四水准(小震、中震、大震和巨震)作用下的隔震性能。在此基础上,结合SMA与NSD各自的优点,提出一种间隙式SMA-NSD摩擦隔震支座并分析了其隔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支座可显著降低NSD支座引起的残余变形并同时有效控制SMA支座引起的底部剪力。  相似文献   
139.
震后建筑物倒塌造成人员埋压,快速的搜索与营救是有效减少伤亡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研究震后典型建筑物倒塌类型,从建筑物垂直和水平破坏角度出发,提出一套三级分类体系,并对每类倒塌建筑物的受力及生存空间进行讨论。同时结合大量文献及汶川地震救援案例资料,重点分析总结各类建筑物救援时的路线选择、救援通道建立、被困人员施救等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0.
新型预制装配式楼盖抗倒塌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及爆炸荷载下的结构连续倒塌问题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是土木工程领域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为了提高新型预应力空心楼板结构的整体性,防止由于竖向支承构件的失效形成楼板的局部或者连续倒塌,对2块新型预应力空心板足尺模型进行四分点静力加载试验,研究新型预制装配式两跨连续楼板的抗连续倒塌能力。试件均由预应力空心短板通过板端伸出U形筋和胡子筋进行对接连接,板侧纵向拼缝通过胡子筋和植筋与边梁的纵筋进行连接,2个试件的计算跨度相同。本文采用在加载过程中突然拆除中间支座,得到楼板破坏形态、裂缝发展、承载能力、应变、最大变形等试验结果。对试件的受力过程、悬索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最后得到楼盖拼缝及板侧边梁连接构造的布置合理,新型预制装配式楼盖采用合适的周边连系和横向拼缝连接可以达到理想的抗倒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