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1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1125年兰州7级地震震中位置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史料考证 ,确定了 112 5年兰州 7级大震时被震毁的益机滩堡的位置 .根据史料记载的该次地震的破坏范围及实地考察结果 ,认为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可能在现今河口及八盘峡、西固、阿干镇一带 ,在这一范围内 ,黄土滑坡密集分布 .  相似文献   
22.
1989年10月18日大同-阳高6.1级地震8度区、7度区与该地区1991年3月26日5.8级地震7度区,6度区大致重合。根据抽样调查资料,计算出6.1级地震8度区在7度,7度区在6度情况下的破坏程度及经济损失,与5.8级地震7度区、6度区进行比较,得出由于5.8级地震时新建房屋抗震性能好减少了损失,因而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塔什干地球动力学实验场重复水准测量资料的分析和对应力集中区应力应变量的计算,表明震中区为应力应变集中部位,其地面膨胀显著;定量计算和实际观测资料还表明,均匀介质中的局部非均匀区是能量集中部位,这也许是震中区以外出现异常点的原因。以东乌兹别克斯坦地震构造1959-1980年的4个地震为例,并分析地下水氡含量的变化,认为在同一地震构造中,能量可以传递,一处地震的发生,可以促进其他部位能量积累的加速而引发另一次地震。  相似文献   
24.
强震近震中区地电阻率变化速率的各向异性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归一化月速率方法处理了6次强震前近震中区11个台的地电阻率数据,得到在孕震中短期至短临阶段,与主压应力方向正交(或近于正交)测向的地电阻率下降变化的速率大于平行(或近于平行)主应力方向的变化速率.产生变化速率各向异性的原因可能是:在孕震后期的扩容阶段,裂隙走向沿主压应力方向优势排列,导电流体活动产生真电阻率变化速率的各向异性,表现为地表视电阻率变化速率的各向异性.本文为视电阻率各向异性的实验结果提供了震例支持,物理解释比较清晰,可能成为研究某些强震孕育晚期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壳应力状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5.
本文的目的是揭示地表形变测量用于研究强震震源过程的可能性。在主震之后3个月开始了观测,在观测期间没有发生过能级大于11.5的余震。没有发现余震之前可靠的预报信号。根据几种主要气象干扰(季节性的干扰,与降雨有关的低频干扰以及昼夜温度变化引起的干扰)的特征,在3个频率范围内分析了地表的形变变化。利用处理时间序列的一些方法局部地消除了气象变化。消除干扰以后,在缓慢变化的背景上,提取出高加索区域地震活动期  相似文献   
26.
邓家桥水库为一石砌内拱滚水坝小水库。坝高13米,回水1.5公里,库容35万立方米。1979年该水库竣工蓄水,次年6月库满发电,7月31日第一次库满漫过坝顶,8月1日发生1.9(M_L)级地震。震中区烈度Ⅳ度,有感面积11平方公里,等震线长轴呈北东向(刘忠书等,1981,地壳形变与地震,2期)。  相似文献   
27.
我国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特征及其物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总结了我国大震前地下水异常的共同特征,表明异常的分布区域呈椭圆状和四象限,其长轴与发震构造和等震线相一致;在极震区及其两端,异常变化幅度最大,出现时间较晚。异常呈间歇性出现,形成多次高潮。根据上述特征,本文探讨了判断未来地震的震中、震级、发震时间与震源深度的经验性规律。作者认为,震前的预位移和层间解缚是造成地下水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8.
晋冀蒙交界地区震前地电阻率异常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次研究发现,冀蒙交界中强地震前的地电阻率异常存在如下几种特征:(1)地震前震中区地电阻率异常出现时间短,幅度小;(2)主震之后的中强余震异常明显,幅度比较大,在低值持续或者年变消失;(3)外围地区异常出现较早,异常形态明显,并伴随长趋势变化的转折。本文在综合分析该区域异常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引进九五攻半软件中的月速率方法对这类异常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晋冀蒙地区的地电分析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29.
海城7.3级地震的地形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城7.3级地震发生前后,震区及其周围的地表都显示了明显的变动。震前几十年内,已存在大面积垂直形变,而震中正处于两条地形变高梯度带的交汇处。在震前18个月内,距离震中约200公里的金县台短水准测量记录到了地形变从平稳-开始倾斜-反向-加速-缓慢转向这样一组资料,为这次地震的中、短期预报提供了依据。震后的测量资料给出了这次地震引起的地形变的幅值和范围。由地形变资料推知的地震时地壳的应力状态与从其他观测资料所推知的相当一致。 在这次海城地震预报的实践中,地形变观测采用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并与其他观测紧密配合,是预报大地震的一次较为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30.
利用地震背景噪声互相关研究地下介质波速随时间变化是目前地震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对于2008年汶川地震引起的地下介质变化多个研究组也用噪声互相关进行了研究,观测到发震断层附近的龙门山地区和四川盆地出现明显的同震波速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