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9篇
  免费   1494篇
  国内免费   270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372篇
地质学   762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68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82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190篇
  2010年   206篇
  2009年   192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52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156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22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44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15篇
  1992年   142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3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2篇
  1974年   7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使用DCS-302数字磁带记录地震仪组成的临时性流动台网,得到一批寻乌震群的中、小地震近场加速度记录.经过筛选对其中23次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求得了综合断层面解,并将它与主震机制作了比较.测定了较大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及震源参数;对该震群的震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寻乌震群的震源破裂过程主要受北西向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2.
京津唐地区震源深度分布初探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志峰  曾融生 《地震学报》1990,12(3):242-247
在对唐山—张家口一线地震进行定位时,采用台偶时差法测定震中,不同震相之间到时差求震源深度的方法,提高了定位的精度.本地区的震源分布在5—22km的深度范围,这和估算的地壳岩石强度随深度的分布相吻合.从而推断,这里的地壳具有上部脆性、下部塑性的特性,其过渡带的深度约20km.   相似文献   
163.
杜兴信  丁韫玉 《地震学报》1990,12(3):257-264
本文以华北地区为例,探讨了从模糊推理原理和从幂态思维即综合考虑各因素影响的角度,进行潜在震源区的定量划分问题.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人们现阶段对地震构造、地震活动等潜在震源区特征的认识,合理考虑因素间的影响,给出数值化的分析结果,为今后震源参数的确定打下基础,因而较具科学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4.
北京地区尾波衰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万琴  韦士忠 《地震学报》1990,12(4):442-447
Aki(1969)提出了单次反向散射模式,该模式认为,尾波是由许多随机分布的不均匀体产生的单次反向散射波叠加而成的,是随机过程的结果。因此,尾波的某些性质反映了不均匀介质的平均效应,而与震源到台站的具体路径无关。这个模式成功地解释了这样的观测事实,即不同的微震记录中尾波振幅随时间衰减的形式基本是一致的,与震中距的大小和波传播的具体路径无关。Aki和Chouet(1975)认为,由于散射波所经过的路径比震源距大得多,所以可把台站和震源近似地看作同一个点。在这种情况下,近震图上延迟时间为t的尾波是由半径为β·t/2的球体表面的不均匀体产生的单次反向散射波叠加而成(延迟时间t是从发震时刻算起的,β是S波波速)。如果散射体随空间分布是  相似文献   
165.
三维断层生长的自相似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使用简捷的数学推导,将Fukao和Furumato(1985)的二维断层自相似结构模型推广到三维情况,相应地解释了前震与主震的能量比、主震与最大余震的震级差、大小地震比值b等地震学统计规律.  相似文献   
166.
浅源强震的判据和发震概率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绳祖 《地震地质》1990,12(2):131-140
根据确定潜在震源区的多判据原理,强震的发生不仅要满足准静态强度条件,而且必须具备突发释放足够能量的条件,而所有这些条件可以通过突发应力降判据、总能量判据和强度判据加以表达。本文建立了它们相应的概率表达式和估计发震总概率的方法,并针对我国28例地震进行了验算  相似文献   
167.
云南耿马7.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考察的实际资料,本文介绍了耿马7.2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展布,结构要素及组合、位移分布等情况。同时依据位错资料对破裂带的应力活动及断裂两盘的运动状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发震构造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张性,主压应力优势方位为N5°—10°E。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总体方向为N55°W左右,断层运动的滑移角在30°—40°之间  相似文献   
168.
一种确定地震深度的新方法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本文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种简单的确定地震震源深度的方法。对区域地震台网内发生的地震,利用变换后的各台初至到时差数据进行震源深度测定。结果表明对不同的速度结构,震源深度平均变化5km时,走时平均改变0.7s。这样的灵敏度对地震深度的确定是有效的,尤其在对没有近台(震中距<50km)的地震,该方法显示了其优越性。文中最后给出了J—B表模型和国内二层均匀模型的深度——走时差用表。  相似文献   
169.
170.
应用模式识别定量划分潜在震源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韫玉  杜兴信 《地震研究》1990,13(2):122-130
本文以陕西关中及部分邻区为例,考虑地质构造、地震活动及地球物地场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模式识别方法和多种计算方案,以定量判定潜在震源区。其结果表明,模式识别方法有利于地质、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场等多种因素综合应用,并能选择和显示判定潜有震源区的主要特征。不同模式识别方法的比较和多种试验方案的综合,则可提高潜在震源区判定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